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作者 /註冊一哥

四年前,我從來沒想到自己會進入電影行業。

1990年出生的我,從小都是家長眼中的乖乖寶,學習成績中等偏上,初中高中不敢談戀愛。雖然喜歡文科,但是從小被大人灌輸“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概念,被強制學了理科。物理化學成績也算不錯,但是感覺骨子裡還是缺少了喜愛的東西。高考考進了一所211的能源類院校,在行業內全國排名第一。

大學四年,學習平平,渾渾噩噩,畢業時,聽家裡人的話,簽了一家在西南的中石油所屬的大油氣田,在四川某四線城市工作。

國企的工作固然舒服,薪酬待遇一開始也算不錯,5000的月薪雖然不多,但是在一個包住宿的四線城市,每個月能攢下2000多塊錢。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然而,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整個國內的石油行業也遭受了重創,公司辭掉了所有的非合同工,月薪下降到了每個月只有1700元,公司裡幾乎每個人都在另謀出路。

作為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十年前就喜歡研究票房的我,終於有勇氣去實現自己一直心念的電影夢。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於是,我在沒有告訴家人的情況下,辭了職。帶著1年多工作攢下的1萬多塊錢,一個人,隻身來到了北京。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月薪4000持續了一年,

我卻靠預測票房小有名氣

來到北京,押一付三交了8000塊的房租,就已經沒剩多少錢了。投了20多家公司的簡歷,只有兩三家回覆了面試邀請,面試後的結果也都是統一的:“你一個學工科的,幹什麼電影,是不是就是來玩票的?”

最終,口袋裡只剩下1000多塊錢的我,不得不求助影視圈的朋友,求幫忙找一份工作。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下,我進了一家院線做排片經理,雖然每個月只有4K的工資。但是我覺得,我終於踏進了電影圈了。

實習期只有80%工資的我,當然不僅僅滿足於這份工作。然而,這家老牌的院線公司,卻幾乎看不到上升空間。很多入行5年的同事,還和我做著同樣的活。於是,我選擇在業餘時間做一些新的工作。好在,排片經理每天的工作量只有兩三個小時,有大把的時間空出來。公司成員以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主,而排片部門的同事,30歲以上的,幾乎都是北京戶口的本地人。

在2009年中國電影行業票房剛剛蓬勃發展的年代,我就開始關注電影票房,並且在百度的“電影票房吧”“北美票房榜吧”灌水了好幾年,也因此結識了不少同樣喜歡研究票房的網友。在貼吧、微信群裡,大家都會對每週即將上映的電影做票房預測,包括首日預測、首周預測、後勁預估等多維繫數估算。

但是,貼吧和微信的受眾畢竟太窄,觸達不到更多的業內同行。於是,我開了一個微博,開始做每日的票房預測,以及定檔新片的長期預測。

一開始,只有十幾個比較好的貼吧網友會關注,後來由於每天我堅持預測,並且在當時,在貓眼專業版以及後來不少公眾號都在做每日預測之前,每日預測票房在業內還是比較罕見的,於是,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關注到了我,慢慢的,我也逐漸累積了兩三千的粉絲。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幸運的是,2015年的賀歲檔,一部大多數人都不看好的電影,我在上映前的兩週,就成功預測到了這部電影將成為票房黑馬,並且在影片正式公映的首日,就預測出了這部電影的最終落點。最終,本片的落點距離我預測的只相差7%,這個預測的截圖被傳遍了貼吧和微信群,我的微博也開始逐漸增長起了粉絲。

這時候,微博私信裡一位業內的中層領導,向我遞出了橄欖枝,邀請我去他們公司去工作,開出了8千塊的工資,我高興的答應了。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進入一家大公司的數據部門,

卻發現我是最專業的那一個

這家公司是業內能排到前十的發行公司,由於大數據概念的火熱,老闆決定組建了數據部門。加上挖我來的老闆,一共有8個人,其中還包括三個不懂電影,專門的做IT的算法工程師。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由於部門剛剛成立,公司所有有關數據的概念幾乎都是空白,因此需要大量數據錄入的工作。由於公司自己做的爬蟲工具還不成熟,不少數據我還是得像一個實習生一樣,從藝恩、專資辦等數據平臺手動抄寫錄入到Excel裡。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同時,在做公司自己電影數據庫的同時。我們數據部門也得同時服務發行部門的發行任務。然而,這一輔助任務卻做的並不輕鬆。

