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馬揚鞭踏征程 砥礪奮進譜新篇——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回顧

這是一座魅力獨具的文化之城,悠揚空曠的短調民歌,引人入勝的蒙古劇,低迴婉轉的馬頭琴聲,還有獨特文化養育的善良淳樸的人;

這是一片遼闊壯美的神奇熱土,瑞應寺的晨鐘暮鼓、海棠山的摩崖造像、十家子的璀璨瑪瑙、東梁鎮的氤氳溫泉,玉龍故鄉三豐故里讓人賞不盡、看不夠;

這是一處厚積薄發的創新之地,不僅創造出改變家鄉面貌、聞名全國的“三溝經驗”,也探索出活躍在蒙古貞大地上的新時代烏蘭牧騎——“理論快閃”;

這是一座永葆活力的沃土,建設全國一流民族自治縣是其不變的追求,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既有“詩和遠方”,也有奮鬥者的且行且歌。

六十載砥礪奮進風雨兼程,一甲子勵精圖治滄桑鉅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如今展示給世人的既是古老珍貴的文化瑰寶,也是新鮮現代的民族風情,更是74萬各族兒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躍馬揚鞭、砥礪奮進,奮力奏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輝煌樂章。

60載滄桑鉅變

發揮資源優勢,多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包丹每天傍晚都會走過希日塔拉公園景觀棧道,途經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塑,穿過五連亭,到成吉思汗廣場跳安代舞。等候同伴的時候,包丹駐足在廣場旁的蒙古貞文化長廊。“‘希日塔拉’是蒙古語‘黃花灘’的意思,明末清初蒙古貞部落遷居於此,見細河兩岸開滿金燦燦的黃花,將這裡命名為‘希日塔拉’。”包丹對家鄉和本民族歷史如數家珍,言語間充滿自豪。

過去,細河是一條煤泥河,洗煤水將河水染得烏黑。為了恢復生態,阜新縣在細河南岸整地置景。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的公園既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也是通往過去、連接未來的精神家園。

在阜新縣,類似希日塔拉這樣的滄桑鉅變比比皆是。十家子鎮依靠瑪瑙資源大力發展加工業,短短數年就實現了從小作坊到大市場、從線下到線上的歷史性轉變。全鎮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8家,中型瑪瑙加工企業156家,小型瑪瑙加工戶2560戶,總人口2.3萬的十家子鎮,卻有5萬人從事瑪瑙加工和商貿活動,加工銷售額佔全國85%以上。2017年十家子入選“中國特色小鎮”,十家子人自豪地喊出“買全球、賣全球”的口號,要為阜新這座“世界瑪瑙之都”填充十家子底色。

東梁鎮吐呼嚕村過去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現在是“中國最美休閒鄉村”。這個村莊的命運因遼寧阜新東梁溫泉城2010年在此大開發而改變。這裡的溫泉屬小蘇打泉,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憑藉獨一無二的資源,溫泉城引來眾多大項目。村黨支部書記齊友貴不甘心單純出讓土地,帶領村民以阿爾善湖為中心建起面積為15公頃的溫泉旅遊度假區。如今,村民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近萬平方米文化廣場上,安代舞、秧歌與現代舞共存,一派民族和諧共處的盛景。

藍天之下奔放的安代舞、碧水之畔悠長的馬頭琴音、療效獨特的蒙醫蒙藥、泉中極品的小蘇打泉……當資源與文化有機融合,當京沈高鐵即將開通,集養生、醫療、保健、養老於一體的大健康產業應運而生,阜新縣成為京津冀和瀋陽城市群養生勝地指日可待。

60載精神傳承

秉承“三溝精神”,用實幹書寫強縣富民壯麗華章

新時代華章,在新的奮鬥裡書寫,在堅定的自信裡書寫,更在特有的精神氣質裡書寫。

7月12日,《蒙古貞日報》刊發阜新縣委組織部三溝精神課題組的調研報告——《三溝精神及其當代價值的研究》。“三溝經驗”是指七家子公社毛嶺溝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經驗、蜘蛛山公社塔子溝河邊造林防風固沙經驗和招束溝公社拉格拉生產隊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經驗,上世紀60年代曾在全國推廣。縣委在 “三溝經驗”基礎上深入發掘時代內涵,將其昇華為“求真務實、艱苦奮鬥、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新時代“三溝精神”。

