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趕電競產業的起跑線上,香港是否已經敗給了自大和貪婪?

最近雅加達亞運會首次舉辦了電競項目,中國團隊還收穫了兩金一銀,中國電競從“壞孩子”一路走到了為國爭光的的“亞運健兒”。但關於中國電競的討論已經足夠多,可奇怪的是,卻沒人關注這幾天在香港發生的電競大新聞。

提起香港,我們至多能聯想到港樂、港劇、港星,可要是把香港和電競聯繫在一起,總讓人覺得有哪裡不對。

可就在八月底,香港旅遊局牽頭舉辦的香港第二屆電競音樂節才剛剛落幕。在這場長達三天的音樂節中,人們除了欣賞到韓國DJ小姐姐的表演、試玩VR產品之外,還能現場觀摩到ZOTAC CUP MASTERS《CS:GO》盃賽全球總決賽2018和香港《絕地求生》世界邀請賽。

不光舉辦電競音樂節,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還開辦了香港首個政府認可之《電子競技科學文憑》課程。甚至香港特區政府會還向香港數碼港撥款1億港元,用作專項支持。去年普華永道還出具了一份名為《電競:香港下一個經濟增長板塊》的報告,指出香港年輕人眾多、東西方文化交融較好,如果奮起直追發展電競產業,可以讓電競成為香港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元素。

可電競事業的發展,靠“追趕”就真能追的上嗎?

是什麼讓英皇

和旅遊局一起入局電競事業?

在香港奮起直追電競產業的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推手——英皇娛樂。去年9月,作為香港娛樂產業龍頭的英皇成立了子公司“英皇電競動力”,開始收購戰隊、組建訓練,包括上面提到的各種線下嘉年華活動和開設電競專業,其中都少不了英皇的推動。

在追赶电竞产业的起跑线上,香港是否已经败给了自大和贪婪?
在追赶电竞产业的起跑线上,香港是否已经败给了自大和贪婪?

英皇如此焦急地推動香港電競發展,原因也很簡單。從2010年左右開始,香港娛樂產業頹靡的趨勢就已經很明顯了。在2016年,TVB甚至發出了30年來的第一次盈利警告。

或許是因為缺少對互聯網媒介渠道的掌握、或許是自身娛樂產業人才斷代,總之香港幾乎完美錯過了網綜、網劇、網絡大電影、數字音樂等等新型文娛內容形式,更是給人留下了“和電競毫不沾邊”的印象。

娛樂產業的斷崖式下跌,不僅僅給英皇這樣的娛樂公司帶來的了壓力。缺少港劇、港樂提供的文化輸出,“麻油地警署”、“重慶森林”這樣旅遊地標會很快失去意義,對於香港本土整體的財政收入來說又增加了一重不利因素。

所以英皇這樣的娛樂巨頭和香港旅遊局來說,聯手推動電競發展也就不難理解了。

娛樂大佬打造的電競產業

究竟什麼樣?

既然是由娛樂企業主辦,英皇為香港電競制定的方向也相對偏重於娛樂化而非體育競技。

首先,英皇電競開始成立職業戰隊,從類似“九龍電競館”這樣香港原生電競組織中挖來選手,

從選手的形象開始,重點打造個人IP。英皇電競總裁曾經在採訪時說過,香港以往在電競發展中太不注重選手形象的打造,給大家留下一種電競選手都是邋遢“廢青”的印象,自然不利於電競產業發展。

顯然英皇是要利用這些年來累積的藝人管理經驗,為電競選手打造一套完整的個人形象管理、傳播和粉絲運營流程,讓他們成為商品,更好的吸引流量。

其次,英皇電競非常注重打造線下的賽事和活動。像去年成立之初,英皇電競就高調在紅磡舉辦了一場LOL香港老選手迴歸表演賽。後來的電競音樂節、電競嘉年華等等線下活動,背後也都是英皇電競在大力推動。

在追赶电竞产业的起跑线上,香港是否已经败给了自大和贪婪?
在追赶电竞产业的起跑线上,香港是否已经败给了自大和贪婪?

英皇在娛樂產業的資源累積,加上對線下演唱會、見面會等等活動的熟練經驗,用在舉辦線下活動上綽綽有餘,也讓香港的電競比賽從“網咖”一躍到了紅磡,在觀賞性和B格上都提升了不少。

電競到底該怎麼玩,香港怕是誤會了

對於香港本土而言,在英皇電競和政府的推動下電競事業的現狀的確出現了不小的改觀,可相比輸出文化、在世界範圍形成產業化力量這些遠大的目標,這一切如同蚍蜉撼樹,遠遠不夠。

在追赶电竞产业的起跑线上,香港是否已经败给了自大和贪婪?在追赶电竞产业的起跑线上,香港是否已经败给了自大和贪婪?

