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能打得過老虎嗎?

人真能打得過老虎嗎?

人與虎鬥,我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武松打虎了。梁山好漢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過景陽岡。因剛喝了酒,酒力發作,便找了一塊大青石仰身躺下。剛要入睡,忽聽一陣狂風呼嘯,緊接著,一隻眼睛上翹、額頭白色的老虎朝武松撲了過來。武松急忙一閃身,躲在老虎背後。老虎一縱身,武松又躲了過去。老虎急了,大吼一聲,用尾巴向武松打來,武松又急忙跳開,並趁猛虎轉身的一霎間,舉起哨棒,運足力氣,朝虎頭猛打下去。只聽“咔嚓”一聲,哨棒打在樹枝上,斷成兩截。老虎獸性大發,又向武松撲過來,武松扔掉半截棒,順勢騎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頭上的皮,右手猛擊虎頭,沒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處流血,趴在地上動彈不得。武松怕老虎裝死,舉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陣,見那老虎確實沒氣了,才住手。從此,武松威名大震。

其實在《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也打過虎,不過和武松相比,卻差了很多成色。李逵回家揹著老孃,走進深山,將娘放在一塊大青石上歇息,自個兒去給娘找水喝。返回之後卻不見了娘,他循著血跡尋到虎洞,只見兩隻小虎正舔舐人腿。李逵心頭火起,將手中朴刀挺起,一刀搠死一個。小老虎還沒什麼戰鬥力,又是用刀捅死的,所以沒什麼大意思。恰在此時,母虎回洞。李逵放下朴刀,拿出腰刀。很奇怪,這老虎並未聞出人味,毫無察覺。李逵用盡平生力氣,將腰刀從母虎糞門戳入。沒等過招,這隻母虎就一命嗚呼了。公虎呢?望李逵猛地一撲,李逵不慌不忙,趁著老虎的勢力,手起一刀,正中老虎脖子,殺得倒也乾淨利落,卻沒有武松那樣驚心動魄。所以,“武松打虎”在舞臺上以各種形式經常出現,而李逵打虎卻很少有人提起。

我上學的時候,曾經學過一篇名叫《唐打虎》的課文,說的是皖南地區發生虎患,村裡人到徽州請來唐氏祖孫幫助打虎的故事。老虎從樹林裡出來了,大吼一聲,震得地動山搖。老頭雙手握著一把斧子,斧柄不到一尺,斧嘴四寸多點。他把斧子舉過頭,瞪大了眼睛,站得穩穩的。老虎撲過來,老頭身子一蹲,把頭一偏,老虎從他頭上蹦了過去。誰也沒想到,老虎一蹦過去就趴在地上不動了,肚子下面鮮血直流。大家圍上去一看,原來,老虎的下巴到尾腚,都被斧子剖成了兩半。老頭還講述了他祖上唐牛打虎的事,唐牛善打虎,臨死前還叮囑兒子要打虎除害,並交代了兩條:一條是見了老虎不該怕,更不該逃;另一條是老虎見了人,總要撲過來,要打它的咽喉和肚子。不過,上面提的這些畢竟都是文學作品,是作者虛構出來的,真實的歷史記載中,人是否能打過老虎呢?

人真能打得過老虎嗎?

遠古社會,人與虎的距離很近,為了生存,人虎之間免不了有衝突。不過,那時的生產力很低,個人力量非常有限,所以通常的情況是,眾人在王或諸侯的領導下,一起圍獵老虎。漸漸地,打老虎成了帝王宣示武力的一種方式和象徵。例如“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逸周書集訓校釋四》)”,講的就是周武王狩獵的事情。秦漢後,農業開發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加上戰爭不斷,打虎除了是帝王的愛好,也是將軍們展現實力的方式。例如西漢時的飛將軍李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史記·李將軍列傳》)”魏晉時期,中原戰亂,虎患也相對減少了。有意思的是,這一時期,由於世家大族崇尚“文化打虎”,史冊中充斥著以德伏虎,用道德來感化老虎的記錄。“君弟子三人。隨道士邢邁入宣城涇縣白水山。去縣七十里,餌術黃精,經歷年所。有鹿走依舍邊伏眠,邁等怪之,乃為虎所逼。邁乃咒虎退。鹿經日乃去(《何法盛晉中興書·晉諸公別傳·杜夷君》)。”

《魏史》記載:拓跋可悉陵十七歲時,跟隨北魏世祖拓跋燾出獵,遇到一頭猛虎,可悉陵為顯示勇武,空手上前搏殺了猛虎,獻給拓跋燾。一代雄主拓跋燾並未高興,而是勸誡他:“你才力絕人,當為國立事,再也別幹這類不惜性命的事!”

元代,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實現了大一統,從東北到江南的民間都有打虎英雄,甚至還有女子殺虎的記錄,讓人歎為觀止。在《元史》卷200的《烈女傳·胡烈婦》中記載:“胡烈婦,渤海劉平妻也。至元七年,平當戍棗陽,車載其家以行。夜宿沙河傍,有虎至,銜平去。胡覺起追及之,持虎足,顧呼車中兒,取刀殺虎,虎死,扶平還至季陽城求醫,以傷卒。”整個故事非常有畫面感,稱其為“烈婦”一點也不誇張。

《新元史》記載,張興祖“平生殺虎數十”。有一天遇到一頭虎,他一箭將虎射倒,受傷的老虎趴在地上繼續發威。張興祖對左右說:“聽說用活虎的髭鬚剔牙齒,可以醫治風病。”於是,他下馬按住老虎去拔虎鬚,老虎大怒反抗,雖用爪子抓爛了他的靴子,但還是落得個“先被拔鬚後被殺”的下場。從此軍隊裡都稱張興祖為“殺虎張”。

這些都是歷史,供人們瞭解當時的社會現狀。如今,老虎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人人都應珍愛,任誰也不能打了。

張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