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里說霍去病十八歲的時候,漢武帝「幸」了霍去病,這個「幸」是什麼意思?

菜頭會飛


在我國古代的某一個時期,有一種現在看起來非常不好的社會風氣,那就是當時的社會名流喜好的

雅趣

雅趣這個詞現在看起來挺高大上的,什麼詩詞歌賦啦,什麼琴棋書畫啦,可是在古代並非如此。漢武帝所在的漢朝,雅趣包括龍陽、斷袖、男風等。這些詞彙換成比較現代的話,應該叫同性戀。

和大多數時代的社會風氣一樣,雅趣也是自上而下發展的。說白了就是,這種龍陽之好是從帝王將相傳出來的,然後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士族模仿追捧的對象。普通老百姓是玩兒不起的,吃還吃不飽呢,哪有時間放空炮?

自漢高祖開始,漢朝的這幫皇帝們就開始養男寵。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老爹都養男寵了,當兒子的跟不跟著學?不學,那就是不孝。再者說了,古人並不覺得這樣的雅趣有什麼欠妥之處,反而覺得這是一種可以炫耀的事情。

就如同魏晉時期,社會上流星五石散一樣,那玩兒意可是毒品啊!吸多了會要人命的,可古人能不知道嗎?吸的人死的早他們又不是不知道,可大家都在吸,他不吸那就是主動退出圈子,會遭到大家一直排擠的。

說完了這些,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了。漢武帝幸了霍去病,在這裡,幸就是臨幸,是的,就是你腦子裡想的那樣。

漢武帝這傢伙,堪稱拔吊無情的模範榜樣,丫在漢朝黃帝裡頭男寵最多,當然了女人也不少。霍去病不過是被他臨幸過的諸多男寵裡的一個。

除了霍去病,漢武帝的男寵還有韓嫣兄弟二人、李延年兄妹二人、衛子夫姐弟二人,還有其他一眾男男女女。這些人的特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除了英俊瀟灑,男寵們的戰鬥力一定要強悍。

看來漢武帝懂的還不少的嘛!不僅喜歡雙飛,雙飛的種類還挺多!有姐弟,有姐妹,有兄妹,有兄弟等等。最重要的是,漢武帝極有可能是攻受一體。

為什麼會說漢武帝有可能是攻受一體呢?如果漢武帝是攻的話,他根本沒道理讓男寵有強悍的戰鬥力。比如說衛青、霍去病,這些都是萬人敵的名將,被漢武帝召在宮禁之中。若不是為了戰鬥,難道是為了打鬥地主?

要說這些男寵裡哪個最有意思,當屬李延年了。這個李延年本是娼妓出身,長得漂亮又能歌善舞,後來被漢武帝選中,日夜伴在君王側。

後來,漢武帝覺得李延年當個男的可惜了,就找了個藉口把他給閹了。從此,官宦李延年變成了宦官李延年,被閹的李延年各方面反而比之前更加優秀了。

在一次歌舞表演中,李延年含情脈脈的唱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漢武帝感到了一絲不詳的氣息,晚上在被窩裡經過1個小時的訊問,終於得知李延年還有個妹妹,於是就召來同侍君王了。

漢武帝有這麼多男寵,又有這麼多妃子,那他該如何合理分配呢?肯定不能一三五這個,二四六那個啦。漢武帝何等英明,他會給這些男寵分配不同的任務,誰能夠完成任務,才有資格侍寢。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個衝鋒陷陣的霍去病,為了博君王一笑,也是沒誰了。後來,霍去病死於日夜操勞,漢武帝甚為可惜,為他修造了一座龐大的陵寢。

有人就會問了,你說漢武帝寵幸男人,你有證據嗎?想必大家都看過中山靖王的墓,也就是滿城漢墓,裡面的確出土了很多男性生活用品,想了解的可以去看一下,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山鬼祗樹


司馬遷在《史記》中確實寫過:“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這句話裡面的“幸”字讓很多人產生猜測和聯想,總揣測是不是霍去病,18歲的時候就成了漢武帝的“男寵”了呢?



