登顶博格达峰

在乌鲁木齐,天气晴好时抬头就能看见巍峨于东方的博格达峰。其海拔5445米,坐落在东经88.3度,北纬43.8度,属阜康境内。博格达,在天山山脉的诸多主峰中,高度排名第三,而名气远在其他诸峰之上。在西部,博格达峰一直被当地人视为神灵之宅、紫气之源。传统的博格达穿越线路曾入选中国十大徒步线路之一,位居新疆十大徒步线路之首。

文图/冰雪之梦

登顶博格达峰

跨入万古荒原,死寂的山野间只有长风在呼啸

今年,再次出发,我们一行12人开始了“转山”之路。出发前,零红蝶详细了解了队友的个人体能,挑选户外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队友与无户外经历协调搭配。

不过无论前期准备的如何充分,挑战依然来临,也许这也正是户外运动的魅力所在。第一个难关是黑沟达坂。海拔4190米,全是冰碛石,坚实锐利,棱棱角角,白雪皑皑,俨然一颗明珠,滚落在山尖上。我们像仰慕至高无上的君主一样,仰慕这高天雪海。我背着20多公斤的负重,一路向上,气息渐重,汗水不停地流动,也许是因为第一次重装长行,感觉双腿灌满铅一样,坐下来休息片刻已成了一种极大的享受,七个小时才翻过黑沟达坂,极为艰难,站在最高雪岩上的这一刻,我觉得所有的疲惫和艰辛都是值得的。冰川两侧危岩高耸,峭壁狰狞,行走在冰川上颤颤巍巍,天地没有任何杂色,只有一种色调——白色。我站在雪海里,领教博格达的倔强、威武、与冷峻。

登顶博格达峰

郑斌是环博女性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在这样的风雪达坂上,上一步滑半步,十分困难。达坂顶上更是风大雪急,非常寒冷,翻越达坂时,脚下到处都是盛开的雪莲,但她没有任何心情去感受雪莲盛开的美丽。晚上一切生命都在沉睡着,大地的肌肤在一片暗灰色中透出棕色斑纹,山野间,只有长风在呼啸。她没有心情吃饭,因体力已严重透支,一人钻进帐篷,将头埋在两臂间,泪水瞬间就涌了出来,在紫青色的脸上肆意横流,这成了她最好的发泄。这就是她不远千里来追寻的梦,无论多么艰苦,她要把博格达记在眼里、心里、脑海里,此生,再也抹不去痕迹。但为了能在博格达留下自己美好的倩影,她出发时还专门带了裙子,这让大家嗟叹不已。我想这是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意志和信念的磨难。

穿越冰川之后,已经是第四天,只有不足一公里的山头上才有信号,大家都在给家人报平安。因体力的差距,在穿越过程中,起初,大家都是在汗水朦胧中寻找着彼此的背影,后来背影一个个消失了,只好追寻对方深深的脚印。

登顶博格达峰

当你一人在孤独的雪域上行走,听你自己的喘息声和咯吱咯吱的脚步声时,有时竟显得有些慌张。猫鱼为追赶队友的脚步,打乱了平时自己走路的节奏,体能消耗过大,出现了体力透支且晕过去。零红蝶考虑到后面的行程和她的体能,决定劝她放弃此次穿越,但猫鱼觉得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博格达在她的心里永远是那么神秘圣洁。她哭着与领队商量,如果明天她的状态还恢复不好,她就下撤。零红蝶表面上默许了,但心里流泪了,每一名队员的安全绳都系在他的心上,安排队友分担她背包里的东西,尽量减少她的负重,最终猫鱼带着那份对博格达执着的爱,走完了环博全程。

登顶博格达峰

我想这不是独享雪域的空间,是心灵获得了自由,是一种甜蜜的气息在心中燃烧、升腾。

雪山的黄昏静谧的壮丽 壮丽得无声

登顶博格达峰

在转山达坂,全程穿越雪山和冰川,云雾弥漫,能见度很低,什么都看不到。大家知道,特别是徒步雪山,面对紫外线的直射、恶劣多变的天气……需要的是以耐心、毅力对抗单调和枯燥,坚韧地一步一步向上攀爬。虽然出发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一路海拔的不断增高,肩上的行囊越来越重,脚下的步伐变得机械,趟过一条条冰河,跨过一道道冰沟,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前面几人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立刻被雪覆盖得看不清楚。风雪中,我们扎起了帐篷,坐在冰冷的帐篷里,只听外边山风的怒吼,气温下降的速度惊人,厚厚的衣服显得薄似轻纱。

当我将第三颗褐色的水果糖塞进嘴里的时候,黄昏到来,太阳已经降到地平线下,一瞬间,天空、大地、雪山的景色全变了。金子般的阳光播洒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几个山头燃烧起来,变成了火红色,那些色块在一点点消失,两边还留下一抹柔美的淡彩,虚无缥缈。远处壮观的冰塔林在群峰之下,清的沁人心扉,静的孤傲一世。

