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孫權,真相可能讓你想像不到

一提到“草船借箭”,我們就會想到

《三國演義》中的那個近乎於妖的神機軍師——諸葛亮

但是後來又通過史書證明:草船借箭並不是發生在諸葛亮身上,而是小說家羅貫中將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移花接木到了諸葛亮身上,和借東風一樣,都是為了塑造諸葛亮這樣一個神一樣的形象而做的藝術加工而已。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孫權,真相可能讓你想象不到

草船借箭

而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原型是東吳大帝——孫權,這又從何說起呢?

話說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和孫權將他們生死相搏的地點擺在了競爭最為激烈的江淮地區。

為了防止曹操的水軍進入長江,孫吳水軍卡死了巢湖和長江的必經水系——濡須水,為了抵擋曹軍的陸上進攻,孫權在“江東四英”呂蒙的建議下,在水寨旁設立堅固的船塢,作為水軍的屏障。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孫權,真相可能讓你想象不到

濡須之戰

就像我們玩兒遊戲一樣,你的水軍再猛,如果水寨被敵人從陸上打掉了,你就登不了岸了,永遠漂泊在水面上。所以,你得在水寨旁邊設塢,就像城堡一樣,保護登陸地點。當然,位置最好選在險要的地方,敵人很難打進來。濡須塢就是孫吳選擇的最好登陸地點。

後來,忽必烈徵日,日本人就是吸取了第一次沒有做沿海防禦工事導致慘敗的教訓,在忽必烈第二次徵日之前,修建了一道十多里長的石壘。有了這道石壘的保護,日本鎌倉幕府才艱難的抵擋住了元軍的第二次進攻,實際上就是圍繞登陸問題展開的激烈廝殺。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孫權,真相可能讓你想象不到

日軍石壘

濡須塢則相反,它是為了阻止曹軍端掉它的登陸地點。

曹操水軍打不過孫權水軍,就只有在陸上想辦法,他們的目標就是濡須塢。這時候,“東吳雙子星”甘寧就派上用場了,因為“江東十二虎臣”基本上都是水戰高手,最多有幾個水軍陸戰隊的,但是要和曹操的精銳陸軍相比,那就差得遠了。

甘寧親自率領一百餘人(大部分應該是一直跟著他的“錦帆賊”),半夜偷襲了曹操的營寨,殺死幾十人而還,著實讓曹操出了一把冷汗,沒想到孫吳還有這等能人。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孫權,真相可能讓你想象不到

甘寧

濡須塢易守難攻,曹操打了一個多月打不下來,水軍又被吳軍牢牢堵在了巢湖,真是鬱悶難當啊。

這時,孫權想了一個讓曹操知難而退的方法,他率領少量精銳水軍到曹操的水寨邊去顯擺了一下,讓他們知道:我想來就來,想去就去,這裡不是你說了算,還是早做打算吧。

魏人的《魏略》中說:曹操看見孫權的戰船前來,就有點慌了,急忙命令手下軍士射箭,防止孫權軍靠近。一時間,萬箭齊發,孫權的船一下子因為受箭過多,造成嚴重傾斜,於是孫權馬上命令手下將船調頭,讓船的另一面受箭,這樣,兩面就達到平衡了。

其實,每次看到這裡,我心中都會浮現一個滑稽的場面:孫權乘著一條類似於打漁的小船,去曹操森嚴的水寨耀武揚威,然後小船被射成像刺蝟一樣,扎滿箭矢,還左右傾斜,船的重量似乎還沒有箭的重量大,想想也是醉了。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孫權,真相可能讓你想象不到

草船借箭模擬圖

其實《魏略》是一部私人編撰的作品,多少有一些道聽途說的成分。而吳人所著的《吳書》則是一部官方史書,它上面的記載則和《魏略》截然相反。

在《吳書》中,曹操面對孫權的挑釁,並沒有慌張,還命令軍士不得輕舉妄動,一箭未發,哪來的草船借箭?

如果真有其事,《吳書》為何不大書特書?所以筆者更相信,這是一個故事,作為茶餘飯後的一個談資罷了。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號“賨人客”,一個有“靈魂”的歷史作者,專注原創,拒絕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