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VS財政部互懟,到底揭示了什麼?

這兩天,央行和財政部分別出來發文章互懟,打的真火都冒出來了,這讓多少年沒有看過實權部門互掐的吃瓜群眾看過了癮,實屬罕見。但過癮的同時,我們要從兩個部門互懟的內容發現什麼東西,能讓我們對自己的錢袋子做個打算。先來一張圖看看這幾天主要給出的什麼訊息。

央行VS財政部互懟,到底揭示了什麼?

央行罵三點,1:財政部說話不算話,我央行拼命放水救經濟,經濟卻沒實質性好轉,2:你財政部與民爭利,說的營改增減稅,實際上稅收比以往都多(上半年已完成8萬多億的稅收,同比增長15%),增加小微企業負擔,3:你財政部憑什麼不能讓地方政府破產,憑什麼我發出去的錢不讓地方政府還債。

財政部回懟:1:我稅收多是為了下半年減稅做準備,再說都是納稅人交的錢,我用的時候得認真審核呀,2:地方債的問題,本來就是你央行放水造成的,我只是個背鍋的。

還有一個在文章裡財政部說的更狠的:

“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絕不是隻會產生幻覺和弱勢的“傻白甜”。地方政府不規範舉債的各類形式、各個環節,幾乎都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其包裝操作之複雜,遠超出基層財政部門的工作水平。”

從這些話可以看出來,兩方互相甩鍋,都不肯承認18年21萬億的地方債是自己的責任。為啥地方債從08年到現在十年的時間總共241萬億的時候不甩鍋,到了

18年年中的時候開始甩鍋了呢,個人認為是兩大實權部門掌握了真實數據後,對以後的經濟不太看好的原因了,誰也不想在危機時承擔過去的責任,已經開始甩鍋模式了。

央行VS財政部互懟,到底揭示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