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涿鹿到濁鹵——涿鹿之戰一個曬鹽的故事

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等為圖騰的氏族與蚩尤率領所屬的72氏族,數戰不勝。黃帝使應龍蓄水,抵擋蚩尤。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天大晦冥,雷電交作,衝破了應龍的水陣。黃帝在危急關頭,又喚來女神女魃,使天氣放晴。蚩尤和黃帝在戰場上各自鬥法。蚩尤利用濃霧,使黃帝的部隊迷路。黃帝發明了指南車辨別方向,成功衝出濃霧的封鎖。經過連續幾場戰鬥,最後黃帝終於在中冀之野擒殺了蚩尤,獲得全勝。

從涿鹿到濁滷——涿鹿之戰一個曬鹽的故事

這就是奠定黃帝中原霸主地位的涿鹿之戰。司馬遷在《史記》的開篇也記載了這場軒轅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但歷來史學家對涿鹿之戰一直抱有疑慮,有人肯定它的真實性,但也有人認為它根本沒有發生過,不過是一則神話傳說而已。

從涿鹿到濁滷——涿鹿之戰一個曬鹽的故事

否定涿鹿之戰的真實性主要始於對黃帝、蚩尤等人物的否定。對黃帝的懷疑自古就有,比如西漢戴德編著的《大戴禮記》載:“宰予問於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人是不可能活三百歲的,宰予對黃帝的身份表示了懷疑。《太平御覽》卷七九引用軼書《屍子》雲:“子貢雲:‘古者黃帝四面,信乎?’”這是子貢在請教孔子問題,說明他對黃帝的存在也心存疑慮。

從涿鹿到濁滷——涿鹿之戰一個曬鹽的故事

關於涿鹿之戰的地點,從西漢時期的司馬遷開始,學者們就開始將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今河北涿鹿,這一現象的理由很簡單,皆因其名為“涿鹿”。可是,上谷郡之涿鹿縣首設於西漢時期,得名較晚,按照目前當地的傳說,“涿鹿”乃因山得名,在涿鹿縣原來有一座竹鹿山。在涿鹿縣的保岱村,清代時依然保留有四面大照壁,其中一座坐北面南的照壁上寫著“竹鹿”、“高照”四個大字,這座照壁正面對著竹鹿山。

涿鹿縣首設於西漢時期,此後人們又因涿鹿之名誤認為涿鹿之戰發生於此,並將故事中的一些名稱附會到當地的地理,但其原生的地理名稱依然保留完整。

從涿鹿到濁滷——涿鹿之戰一個曬鹽的故事

山西運城並沒有涿鹿這一地名,但當地人依然流傳有涿鹿之戰發生在這裡的說法。運城邊有一個大鹽池,這裡盛傳鹽池裡的滷水是蚩尤被黃帝殺死之後其血化成的。那麼,運城既然沒有涿鹿這一關鍵性的地名,為什麼依然會盛傳涿鹿之戰的故事,並認為涿鹿之戰發生在這裡?山西運城的鹽池史上稱為濁澤,也稱為涿澤,濁與涿相通。《括地誌》載:“濁澤出解縣東北平地,即濁水也。濁、涿音近,故稱涿澤。”《辭源》雲:“濁澤,地名,在山西運城西,又名涿澤。戰國時魏惠王元年,韓懿侯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涿澤,即此。”《清一統志》載“解州東南二里許有蚩尤村,州西二十五里有濁澤,一名涿澤。”張志斌認為:“涿鹿乃是‘濁滷’的訛化”。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鹽”曰:“滷也。天生曰滷,人生曰鹽。”意思是指天然生產的鹽稱“滷”,人工生產的鹽稱“鹽”。馬重陽說,因為運城鹽池曬鹽用的原料是取之於鹽池內黑河中渾濁的滷水,因而,也就自然把鹽池叫做“濁滷”。涿鹿(濁滷)其實是指鹽池裡渾濁的滷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