作家周涛先生曾说:“这是一种大美,它表面单调,实则涵义无穷,变化莫测。你要用心去看,你心里有多少名堂,就能从这里看出多少名堂。”

海拔逐渐升高,空气中的含氧量愈加降低,我只能拼命地张着嘴快速呼吸,风狂雪猛,疯狂地摇撼着山体,藐视着博格达的威严与存在,地面的积雪不断增厚,气温骤降,风夹着雪粒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样。无边无涯的白色成了冰山和冰川的完美组合,这块高地用耀眼的洁白,把博格达高贵的冷艳展示给我们每一位前来造访的人们,这就是博格达。冰川上覆盖着厚厚冰雪和散布着冰裂缝,有深不见底的冰洞,零红蝶不断提醒后面队员列队跟进,我们踩着领队的脚印艰难前行。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位队友的左脚踩破了冰层,一脚下去,扑通一声,直陷腰间,风雪中,前面的人成了上百米之外的一个黑影,而她在深雪中站立不住,双手着地,向下滑去。

穿越博格达是对体力的一次极致挑战,也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之旅。能感受到来自队友的帮助与鼓励,能听到内心里那个柔弱自我与强大自我的对话,明白有些路,只有走了才会行至高处,只有到了高处才能眼界更宽,只有眼界更宽才能有所领悟。

读山:人与山的痴缠

登顶博格达峰

第8天,当我走过环博的最后一道冰川时,一个圣洁的冰湖出现在脚下,冰湖四周是褐色的巨岩,被白雪星星点点覆盖。我的帐篷门整好冲着搏格达主峰,在我的右手边是朱万铁列克峰,在我的左手边是土耳帕拉提峰,在我的正前方,就是博格达主峰,这三座雪峰共相距2.5公里,呈笔架型一字排开,三峰并立,高大,伟岸,高耸于群峰之上。

扇形冰川是博格达山区最大的冰川之一,长5公里,宽2公里,厚约100米,在冰川的上端布满了蛛网似的的裂缝,宽处让人难以逾越,窄处则常被积雪覆盖形成雪桥,对登山或徒步爱好者构成极大的威胁。1981年日本登山者白水小姐在登山下撤途中就是在这里掉入暗缝,狭窄的冰缝使队友难以实施救助,十个小时后,她的呼救声渐渐地弱下去,她的遗体被博格达隐藏了整整二十年后,才由冰川送还人间,遇难那年她才19岁。

如今白水小姐遇难的冰峰已被湍急而下的雪水冲成深不见底的冰河,只有那寒风中耸立的墓碑向后人诉说着这段凄惨的故事。2004年,香港登山队有三名队友在登博格达时不幸遇难,但其尸首至今尚未被发现,他们被埋藏在博格达的哪一处雪堆里,至今还是个迷。

夜半,沙沙的雪落声惊醒了我, “下雪了!”欣喜之余打开帐篷,风小了,雪大了,博格达的夜色更加严酷、粗犷,在朦胧的暮色中轮廓可辨,一团团残烟断雾般的暗云在山腰抹来掠去。根据经验,夜晚下的越厉害,第二天天气越好,雪粒打在帐篷上的声音竟也一如音乐。

东方开始发亮,紧接着变蓝的时候,博格达诸峰就这样陈列在你的眼前,我爬出帐篷,端起相机,站立在雪地里,直到阳光静静地洒在帐篷上,我都久久不肯离去。我回头看看营地的一侧,有两个石碑,一个石碑的正面是登山大本营碑铭,反面是乌鲁木齐市登山协会的刻字“带走行装和回忆,留下圣洁和光荣”,而另一个石碑则是1981年日本京都登山队白水小姐的碑文,在石碑下还张贴着一个不锈钢铭牌,那是纪念香港登山队几位勇士的。

现在,博格达五峰穿越和环博成了徒步爱好者的最喜欢挑战的线路,也是这两年最为经典的徒步线路,每周都会有来自全国的徒步摄影爱好者到博格达完成穿越。

登顶博格达峰

我想如果徒步博峰是人与山的碰撞,那么读山则是人与山的魂绕梦牵的痴缠。只有爱山的人才可能真正读懂大山,在与山的对话和交流中净化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生命如山脉之坚强,如山花之绚丽,如山风之坦荡,如山泉之清纯,如山林之生机盎然。博格达就是这样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晶莹圣洁与雄伟壮美的豪情。

我带着圆梦的心情痴迷眷恋的离开博峰,纯净的白云,纯净的天空,纯净的大地和人与人之间纯净的关系,更让我留恋。路上阳光照耀在雪山之上,曲折的小溪涓涓流淌,冰雪相映白的耀眼,令人舒畅。来到博格达后山大花园,有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错觉,与前几天的冰雪天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远远看着,就有一股致命的吸引力让我无法自拔。阳光暖暖的洒在松软的草地上,我们沿着白杨河两旁茂密而高耸的松林向下,蓝天、白云、青草、流水、不知名的野花、悠闲的牛羊……如画卷般的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