這句曖昧的話實在是讓人浮想聯翩,也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那時候漢武帝確實有這個愛好,所以讓人很容易往上面去想。


特別是我們現代人,對這個愛好可不認同。如果坐實這句話,就會對霍去病的英雄形象大打了折扣。


那麼,這個“幸”在這裡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


在同期的《朝鮮列傳》中也有一句類似的記載:“左將軍素侍中,幸,將燕、代卒,悍,乘勝,軍多驕。”這句話也就是說,左將軍在宮中天子面前像許多名將一樣,特別有能力得到重用,這裡面並沒有一點點暗射左將軍是天子“男寵”的意思。左將軍又與霍去病是同一時代的人物,那麼這個“幸“”的意思應該也是相同的。


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已做出瞭解釋:“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這句話也就是在說衛青、霍去病因為是外戚關係得到了特別的信認和重用,外戚也就是漢武帝孃家那邊的人,他們只有憑藉自己的本領才會不斷的得到進取和提升。司馬遷在這裡很清楚的說明了衛青霍去病是靠自己的本領得到皇上的信任和喜歡的。霍去病既是漢武帝孃家那邊的親戚,漢武帝甚至準備把女兒嫁給霍去病,那麼這個霍去病是漢武帝“男寵”的猜測也就更自然地不攻而破了。



漢武帝喜歡重用外戚,並會創造出許多有利條件給外戚,讓他們有機會嶄露頭角,成為自己的得力干將,進入統治集團的核心。衛青,霍去病就是這樣被漢武帝啟用,本人又盡心竭力,皇帝也給機會,所以才成就了他們的青史留名。


所以現在的我們真的不要再去糾結這個“幸”字與霍去病是個什麼樣的意義了,衛青、霍去病確實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們武功、能力超群,為漢室的江山鞏固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有書君覺得我們永遠要記住的是鐵血名將霍去病“不破匈奴誓不還”的慷慨與豪邁,你說是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靠譜的辦法,當然是看司馬遷本人是怎麼使用這個“幸”字的。

粗略統計了一下,史記中“幸”字大概有如下用法:

1.表示某事做成是某人的幸運。

(張)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

2.表示一種希冀。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3.皇帝專用語,表示駕臨某地。

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

4.寵愛——由於古漢語的彈性,這個詞可以做動詞,表達寵愛:

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

可以做動詞,表達被寵愛:

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

也可以做形容詞,表達被寵愛的狀態:

穨當孽孫韓嫣,貴幸,名富顯於當世。

需要說明的是,做“寵愛”講時,這個詞不僅可以用於皇帝的寵愛,其他人也可以用。皇族也可以用,別人也可以用。只是在用法上,只要用到了“幸”,似乎就隱含著一種以上對下,雙方地位不對等的意思。

是時張湯方鄉學,以為奏讞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寬。

張湯是一介臣子,而也可以用這個“幸”字。

然後從這個意思,還可以引申出一個用法,專指生命的大和諧……這裡有個很好的例子:

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

這用法似乎就是皇帝專屬了……

題目中提到的記載是這樣的:

大將軍姐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

顯然,這個“幸”是上面的釋義4。很多人據此以為,既然“幸”了,顯然二人之間有不可告人的男男關係。確實是這樣嗎?

其實非也。雖然說是“寵愛”,但這種寵愛卻不一定是男寵那種關係。對此,在史記中我們可以找出不少反證。

  • 例如:

左將軍素侍中,幸,將燕代卒,悍,乘勝,軍多驕。

這位“左將軍”名叫荀彘,在史記中記載不多,後來徵朝鮮是,因為爭功誤事,被砍了腦袋。這似乎看不出是一個男寵。那麼被貼上“幸”的標籤的,也未必就是男寵。

尤其是,這句話的結構,和上面《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提到霍去病那句話的結構,簡直一模一樣。這也可從側面說明霍去病並非男寵。

  • 再有例子: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

既沒有證據說始皇是同性戀,也沒有理由始皇如果是同性戀,非要去找一個獄卒——身為皇帝,找什麼樣的人找不到?“獄吏得親倖”怎麼想都不是因為某種不可言說的關係,那麼“幸”所指的,也未必就是男寵。

  • 還有一個有力例子: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

這是說主父偃“貴幸”,當此之時,他有多大了呢?

