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場十年之約重返「愛的海洋」

赴一场十年之约重返“爱的海洋”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寰 吳憂)一曲《藏羌鍋莊》,瞬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9月9日,剛剛抵達位於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市郊區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來自四川的40餘名青年人把這份禮物送給了俄羅斯的朋友們。這是他們精心準備的禮物。

十年前,一群來自四川等地震災區的孩子曾在這裡接受療養,肖宇就是其中之一。十年後,幾十名已經長大的他們滿含感恩與希望,重返這片“愛的海洋”。

赴一场十年之约重返“爱的海洋”

友誼始終延續

“你好!”迎上前來的俄羅斯志願者說著流利的漢語,23歲的肖宇站在那裡,一眼望去,滿眼全是自己13歲時的影子。肖宇回想起了大家第一次碰面時的模樣。

2008年,肖宇13歲。那一場地震,他的母親不幸遇難,家裡的房屋化為廢墟,原本性格內向的他更加少言寡語。獲邀到俄羅斯療養之初,肖宇不會俄語,而俄羅斯的志願者也不會漢語,大家交流時都需要手舞足蹈。

“孩子們剛來時不敢跟人對視,低頭沉默的樣子讓人心疼。”兒童中心老師科烏洛娃回憶,老師們制定專門療養計劃,幫助他們“找到本該屬於孩子的快樂和無憂無慮”。

赴一场十年之约重返“爱的海洋”

中心把中國孩子們的作息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的,創造各種條件讓他們結識俄羅斯朋友。

肖宇還記得一位名叫馬薩的志願者,他是一名記者,常常帶著孩子們做遊戲、學俄語。“我至今記得馬薩說過的一句話,我們要堅強,快樂地活著。”肖宇說,從那時候開始,馬薩便成為他的偶像。當療養臨近結束,肖宇學會了簡單的俄語,馬薩也學會了簡單的漢語,雙方已結下深厚的友誼。

分別那一刻,緊握的手久久不願鬆開。淚光中,他們與俄羅斯朋友相約:十年後,回到“海洋”相聚。

如今,已進入報社工作的肖宇重回故地,他一直在張望,想要在人群中尋找馬薩的身影。“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一份深厚的情誼。”“我真的太激動了,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現在的心情。”電話那頭的肖宇有點無語倫次了,他說:“10年的變化真的很大,中心多了不少的建築,當年的志願者不會說中文,而現在他們已經可以用簡單的漢語跟我們交流了。”肖宇還說,他吃了一個冰淇淋,找到了10年前的味道!

在科烏洛娃看來,十年間,孩子們個子越來越高,模樣越來越成熟,但當年種下的那顆中俄友誼種在顯然已生根、發芽。

赴一场十年之约重返“爱的海洋”

愛心仍在傳遞

“這一次的俄羅斯之行,更像是一次回家省親。”24歲的賀丹向俄羅斯朋友訴說著此行的感受,一切都是如此熟悉。

走進餐廳,一幅幅中國兒童療養期間的照片格外醒目。生動的面孔、靈動的眼神,定格一段段溫暖的記憶。思緒把24歲的賀丹帶回到了10年以前,當時的賀丹剛剛14歲,是來自江油農村的姑娘。

“我們在黑海旁邊體驗當地的民俗,拉練,做手工……”賀丹的記憶裡,都是溫暖的時刻,“那次俄羅斯之行,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了夢想,以及塑造了我的價值觀。”賀丹說,對於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女孩來說,她是第一次見到如此廣闊的世界,感受到了那麼多陌生人的關愛。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勵志要考名校,要用我微薄的力量去回饋社會。”最終,賀丹從江油一中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專業,後來考入了北京大學的研究生,現在供職於一家數據公司。

十年以前,“海洋之愛”指引著賀丹和她的同伴們發現自我,找尋夢想和生命的意義。十年以後,當賀丹和她的同伴重返“愛的海洋”,這份愛仍在傳遞。

“愛是可以感染別人的,可以給人帶來力量。”賀丹說,參加公益活動,到兒童福利院、敬老院參加勞動,已是平常閒暇時她和同伴們做得最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