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風骨:85歲的父親爲抗日絕食而死,他冒著戰火去保護學生!

大師風骨:85歲的父親為抗日絕食而死,他冒著戰火去保護學生!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的槍聲引爆了全面抗日戰爭的導火索,戰爭開始沒多久,天津北京等華北軍事要地就被日軍攻陷,而此時住在北京城內的陳寅恪一家人,也在這個人心惶惶的時刻迎來了又一場鉅變,在北京淪陷之後,面對國破山河碎的悽慘景象,已經85歲高齡的陳三立開始絕食,這位久臥病榻的老人,以這種決絕的方式表達對日本侵略者的抗議,無論陳寅恪怎麼勸說他都不肯進食,也拒絕服藥,9月15日,已經絕食多日的陳三立,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愛國心切的他臨終之時還在問,外傳我軍在馬場得勝,不知確否?

大師風骨:85歲的父親為抗日絕食而死,他冒著戰火去保護學生!

清末四大公子之一的陳三就這樣在日軍的槍炮聲中,與世長辭,對於陳寅恪來說,父親絕食以示反抗日本的決心,讓他深受感觸,後來在日本戰敗投降的消息傳來之後,陳寅恪不僅感慨良多,父親那絕食抗日的悲壯情景又在眼前一一浮現,最後他揮筆寫道,國仇已雪南遷恥,家祭難忘北定時,對這段國恥家恨,他畢生都刻骨難忘。

在日軍攻陷天津、北京等華北重鎮之後,國民黨政府馬上下令清華北大和南開大學遷往湖南長沙,混編成為一所臨時大學,於是陳寅恪在料理完父親的喪事之後,便馬上帶著家人倉皇逃離北京向長沙奔去。

大師風骨:85歲的父親為抗日絕食而死,他冒著戰火去保護學生!

從北京到長沙,一路向南,一路卻都是倉皇與心酸,在路上隨處可見在漫漫黃沙中拖家帶口的逃難者,而混跡於逃難者人群中的陳寅恪一家,也是一臉的悽惶與憤恨,可是在這個國破山河的日子裡,一家人能夠從日軍的鐵蹄下逃出來,已經實屬不易了。

飽嘗艱辛,才輾轉來到長沙,陳寅恪一家先是投宿到親戚家,想等新學校湖邊完成之後再去講課,結果還沒有等陳寅恪一家在長沙站穩腳跟,日本侵略軍又將戰火燃燒到長沙,於是陳寅恪只能帶著家人,跟著清華大學組織的逃難隊伍,向著大後方雲南前進,最後陳寅恪一家又從廣西逃到了香港。

大師風骨:85歲的父親為抗日絕食而死,他冒著戰火去保護學生!

陳寅恪的女兒陳流求,後來在回憶這段躲避烽火的日子時說道:我家只好繼續登程,離長沙市已經霜凍,經衡陽搭長途汽車,星夜投宿零陵縣,隨後到達廣西桂林市,桂林是母親祖籍所在外,祖父母早已過世,我們和叔外祖父母敘談近幾天又急著趕路,在細雨濛濛中登上了長途汽車,經樂平到達梧州,晚間登上內河江輪沿西江而下,經虎門直達香港。

1938年年初,心懷愛國之志的陳寅恪,將妻兒安頓好之後,立馬由香港返回雲南蒙自的西南聯合大學,他要回到學生們的中間去,他根本就無法容忍自己可以因為戰火而放棄學生,哪怕他的個人選擇對個人家庭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就是陳寅恪,那個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那個有著一身頗具風骨的民國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