人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主父偃自結髮以來,遊學四十餘年,年紀至少六十往上。如果這把年紀劉徹都能“幸”的下去……莫非漢武帝愛大叔?

可見此處“貴幸”絕沒有什麼特殊含義。推而廣之,說“幸”,也不能代表這兩人之間有特殊關係。

總結:這個“幸”字,只能說明霍去病受到寵愛,其餘的什麼也說明不了。


北門猿


漢武帝與衛青、霍去病,好一圈著名的龐雜的親戚部落。

漢武帝還不是漢武帝的時候,他的大姐叫平陽公主。平陽公主當然家裡也是奴僕成群,其中有個姓衛的女奴僕,跟一個叫鄭季的小吏不停的偷情,生了三男二女一群私生子。衛青是其中的一個,當然自小便是奴才。

漢武帝四歲的時候,有一次躺在平陽公主的懷裡,徜徉道:我要是娶了陳阿嬌,就給她蓋一座黃金的房子,這就是金屋藏嬌的來歷。其實,陳阿嬌是漢武帝的第一個皇后,也是政治婚姻,估計沒有愛情,也沒有子嗣。

漢武帝有一次到平陽公主家做客,平陽公主把家裡有姿色的婢女都在漢武帝面前展示了一遍,漢武帝不為所動,直到衛青的三姐衛子夫出場,漢武帝突然一見鍾情(後來漢武帝對好多女人一見鍾情過,最著名的是傾國傾城的李夫人),於是廢了陳阿嬌,立衛子夫為皇后,衛青成了小舅子。

衛青二姐叫衛少兒,遺傳了她媽媽的本領,與一位姓霍的偷情,有了霍去病,姓霍的後來娶了妻子生了霍光。霍去病要不是有個皇帝的姨夫,一生估計也會很淒涼。

話說平陽公主後來守寡了,平陽公主在列侯裡選男人,眾人異口同詞推薦了衛青,平陽公主對於昔日的家奴如今的大將軍假裝猶豫,於是漢武帝特賜衛青大將軍與平陽公主為夫。小舅子成了姐夫。

漢武帝組建了衛青軍團與霍去病軍團,十年間把匈奴的三十萬人馬斬殺了二十萬,差不多快解決了匈奴之患。飛將軍李廣與後來牧羊的蘇武的父親蘇建都是衛青手下的將領。

衛青一生忠誠漢武帝(後來漢武帝重用的是霍去病),四十五歲病死,霍去病23歲被匈奴下毒而亡,李廣被漢武帝或者衛青設計侮辱自殺,霍去病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漢武帝駕崩後權傾朝野,一手遮天,死後被滅族。

漢武帝接受西漢帝位時是在“文景之治”後,剛好處在西漢國力最鼎盛的時代,漢武帝有的是文采武功,但是不停地窮兵黷武終究讓西漢從此衰落也被後世批評,當然他自己也有一篇“輪臺詔”算是自我批評。

晚年無奈還是選擇了和親。

不知道你有沒有答案。



一般明月


史書上記載,衛青給漢武帝那啥過屁股,因為漢武帝得了痔瘡,古人治痔瘡的方法裡有這樣一種方法,不斷的舔痔瘡,把痔核舔掉。衛青的這種做法,令漢武帝以後的很多人不齒,大才子蘇東坡就在他的文章裡揶揄過衛青。

那麼霍去病被漢武帝“幸”,我猜測有可能就包括這種治病。被因緣際會或者別有用心的人說成漢武帝和霍去病關係不正常,謠言。

其實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嫁給了漢武帝,那麼衛青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呢,因為是衛青的外甥的關係,也跟漢武帝有了一層親戚關係。

既然是親戚,又是臣子,給親人漢武帝舔菊花治病,其實是沒什麼可說的。

古代二十四孝裡有個人,為了檢查父母的病情,親自去嘗父母的大便,被人認為是大孝子,衛青霍去病跟他比算不了多噁心。

那在古代,“幸”這個字,在帝王那裡是什麼意思呢?