60載寒來暑往,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始終是“三溝精神”傳人,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成就了一個又一個“了不起”。

今年上半年,工業強勢開局,14戶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增幅超過100%,新開工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8個,其中億元以上大項目7個;上半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出口總額同比增長62.8%,外商直接投資完成年計劃的248.1%,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29%,主要經濟指標總體實現“雙過半”,增幅總體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大部分指標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數字印證汗水,成績源於實幹。

“招大商、大招商”“上大項目、大上項目”是阜新縣高質量發展、提升縣域經濟實力的“一號工程”;“一線工作法”、包保責任制,讓人人有指標、個個有任務,千方百計想辦法、千山萬水跑招商、千言萬語談項目、千辛萬苦請進來,是各級黨員幹部在“雙招雙引”過程中的真實寫照。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力親為、幹字當頭,聚焦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阜新伊利乳品有限責任公司提質擴能項目、上海康橋中藥飲片公司中草藥種植加工銷售項目、遼寧氟託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二期項目、遼寧潤峰科技集團鐵合金項目……在高層強力推動和示範下,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經濟效益好、節能環保的項目紛紛落戶,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從底蘊深厚的歷史中汲取前行智慧,以更大格局和視角審視當下,求真務實、艱苦奮鬥,阜新縣在強縣富民、晉級升位道路上愈加自信與篤定。

阜新伊利乳品有限責任公司在去年追加投資完成4條安慕希生產線技改項目基礎上,今年再次增資新上4條利樂冠生產線,預計明年營業收入將突破15億元;遼寧三溝園去年在瀋陽市場銷售收入翻番,今年以來新品研發快馬加鞭,市場開拓蹄疾步穩;阜新維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技術改造上馬大豆肽等中高端產品,達產後產值利稅將再上新臺階。

阜新縣對26個重點項目實行“項目秘書”制度精準服務,包保領導、“項目秘書”和投資人形成一套班子,對項目負責到底。今年5月,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深受營商環境磁場吸引,以“資源整合+公司融合”模式大幅增資,推動集團所屬遼寧排山樓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與兄弟企業合作雙贏,助推阜新縣成為“中國黃金大型產業基地”。

60載創新不輟

植根歷史底蘊,邁向全國一流民族自治縣

“輝煌六秩此當歌,馬背豪情壯幾何”,60載滄桑鉅變,60載豪情滿懷,站在無比壯闊的新時代舞臺上,阜新縣植根無比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秉承創新不輟之精神,不斷向建設全國一流民族自治縣的目標邁進。

大巴鎮車新村村民李寶義一家過去窮得“叮噹響”。憶起當年景象,他說:“我家全是山坡地,好年景能收入6000多元,遇上旱年頭,不僅不掙錢,種子化肥錢都搭進去了。”從2014年春天開始,李寶義建起8個葡萄冷棚,每年收入近20萬元。李寶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眾多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縮影,更是阜新縣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的生動寫照。

車新村地處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中國最大的敖包——關山旗敖包就在村子旁邊。雖然風光秀美,可是這個蒙古族聚居村卻是個貧困村。窮則思變!在市、縣、鎮、村“四級書記”加派駐貧困村“第一書記”鼎力相助下,車新村建起133公頃冷棚葡萄,年產葡萄300多萬公斤,產值3000餘萬元,一躍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冷棚葡萄生產基地。車新村“五級書記抓扶貧”模式不僅在全縣推廣,還入選全國精準脫貧案例,成為全國產業扶貧的典型樣本。阜新縣始終將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多年的傾情付出將迎來今年整縣脫貧“摘帽”的歷史性時刻。