雖然老闆有意要讓地網發行的執行根據大數據來指導,但是部門之間的協作並不順利。一方面,數據部門的我們沒有真正的做過發行,無法切身體會發行人員最需要的數據是哪一方面,以及採集抓取數據的真實性都無法把握;另一方面,發行的執行也往往並不是我們乙方公司說了算,由我們根據大數據所總結出的發行策略,往往會被甲方公司全盤否定,策略得不到切實的執行。

不僅在工作流程上屢屢碰壁,同為一個部門的同事也十分業餘。真正進入行業後才發現,身邊有幾乎一半的同事,根本就不喜歡電影。大多數同事的觀影量甚至不到500,除了真正超火的電影,或者看片會邀請外,很少會去主動看一部院線片。對影視行業的不熱愛,同樣也就導致了對影視數據的不敏感,對票房現象的不感冒。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雖然在這一段工作期間,我學習到了很多電影發行以及行業方面的知識,但是感覺所做出的數據報告,並沒有真真切切的指導發行,愈發的感受到了自己的無力感。數據部門也逐漸成為了這家公司的一個吉祥物。隨著部門老大越來越被其他新業務拉扯精力,我對部門的未來也逐漸失去了希望,向老闆提出了辭職。

好在,我並沒有放棄在微博上面的票房預測,並且,不少電影的行業公眾號,也開始找我約稿,寫一些檔期、票房的分析文章。也逐漸拓展了一些人脈,和一些業內的大佬互加了微信,出席了一些線下的沙龍活動,在2017年的上影節某大公司之夜上,認識了當時業內頂級影視數據公司的副總,他邀請我進入他們公司。

當晚,我興奮得一夜沒睡。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進入了行業頂級的數據公司,

我以為我能改變行業

已經在業內小有名氣的我,終於進入了我夢寐以求的影視數據公司。

失眠的那個晚上,我做了很多的計劃。該公司不僅僅有數據公司,還涉及線上售票等多個業務。因此,我連夜寫了一個未來的計劃書:在目前仍處於發展階段的內地影市,我們公司有責任有義務,也是少有真正具備實力在各方面做到第一的公司。我們可以做中國的爛番茄,可以做中國的Metacritics,可以做中國的CinemaScore,可以做中國的MPAA。這些行業空白,都可以依託於數據起家,然後發揚光大。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進入公司的第一天,我就向部門的領導提交了我的計劃書。領導看完後,以一句“寫的不錯,我看看有什麼可以執行的跟大BOSS說說”搪塞了過去,此後,再無音信。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公司招我進來,根本不是要實現我的想法,而是要我做一個稱職的執行者,將公司老大的想法貫徹到底。在開了多次部門會議之後,我也逐漸瞭解了老闆的想法:拓展更多的製片業務,因為做數據並不賺錢,我們只是依靠數據為跳板,進軍發行領域,最後成為一家頭部內容公司,做真正的甲方老大!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那我們數據公司現在呢?”我問一位比我早半年進公司的同事。

“每天就幹日常的工作就好,別被其他幾家數據平臺超過就行了,讓母公司在面子上看得過去。至於想拓展其他新的行業風向?不用想了。”

雖然公司的大方向和我有所相悖,但是起碼公司的數據大牛還是很多的。在公司的幾個月,我也學習到了更多的東西。畢竟在現在的內地影視圈,做數據真的只是一個小買賣。作為市值超過30億的公司,還養活著只佔2%利潤的龐大的數據部門,真的可以說是在做慈善了。

2018年,由母公司參與投資出品的一部電影,在預售數據上含有太多令人懷疑的地方,預售在平臺上顯示的票房數值很高,但隨著影片的正式公映,專資辦的真實票房,卻和我們平臺有較大的出入。而平臺隨後公佈的對這部電影的觀眾評分,也出現了虛高跳數的現象。

對於這一切,作為公司核心數據人員的我,當然屬於見怪不怪了。作為自己公司出品的電影,如此掩耳盜鈴的改動雖然無可厚非,但是對於電影市場的良性發展並無益處。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做好領導佈置的任務和指標。當然,我還在通過微博和微信文章,經營著自己。

90後國企辭職北漂,四年後成電影行業中堅力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畢竟,從一位學理工的石油工人,四年內變身了電影行業的中堅力量,我還是要感謝一路以來的這些人。行業的改變,需要從出品製片到宣傳發行數據的各個環節的專業化,而不能只依靠一個環節的努力。為行業的改變做出一份努力,仍是我心中最大的夢想。至少,現在夢更近了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