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了20多年,她把公廁打掃得超「五星級」

風景秀麗的二沙島上,公廁也是一塵不染、毫無異味。每天早中晚,吳春梅的身影都會出現在島上幾乎所有的公廁中。她是越秀區城市管理局養護所公廁班長兼保潔員,負責公廁巡檢、公廁衛生質量監督,兼任公廁保潔員。

1995年11月,吳春梅從湖南農村家鄉來到廣州,成為一名環衛工人,至今已工作近23年。從90時代手推小糞車沿街收集糞便,到把公廁打掃的和家裡一樣乾淨,吳春梅接近半生和糞便打交道,卻從未懈怠過工作,反而不斷感恩市民的尊重和理解。她告訴記者,每當有市民進廁所發出“今天廁所很乾淨”的感嘆,那都是她最自豪和高興的時候。

干了20多年,她把公厕打扫得超“五星级”

“三多”的公廁班長

22日上午,天氣依舊炎熱,在宏城公園內的公廁裡,吳春梅正在仔細的打掃,汗水已經衝花了她臉上的淡妝。這個公廁在中午將迎來使用的高峰期,中午回家的人們來如廁,溜完狗的狗主來此給狗洗澡。

二沙島上,除去體育公園的公廁,吳春梅的班組負責所有公廁的清潔工作。作為越秀區城市管理局養護所公廁班長,吳春梅每天早上7時開始工作;到11時30分,她需要將島上的公廁都巡查一遍,再次打掃不乾淨的地方。這樣的巡查,在下午和晚上都要重複一遍。而她時常會在晚上11點半才下班。

約4個月前,吳春梅班組剛接管宏城公園內的公廁時,汙物漫到門前,根本沒人願意進入如廁。而如今,這裡乾淨的找不到汙漬和積水,還散發著一股清潔劑的香味。

張偉飄是該片區的質檢員,也是吳春梅的主管,他告訴記者,如今二沙島的公廁已做到零投訴。他對吳春梅的評價是“工作非常踏實、細緻,且為人和善,能夠協調各種矛盾,把事情幹好。”

身邊的同事都說,吳春梅在工作中有“三多”:一是“眼多”。每巡查到一間公廁,她喜歡查看角落、牆縫、窗臺這些容易被忽視的死角,發現汙漬灰塵,一定會和保潔員一起清洗。二是“嘴多”。巡查時,如果發現公廁哪裡有一點點不乾淨,她會耐心說服保潔員工作要細心,要像對自己家裡一樣把公廁衛生做好。三是“手多”。除了耐心說服教育,她還邊看邊說邊動手,發現衛生質量令她不滿意的,她會拿起工具,與保潔員一起認真清潔,保潔員也心服口服。

干了20多年,她把公厕打扫得超“五星级”

曾經對家人保密“自己的工作”

同事的評價,卻吳春梅感到“不好意思”,她說:“既然是工作,幹好就是了。”這個“樸素”的想法,一直伴隨她從事環衛工作的23年,尤其在1995年到2015年,她做的是“清糞工”的工作,比打掃公廁更直接的面對糞便。

在最初來到廣州時,吳春梅在一家酒樓當諮客。直到結婚生子,她期待一個安穩的環境,就做了清潔工。

上世紀九十年代,廣州仍有些老城區的居民,大小便就在家裡用一個便器解決。每天晚上約8點開始,吳春梅和工友手推小糞車,搖著鈴鐺沿街收集居民家裡的糞便,就是“倒夜香”。濃烈的臭氣把人燻得直作嘔,糞便經常飛濺到頭髮上、臉上、衣服上。

“500斤的大糞就用手推車推,從八旗二馬路推到建設三馬路,十幾年都是這樣。”吳春梅說,自己這項具體工作曾經從來不敢讓村裡人知道,甚至讓家人知道,因為“不好聽”,所以她總是在單位洗的乾乾淨淨才回家。

“最初就想打工賺錢,不想讓熟人知道自己的工作。”吳春梅告訴記者,但在1996年,當時

廣州清潔工人李淑明作為首屆“中國十大傑出外來務工青年”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她覺得“做環衛工人也很了不起”,就懷著更大的激情就從事這樣工作。

雖然如今清糞工作已經普遍用上了機器,但在廣州一些內街,車輛進不去,還是需要人工作業,這個操作叫“打面”,是一項比“倒夜香”更危險的作業:首先揭開化糞池蓋,等沼氣擴散十來分鐘後,“打面”工腰繫安全繩,雙膝跪地,一手扶地,把上半身探進化糞池,另一手提糞桶把化糞池面上漂浮的糞便打進桶裡提上來。

一桶糞便幾十斤,沒有力氣根本提不上來,不懂技巧糞便就打不進桶裡,稍有不慎人會掉下去。以前,“打面”這項工作通常是男工友的事,但吳春梅巾幗不讓鬚眉,“打面”技術絲毫不輸男工友,長年累月更練成了“打面”能手。

“打面時帶著口罩,我一般會戴兩層手套,如果不這樣,那股味道回家用香皂也洗不掉。沼氣的味道還是很重的,但是這項工作總要人做。”吳春梅說。

干了20多年,她把公厕打扫得超“五星级”

市民的認可是最大的成就

吳春梅也曾因這份工作又髒又臭想要換工作,但因待遇有保障,也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她感覺很開心,不知不覺就堅持了23年。“乾淨的公廁,一要無異味,二要地面乾淨,三是衛生死角無黑點。”她始終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巡查的公廁,“一點蜘蛛網也不能留下”。

“每天都把糞便清理完,把廁所洗乾淨,看到市民在一個乾淨的廁所環境裡,我就有成就感。”吳春梅說,有時聽到市民進廁所時發出“今天廁所很乾淨”的感嘆,她就會特別自豪。

從環衛工作23年,也在廣州生活了23年,吳春梅的口音也漸漸有了廣東的特色。她覺得自己在入戶、孩子上學、工資待遇上都得到了很多關心和重視,這種歸屬感成為她不斷做好本職工作的源源動力。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龍錕

圖、視頻: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李波

剪輯: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劉曉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