(在媒體對香港電競團隊的採訪中,說的最多的就是香港電競的艱難)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今年的香港電競音樂節香港旅遊局預計三天的人流量可以達到8萬,而5月份舉辦的鬥魚嘉年華,三天的人流量達到了50萬,ChinaJoy更是創下過單日人流量34萬的記錄。相比之下雙方几乎不是一個量級。另一個明顯的差異是在電競選手轉會上,去年英皇電競挖來九龍電競館一位LOL選手,支付了38萬港幣的轉會費,這樣的價格已然是香港少有。相比大陸和韓國動輒千萬的簽約費,香港電競選手的商業價值可見一斑。

其實香港在電競上弄錯了兩件事,這兩個誤解或許會讓香港的電競夢淪為泡影。

第一, 電競產業從來都是自下而上的推動,而非自上而下。

不管是中國大陸還是韓國,電競產業的發展一定是先出現大量的玩家基礎,流量聚集展現商機之後,才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資本入局、在發展上逐漸正規化。

而香港本身本土幾乎沒有什麼知名的遊戲廠商和外設廠商,在遊戲直播、遊戲衍生內容上更是完全缺位,加上香港戰隊在賽事上的排名較差,可以說香港本地的電競土壤異常貧瘠。相比之下,大陸電競是建立在騰訊、網易強大的遊戲內容庫,和鬥魚、虎牙、B站作為內容配套服務之上,全民參與、全民關注下產生的結果。

香港雖然能靠大公司和政府資本的介入提升電競事業的包裝程度,但卻沒法補全整個下游生態。在開始發展的第二年就把中心放在線下活動招攬遊人上,更是將貪婪二字展露無遺。

第二, 電競觀賞感根本還是來自“電子遊戲”,而非其他配套設施。

英皇入局電競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是捨本逐末。

的確現在電競圈的選手越來越注重形象打造,一些顏值高的電競選手例如WE的草莓,的確會得到更多關注。坦白說電競選手的再怎麼進行形象打造,外貌的綜合水準恐怕也要在娛樂行業中墊底,真正吸引粉絲的說到底還是他們的遊戲技術而非顏值。

同理,就算把電競比賽搬到大體育場、搬到夜店,配上燈光秀和DJ,人們真正關注的還是屏幕上的賽事本身,其他的只能當做錦上添花。

也就是說英皇在娛樂產業中累積的優勢和經驗,其實在電競事業發展的追趕器期作用很小。香港政府如果也把寶押在“英皇模式”上,只對怎麼把電競線下活動做的更漂亮、更吸引人而不是關注遊戲事業本身,恐怕大額經費花出去,收到的效果卻要打個折。這一心態,不得不說是英皇的一種自大,認為自己曾經在影音產業上呼風喚雨,複製粘貼就能在電競上獲得成功。

除了這些以外,香港在發展電競上還存有很多掣肘,比如入境政策對於人才引入的限制、高額生活成本對電競隊員的壓力、缺乏自己的線上媒介渠道不能掌控流量等等。

香港政府需要做的,其實應該是給予遊戲產業、電競隊伍適當的補貼,再調整人才引入政策,讓真正有電競產業從業經驗的人才來引導這場追趕賽。像現在這樣心急,想要立馬靠線下活動招攬遊客,卻不知道CJ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追赶电竞产业的起跑线上,香港是否已经败给了自大和贪婪?在追赶电竞产业的起跑线上,香港是否已经败给了自大和贪婪?

最後,筆者想說說我們為什麼要討論香港電競,這個顯然掀不起什麼大波瀾,又和我們沒什麼關係的問題。

但有很大的概率,香港的今天會成為大陸很多城市的明天——自身經濟發展放緩,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嚴苛的戶籍政策趕走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兩重因素相加,甚至可能錯過一整個時代。直到等到支柱產業嚴重下滑時,才會幡然醒悟。

今天的上海、成都、武漢,四處遍佈著電競俱樂部、遊戲工作室和直播企業,梅賽德斯體育場幾乎週週都有賽事上演。但也許在十年之後遊戲也會式微,騰訊、鬥魚這些企業就要和政府一起,苦思冥想著如何通過砸錢去追趕另一個新產業。

希望如果這一天真的來臨,我們可以學習一下香港發展電競的前車之鑑。

但最好的結果,是儘量推遲這一天的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