60年波瀾壯闊,每一天都煥然一新,不變的是創新要素集聚的頂層設計,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般執著堅守的文化生態。2017年12月,“青春之隊理論快閃”宣講團榮獲“遼寧好人·最美人物”稱號。“理論快閃”是阜新縣委的一大創新,它紮根基層,用快閃宣講、志願服務、網絡直播等新穎形式,讓理論宣講聲聲入耳、志願服務貼近民心、政策解讀深入人心,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主案例。今年以來,“跟著網紅學雷鋒”“跟著網紅學憲法”等系列活動更是讓“理論快閃”線上線下互動,縣、鄉(鎮)、村聯動,成為一支活躍在蒙古貞大地上的新時代烏蘭牧騎。

自信,是厚積薄發,更是創新的遠見。阜新民族藝術團“3570”三下鄉活動、萬人詠誦中華傳統文化活動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讓向上向善的力量在此凝聚,讓奮鬥拼搏的氣質在此形成。

60載黨建引領

加強黨的領導,帶領群眾奔向全面小康

放眼蒙古貞大地,變化天翻地覆,處處舊貌換新顏。梳理6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史,始終有一條清晰主線:全面加強黨的領導,1294個基層黨組織百鍊成鋼,33919名黨員鬥志昂揚,帶領群眾走在突破遼西北和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

縣委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任務,通過強化政治引領,促進黨員隊伍素質全面提升。半年來,縣委常委會和理論中心組集中學習11次,縣委常委圍繞脫貧攻堅、項目建設、招商引資、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督導檢查和調研走訪200餘人次;6月1日,為期一個月的阜新縣赴大連民族大學第六期蒙古族優秀年輕幹部培訓班結業。今年3月以來,全縣舉辦13期培訓班,培訓幹部1447名;200餘支理論宣講隊伍年初以來宣講2000餘場,受眾超過10萬人次,在全縣持續掀起學思踐悟熱潮。

阜新縣委創新思維統籌規劃7個黨建示範帶建設。在城區打造商圈黨建示範帶,在農村分兩期打造6個黨建示範帶。第一期在年內建立“三溝精神”黨性教育基地,並以此為基點,打造包括5個鄉鎮、6個示範點村的“紅色傳承+生態建設”黨建示範帶;以十家子瑪瑙特色小鎮為基點,打造包括10個鄉鎮、12個示範點村的“特色小鎮+特色產業”黨建示範帶。第二期將覆蓋其他20個鄉鎮、21個示範點村。抓點成線、帶動連片,通過示範建設引領黨建整體提升。

黨建引領是阜新縣委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一招。表彰10名返鄉創業先鋒,引導能人黨員回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引導424名選派幹部成為黨建指導員、政策宣傳員、村情調研員、發展領航員和群眾服務員。

人才,是自治縣發展之基、繁榮之鑰。阜新縣以“大人才觀”為指引,堅持以最好的服務集聚人才,以最優的環境吸引人才,以最大的誠意留住人才,形成了環境好、人才聚、事業興的良好局面。截至2017年年末,全縣人才總量為32978人,其中少數民族8405人。建成6家院士專家工作站,數量居全市各縣區首位。工作站成為集聚高端人才的大本營,錘鍊本土人才的大熔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大舞臺。

劉嘉豪是佛寺蒙古族學校學生,蒙古語名叫“忽爾差”,意為“聰明”。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蒙古語,在學校開設的特長班學會了拉馬頭琴和蒙古語詩朗誦。佛寺蒙古族學校1949年建校,是阜新縣歷史悠久的一所名校,近年來不斷提升民族教育水平,學生會跳安代舞,會拉馬頭琴,會胡爾沁說書,民族瑰寶在學生中間得到很好傳承。60年來,阜新縣民族教育不斷進步,形成了從幼兒到高中完備的民族教育體系,完成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60年來,阜新縣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水平明顯提升,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民辦教育穩步提高,民族教育特色突出,今天的劉嘉豪們,是明日託舉起自治縣未來發展的棟樑之材。

回望過去,60載滄桑鉅變、60載創新不輟、60載精神傳承、60載黨建引領;展望未來,阜新縣方向篤定,精神綿延,境界宏闊,向著強縣富民、晉級升位,建設全國一流民族自治縣的目標闊步前行。

信息來源|遼寧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