對於臣子來說,就是寵愛的意思,信任,寵信。沒有那些齷齪的東西。

當然,對於妃子,女性,也許有時候有那個意思。

《史記》記載,藺相如也曾“幸”於趙王,能說藺相如也跟趙王關係不正常嗎?當然不能。

後來人不讀書啊,特別是現代人,對古書半知半解,甚至無知無解,就亂相信別人瞎說的那些捕風捉影的謠言,實在悲哀!


西堤君


這個看史記正文就知道了,不需要引用其他的經典。看正文: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這是佞幸列傳開篇語。諺語說,努力種田不如逢上風調雨順的豐年,善於鑽營做官不如遇到欣賞你的貴人。這不是假話啊。不是隻有婦女以美麗得到寵愛,士大夫和宧官太監也是有的。

然後,介紹漢高祖漢文帝時的男寵籍孺,鄧通,孝惠帝男寵閎孺。後面介紹漢武帝男寵孫嫣,以及李延年。

最後說:

“自是之後,內幸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太史公曰:甚哉愛憎之時!彌子瑕之行,足以觀後人佞幸矣。雖百世可知也。”

太史公太自信了,雖百世可知。

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

這一句話說明,漢武帝成立門下省多年了,霍去病以貴幸,任侍中,傳達詔書。侍中後世為內相一品大臣,剛成立時只是近臣,倖臣。


湯之銘


哈哈,這個問題我一定要來答一下,因為我之前和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都吵過。

司馬遷在《史記》裡專門有一個章節《史記·佞幸列傳》。

這裡都有哪些人呢?

籍孺、閎孺、鄧通、趙同、北宮伯子、周文仁、韓嫣、李延年、衛青和霍去病。

這裡面,如果拋開衛青與霍去病,那麼剩下的都是100%皇帝男寵。

而且在《史記·佞幸列傳》裡,“貴幸”這個詞一共出現了三次。

“至漢興,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時有閎孺。此兩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貴幸,與上臥起

“延年佩二千石印,號協聲律。與上臥起,甚貴幸,埒如韓嫣也。”

“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除了最後衛青與霍去病這段,其他兩個“貴幸”和“與上臥起”緊緊挨在一起。

司馬遷想說什麼,我覺得已經很明顯了。

另外,司馬遷在《史記·衛青霍去病傳》裡也專門提了一句:“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

,為天子侍中。”

這就是這個問題的出處,關於這個“幸”字,有很多解釋,但是可詭異的是班固在《漢書》裡特意把“幸”字刪掉了:

“年十八為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

為什麼班固要特意把“幸”字刪掉呢?大家自己去琢磨吧。

好了,回過頭,我們看看“幸”到底是什麼意思——

《玉篇》:幸,御所親愛也。《前漢·佞幸傳》:但以媚貴幸。

那御又是什麼意思?《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飮食適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

到了這一步,有人會說,你胡說,如果司馬遷真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古代沒人看出來?就你一個聰明人?

誰說古人沒有看出來?

古人早就看出司馬遷的意思了。

同為二十四史的《南齊書》裡,作者特意把韓嫣和霍去病放在一塊說,而且《南齊書·倖臣列傳》裡除了霍去病,其他也都是100%確定的皇帝的男寵:

《南齊書·倖臣列傳》裡,作者把霍去病與韓嫣並列,其中的意思可謂不言自明。“有天象,必有人事焉。倖臣一星,列於帝座。經禮立教,亦著近臣之服。親倖之義,其來已久。爰自衰周,侯伯專命,桓、文霸主,至於戰國,寵用近習,不乏於時矣。漢文幸鄧通,雖錢遍天下,位止郎中。孝武韓嫣、霍去病,遂至侍中大司馬。迄於魏、晉,世任權重,才位稍爽,而信幸唯均。”

現在就剩下一個問題,“貴幸”究竟是不是那個意思?

