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500城規劃、「PATH」入局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升溫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規模不斷壯大。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至2017年的58.5%,城鎮常住人口由1978年1.7億增長到8.1億。然而,快速成長中的中國城市近年來遇到了“成長的煩惱”。環境汙染、交通堵塞、資源浪費等“城市病”困擾著城市發展。

「創新中國」500城規劃、“PATH”入局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升溫

中國城市,該何去何從?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下,發展智慧城市,成為中國城市邁向新階段的必然選擇。

智慧城市建設升溫 500城提出建設智慧城市

從2012年住建部正式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到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設引入國家戰略規劃,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在國內迅速升溫。各地的建設熱情日益高漲。

數據顯示,全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超過76%的地級城市,超過500座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中國已逐步成為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最大的“試驗場”,並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智慧發展之路。

以深圳為例,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在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上表示,深圳市將全面推廣“掌上政府”、“指尖服務”、“刷臉辦事”,計劃到2020年要實現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知全局、一體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的“六個一”目標。

如今,深圳市各政府部門已形成數據交換體系,每天數據交換量可超過2000萬條,峰值時可達8000萬條。政府部門間數據的交換與共享將減少市民交材料次數,避免出現在各部門反覆證明“我是我”等問題。

重慶市原市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奇帆表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既可以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鄉各個關鍵系統和環節高效運行,緩解城市病,又可以構建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生態系統,為新舊動能轉換與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通過信息互聯、互通、互動,智慧城市還可以有效地解決民生領域長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服務不公平的問題,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

科技巨頭紛紛入局 探索智慧城市“中國方案”

“智慧城市不是簡單的理念或者概念,而是充分應用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模式。”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指出。

技術,無疑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大核心要素。基於在底層技術研發和場景運用上的優勢,眾多互聯網企業、金融科技企業、電信運營商等紛紛展開智慧城市佈局,中國的智慧城市有了更多路徑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PATH”——平安、阿里、騰訊、華為的智慧城市建設路徑。

“經過多年的探索,平安構建‘1+N’智慧城市完整平臺體系,現已在全國超過100個城市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推廣和實施,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在致辭中表示。

所謂“1+N”,是指利用1套“智慧城市雲”平臺,集成平安創新科技,支撐N個智慧城市板塊,包括智慧政務、民政、財政、安防、交通、醫療等各板塊,用科技賦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不難看出,平安在智慧城市建設方案更偏向於全方位的頂層設計。

目前,平安已與深圳市政府、西藏自治區、重慶市、南寧市等達成戰略合作,智慧城市業務已服務全國200多個城市,建立的市民線上服務平臺可提供2000餘項服務。例如,在智慧交通領域,平安協助深圳交警五一期間試行大鵬半島“預約通行”管控方案,實現管控區域內通行量同比下降27.5%,交通警情下降90%。

另外三家互聯網巨頭(ATH)也不甘示弱,在智慧城市建設方案上各有側重。阿里看重商業領域、騰訊強調“連接”、華為則側重基礎研發。

具體而言,阿里提出了“給城市安裝大腦”的構想,通過架設大量城市傳感系統,利用超算平臺全局化處理數據,讓AI主動判斷和干預城市運行,從而提升城市效率。騰訊則依靠強大的社交應用基因,在微信平臺完成了多項智慧服務的集成。華為則更多從基礎設施入手,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勞動社會保險等,逐步完善城市的信息化。

 避免走入發展誤區 智慧城市建設還需智慧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時至今日,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設仍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的機制與模式。在摸索的過程中,中國的智慧城市將面臨哪些挑戰?符合中國國情的智慧城市應該怎麼建?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途徑不一樣。”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表示,發達國家的智慧城市是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已經完成的基礎上發展的,是對城市實現信息化的過程,而中國的智慧城市則是誕生於中國城鎮化高潮、工業化高潮和信息化高潮同時推進的過程中。

複雜的條件使中國的智慧城市發展面臨的挑戰也更多。多位專家表示,頂層規劃不足、碎片化發展、信息孤島、信息安全保障不足等,是當前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

智博會期間發佈的《平安智慧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智慧城市建設涉及部門多,不同部門推動智慧城市的積極性差異較大,同時對系統對接、數據交換嚴格限制,自上而下的“管理煙囪”對智慧城市造成制約,標準規範不統一加劇了業務系統的信息孤島局面。

“信息化建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信息孤島,每一個系統都是垂直的,每一個系統橫向都是不通的。在現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信息化系統本身不通,怎樣萬物互聯?” 平安集團智慧城市CEO俞太尉向記者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需要形成有整體性的頂層設計,“不光縱橫到底,還要橫向到邊。”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資金應從何而來?白皮書指出,傳統的智慧城市開發、和治理主要依靠政府自投資金,當前龐大的財政支出需求決定了單純依靠政府來自建自營智慧城市的傳統模式已難以為繼。智慧城市建設要逐漸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新格局。

黃奇帆也表示:“通過市場化導向,讓企業來幹,讓有效益的系統發展起來,這樣的話才會真正地使智慧城市建設避免僅靠政府力量強推,缺乏智慧、燒錢低效,搞成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看來,政府通過PPP的方式來購買智慧城市服務,既為市場化參與者提供了充分的收益空間,也大大降低了政府的投入,與此同時,市場化的發展也有助於為城市治理和城市社會化服務創造新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