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被掏空的感覺,知道自己知道

感受被掏空的感覺,知道自己知道

認知有四種層次。

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層,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層,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層,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層是初生牛犢,無知,目空一切,認為一切事情都可以擺平。

第二層是有了一定的閱歷,感受到世界之大與自身的渺小,事情並不是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第三層是雖然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但是領悟到憑藉著自身的努力與方法,還是可以改變事情的走向。

第四層是方法已經融入自身,爐火純青,臻於至境,無固定形式,全憑自然反應淡然化解眼前的干戈,正如張無忌所說:“我已經忘記所有招數了。”

感受被掏空的感覺,知道自己知道

自寫作以來,我就一直很好奇,我究竟都知道些什麼,我的腦袋裡究竟裝了些什麼,能不能掏空出來看看都是神馬玩意,如果是水,也好看看是什麼顏色。

試想自己的腦袋是一個燈光昏暗的倉庫,伸手不見五指,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就是貨物,隨意擺放,相互堆疊,雜亂無章,偶爾從窗口射進來的光線都被貨物遮擋了。

貨物有大有小,形狀各異,自己常用的貨物體積較大,比較顯眼,不常用的體積較小,或許被大貨物遮擋,或許躲在陰暗的角落,不細心查找並不容易發現。

眼前,我說不清楚具體都是些什麼貨物,有的也許很早就在了,有的也許才剛放進來,有的看一眼就知道能用上,有的不瞭解能否派上用場。

感受被掏空的感覺,知道自己知道

身處貨物深處,一片漆黑,看不清楚倉庫的全貌,找不到倉庫的出口,我做出了決定,要把貨物搬空,沒有殘留,不遺餘力地搬空,還倉庫一個井井有條。

於是,寫作成了我掏空自己的途徑。

要把貨物搬空,需要給貨物分門別類,倉庫四周的牆邊似乎擺滿了貨架,但是貨架也是一片昏沉,我需要把貨架點亮,把相關聯的貨物都放上去,這點亮的燈便是寫作的靈感或是主題。

開始了寫作,自己會變得極其敏感,我背上了一個看不見的揹包,時時刻刻搜尋周圍,試圖尋找所有能點亮貨架的燈,與別人交談能獲得燈,觀察別人能獲得燈,閱讀書籍能獲得燈,參與事情也能獲得燈。

起初我還擔心收集不了多少燈,不足以點亮那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貨架,後來我才發現,只要用心體會,身邊的燈是採集不完的,不知不覺我的揹包已經塞得鼓鼓的,以至於燈多了,卻沒有閒暇搬抬貨物。

每當獲得一盞燈,我便迫不及待地放到貨架上,點亮了貨架,我就可以往貨架上搬貨物。

搬運貨物的實質是一個思考過程,我在茫茫的貨物中尋找能搬上這個貨架的物品,顯眼的貨物一下子就能找到,對於不顯眼但是有印象存在的貨物,我需要穿梭於貨物叢中,抬頭仰望,彎腰俯視,拿起端詳,用手觸摸……

感受被掏空的感覺,知道自己知道

小貨物都是零零星星的,我必須在各個角落細緻地把它們找出來,連成一串,放在貨架上。不然,它們會被遺忘,再也找不到了,白白消失在我的倉庫,得多可惜呀!

所以,搬運需要毅力,去過的區域,反覆找,沒去過的區域,即使覺得不會找到,也強迫自己去,決心一個貨物都不能少,在強迫症的驅使下,往往很多原本將要消失的貨物,會重新歸屬於你,這是一種失而復得的驚喜!

走路、騎車、吃飯、睡覺……我都在腦海裡進行著搬運的過程,眼神呆滯可能是一種外在的表現。

搬運的過程並不輕鬆,既是腦力活,又是體力活,做筆記幫了我大忙,按其指引我能更快地找到所需貨物。

當然,日子每天都在過,每天都會有新的貨物搬進倉庫,現在的我學精了,摸清新進來的貨物就直接搬到貨架上,以免添亂,例如在閱讀的時候,我會有意識地記錄每一句話我可以用在什麼地方。

很多人困惑,看了書也不少,卻總是記不住,那是因為這些從書上新搬進來的貨物,你都任由它們隨意擺放了,不是你沒放進來,而是你沒打理。

一種方法是,做筆記,記下位置,另一種方法是搬到貨架上,放到顯眼的位置,用的時候方便找到,用得多越覺得顯眼,越覺得顯眼用得越多,逐漸內化於你自身,與你融為一體。

處事和寫作都是使用貨物的方法,相對而言,寫作較為便捷,誰都可以寫,隨時可以寫,隨處可以寫。

感受被掏空的感覺,知道自己知道

搬運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尷尬,搜尋千萬遍都找不到合適的貨物放到貨架上,這時才發現自己對某個領域認知的單薄,其實自己比想象中知道的還要少,你會倒逼自己搬進更多的貨物到倉庫,去閱讀,去學習,去挖掘,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一輪一輪的搬運相當於梳理和重構自己的世界觀,瞭解自己腦海裡貨物的組成,清楚自己所知道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通過寫作將自己所知排列在自己眼前,點亮一個個貨架,讓原本虛無縹緲的思緒變得看得見摸得著,在遇事的時候便可以依靠著眼前的一個個貨架去處理,貨物越多,思考越深,條理更清晰了,內心更踏實了,腦海的倉庫也更整潔敞亮了。

一陣穿堂風吹過整理後的倉庫,沁人心脾,那種知道自己知道的感覺很“酸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