大家知道,名詞在每個歷史時期有不一樣的含義,比如今天流行的“老公”,大家都知道是妻子對丈夫的愛稱,但是在明清,“老公”這是指的“太監”,不能拿著今天“老公”的詞意來說明在明清,老公也是丈夫的意思,那樣的話就要鬧大笑話了。

那麼,“貴幸”至少在西晉的時候,依然是那個意思。

我們來看《晉書》相關章節:

《晉書·王雅傳》“帝每置酒宴集,雅未至,不先舉觴,其見重如此。然任遇有過其才,時人被以佞幸之目。帝起清暑殿於後宮,開北上閣,出華林園,與美人張氏同遊止,惟雅與焉。

最後,再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司馬遷在這裡用“幸”這個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


蘭臺


近日有網友提問:《史記》裡說霍去病18歲的時候,漢武帝“幸”霍去病,有人認為這就是說霍去病是漢武帝的男寵,但也有人說不是這個意思。那麼,這裡的“幸”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1、漢朝皇帝確有男寵的習慣

漢朝皇帝從劉邦開始,似乎就有龍陽之好:漢高祖劉邦寵幸籍孺;孝惠帝劉盈寵幸閎孺;漢文帝劉恆寵幸鄧通、趙同等;漢景帝劉啟寵幸周仁;漢武帝劉徹寵幸韓嫣、李延年、韓說……

對此司馬遷評價: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俗話說“努力耕種,不如遇好年景。好好做官,不如遇賞識自己的人”,這並不是虛言,不僅女人會用美色諂媚取寵,士人、宦者也可以。

2、《史記》如此記述霍去病之“幸”

《史記》提到霍去病時原文如下:“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這裡是說,這一年(公元前123年),大將軍衛青姐姐的兒子霍去病18歲了,受到漢武帝的寵愛,當了皇帝的侍中。

後人做出霍去病是漢武帝男寵的判斷,基於此話中的兩點:“幸”;“侍中”。認為漢武帝幸暱於霍去病,隨後封官侍中。獲此官職之人可出入宮廷,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車馬、衣服、器物等。

3、霍去病的“幸”意義完全不同

那麼,霍去病果真是漢武帝男寵嗎?其實,此處的“幸”並非男寵得幸的意思,真實意義是幸待,也就是信任。對此,司馬遷已在《史記》中做出解釋:“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這裡是說:至於衛青、霍去病也因為外戚關係雖然得到顯貴、寵幸,但他們都是憑自己才能不斷上進的。因為衛青、霍去病是外戚,所以世人通常認為外戚要靠幸媚才能當官,而此處司馬遷已指明,衛青、霍去病並沒有如此做,而是通過自己能力做官的。


指動濟南


霍去病,西漢名將(前140—前117),漢族,軍事家。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與衛青被稱為帝國雙璧。河西之戰,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然而史記裡面記載:病十八歲的時候,漢武帝“幸”了霍去病,這個“幸”字讓人後來產生很多的遐想。


司馬遷《史記》裡面專門一個章節《史記. 佞幸列傳》大多數描寫的基本都是皇帝男寵的事情,其中也霍去病也被列入在內,在《史記. 佞幸列傳》裡面,“貴幸”這個詞語也是多次出現。“至漢興,高祖致爆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時有閎孺。此兩人非有才能,徒以婉佞貴幸,與上臥起”。 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很容易讓人誤解,讓人錯誤的認為霍去病就是漢武帝的男寵。

