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開復:50%的人類工作將在15年內被AI取代

昨天上午,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北京舉辦《AI·未來》新書發佈會,以他多年來從科研、產品、市場、投資全方面觀察人工智能的經歷,闡述了他對於未來15年AI發展的預測。會後李開復接受了網易智能等媒體的採訪。

李開復認為,AI給世界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機會和財富,一方面會帶來很多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AI會取代所有重複性的工作。用今天AI的技術加上可以確定的未來15年的延伸,它能做的事情是超過我們想象的,這是一件需要人類認真應對的事情。

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會被秒殺?

基於當前技術的發展程度與合理推測,李開復認為,在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但由於企業決策、工會影響和政府政策,實際過程中實現取代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而我們如何處理4-8億勞動力的再培訓問題,以及應對失業帶來的“意義喪失”問題,被AI取代了工作的人應當去做什麼事情,這些都是在未來15到25年之內會碰到的很大的挑戰。

對於失業問題,李開復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從“人機協作”和發展“關愛型工作”的角度來調整未來的就業崗位,同時鼓勵創意型工作,從而真正減輕人工智能對就業造成的巨大沖擊,並且讓人類發揮自己的特有價值。對於個人職業發展而言,也應當避開人工智能能夠完成的工作、去了解哪些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

在AI時代,對於一些傳統行業而言,應當重新思考怎麼能成為這個顛覆浪潮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現在已有的環節去做微調。

AI估值再降20%-30%就合理了

提到“AI泡沫”的問題,李開復表示,AI泡沫其實不是真的泡沫,而是指太多人用AI來包裝,造成估值的過高。當任何一個概念突然火了,最後很快就會被玩壞了,因為每個創業者都要包裝AI,每個投資人都要做一點AI項目,所以就會有各種的模式。而現在這種狀況將會得到調整,從現在正進入年底,李開復認為這將是估值會合理化的一個時間。

過去這三四個月其實估值已經下降了,李開復的估計是下降了大概20%-30%,他認為再下降20%-30%就很合理了,那時就可以大幅地增加投資了。

李開復表示,AI在其每一波小浪潮都可能會有一些波動,長期來看是可以非常樂觀的。一些估值的調整、公司的優勝劣汰,對整個行業生態環境其實是一個很良性的事情。

對話李開復:50%的人類工作將在15年內被AI取代

AI現在是不可以進行創造的

李開復認為,現在AI創作的歌詞、詩詞,還只能被看作是一個有意思的、超越我們想象的創作。AI的作品在外行眼裡還可以,但在業內專家眼裡還是不被認可的。而我們所談的創作其實還是一個高門檻的創作。

我們也必須要意識到,以後我們讀的很多內容、家裡掛的很多畫、聽的很多歌都會是AI寫的,因為AI能做一件事情,就是它會發現大家喜歡什麼,然後投其所好。

所以文學家、藝術家也會碰到一些挑戰,雖然AI並不會全面打敗所有人,但只有做到一個領域裡最頂尖的人,才能做到不被取代。

AI時代對抗巨頭的機會仍然存在

針對在新書中提到的“贏家通吃”的問題,李開復對此的解釋是,AI會帶來固化作用,因為AI等於大量的數據,數據讓你的產品做得更好,即便別的公司願意花錢、有資本、有品牌、有技術,它依然很難達到你產品的能量,因為它沒有大量的數據去訓練AI。所以AI會讓強者更強,這一點是過去幾年也是看得很清楚的。

但同時李開復認為,因為有很多波浪潮的來臨,現在幾大互聯網巨頭的領先狀態,未必能夠也使他們在保險業、醫療業、製造業、出行業等方面同樣處於領跑的狀態。

因此對抗巨頭有兩個巨大的機會,一個是在各種傳統領域用AI,他們未必有槓桿優勢;第二個就是他們做通用型的AI,也未必適用於每一個狹窄的領域。所以縱使未來巨頭還是會越來越強大,還是會有很多行業AI公司的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