於是一種說法就是很多人理解為漢武帝“幸”了霍去病,就是漢武帝把霍去病當做男寵,於是把“幸”理解稱“臨幸”;司馬遷在史記裡面 或許是想表達霍去病與漢武帝有肉體上的關係,但是確實給人一種無中生有,捕風捉影的感覺,畢竟司馬遷在史記裡面很多都是自己的遐想,也並非完全對歷史的記載。

另一種說法是說“幸”是被信任,也是“信”的一種諧音意思,於是“幸”就有啟用的意思,針對霍去病而言,有幸被漢武帝賞識並且得到重用,在其他群臣看來是相當幸運的。因為漢武帝當初準備把女兒嫁給霍去病這也可以作為反駁漢武帝“臨幸”了霍去病的理論依據;於是將“幸”理解為信任,重用會更加貼切。

總體來說,霍去病在歷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即使存在一些汙點,但是他的歷史功績是不會被磨滅的,是無法否認的。


遺產君


從初中開始,做古文分析就一直是我比較頭疼的問題,你說古代的人寫東西為什麼叫那麼省略呢?老是搞不懂他們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然,抱怨歸抱怨,這件事情必須得說,幸,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

其實把這個幸字給去掉的話。整篇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讀通了,霍去病18歲的時候,漢武帝封了他做一個小官兒,侍中。

很明顯,這個字是代表著司馬遷對於霍去病和漢武帝兩個人之間關係的一種猜測,在此之前,司馬遷寫道衛青和霍去病的時候也共同用的一個詞,以外戚貴幸,很明顯,相信看了之前許多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的時候都已經猜出來,這個詞實際上就是代表霍去病和漢武帝之間有那麼一些py交易。

司馬遷為什麼要這麼寫呢?或者說,司馬遷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把這件事情寫在了《史記》上面呢?

我們先從起點開始出發。司馬遷這個人,寫《史記》的時候真的不摻雜任何一絲個人情感在裡面嗎?

我提一下一個人叫項羽,項羽關於他的傳記被稱為《項羽本紀》。而本紀這兩個字代表的是皇帝專屬的名詞,但是項羽這個人從來就沒有做過皇帝。司馬遷去把他編為皇帝一檔。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於項羽的敬重,為方便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寫史記這篇空前的歷史鉅著的時候就是沒有完全的把個人感情清除乾淨。對於《史記》,魯迅對他的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離騷》是什麼詩歌裡面摻雜著屈原對於國仇家恨的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我想魯迅說《史記》是《離騷》這個也是有原因的。

在此之前,司馬遷因為什麼事情受了宮刑,李陵,李陵率領著5000丹陽兵在關外與匈奴的數萬鐵騎進行了一次空前的大決戰,最後,在沒有糧草沒有補給,沒有援兵的情況下,李陵以損失4500人的代價幹掉了2萬匈奴騎兵,這種人原本是英雄,但是漢武帝卻把它變為了罪人,這個時候司馬遷對於這個事情表示自己心中憤慨,對漢武帝說我認為這件事情你做的不對,漢武帝當然不高興,因此就對司馬遷施以了宮刑。

反觀霍去病呢,也是對抗匈奴的英雄。每次他出兵可以說,漢武帝對於自己的這個小侄子可以說是關照到淋漓盡致。光是出兵匈奴王庭這一仗他的14萬匹戰馬全都是吃小米長大的戰馬。另外給他配備的糧草補給戰士都是整個大漢王朝最頂尖的。相比較於李陵的慘狀,或許並可以說是風頭正盛,這個時候,司馬遷要怎樣書寫他自己心中的憤慨,或者是對這兩個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親密感的不解呢?

因此,司馬遷估計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思考了很久才把幸這一個字加到了句子的正中間,並且隔開,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句式。

我們暫且不說漢武帝和霍去病之間有沒有這樣的關係,單單是這種事情如果發生了,可能讓司馬遷知道嗎?

而且,漢武帝和霍去病都是兩個比較要強的人,一個人,那是對匈奴表示不滿,直接發火進攻匈奴,一個則是發出了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情壯語。懂得那方面知識的人都知道,兩個要強的人擱一塊兒,這個可能性真不大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