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爲在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爲什麼?

根196522852


問題是個大事大非的問題,農民再感覺都沒有必要種地,哪離提問者餓肚子的時候就快了!

2018,受霜凍寒潮的影響,小麥減產幅度之大是空前的,絕對不是百分之二!我們這往年產一千多的田塊,今年才四百多斤!秋糧由於高溫,乾旱,好多田塊絕收,能澆一到兩水的也減產了!

農民對於土地的感情相當濃厚,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眼下雖然有部分年青人出去打工,撂荒了部分土地,但大部分都是有人耕種的。這些人無非是70,60歲的人,打工無人要,腰來腿不來,種地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指望那每月80元的養老金活不了命啊!

2019,在田野裡奮戰的仍然是這些頭髮花白,面容歷盡了倉桑,60年代受過餓的老人,他們會種地的,直到有一天徹底喪失了勞動力!

民以食為天,居安思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不重視農業,農村,農民,也許有捱餓的哪一天在未來等著你。

綜上所述,2019,地會種的,就看是誰來種的問題了?


農村天倉茫


農民,農民,啥時間就是農民,在農村,有頭腦的不出牛力,沒頭腦的在家幹個農家活,我也是農民,我村有一家弟兄倆個,他哥的地叫他弟管理,他哥在城裡乾的小買賣,他弟一直在家種地,他弟是倆個男姟,到現在連個對象都沒,你說城鄉對比的話象差很大,物價上漲,買水喝都得2元,一斤小麥最高賣到1元2,在農村種地直能說鍛鏈身體,養家戶口。


鑫億汽配


農民不種地,幹什麼去,必須種,農民種地為生,土地就是農民的鐵飯碗,雖然2018年竟不行,慢慢會好起來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b1d2c94d8d3d5d2654f72089ed0079c\

平凡人62655176030


為什麼2019年不種地呢?農民的職業就是種地,不種地就等於失業了嗎?所謂莊稼不得年年種,但怎樣種,種好地,多見效,要好好研究一下,還得養家餬口呢!抱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2018年糧價會有兩個極端,商品糧價格會有小幅下跌,而精品糧和特產糧呈穩步上升趨勢。吃糧吃好糧已經成為市場消費的主旋律。對於農村地少不連片的情況,建議在品種選擇上多下功夫,因地制宜,種植一些生態好糧。將來在辦個合作社,自產自銷,增加糧食的附加值是唯一的出路。





稻生部落


你認為在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為什麼?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元素,從古到今,農民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供養了一代又一代人。雖說如今很多農民離開土地,到外地打工,但是家裡的土地還是要種的。

機械化耕種程度的提高,使得一部分勞動力得以解放,勞動強度相對減輕

隨著農業機械化耕種程度的提高,農民在種地的時候體力活兒相對減少,這樣一來,就可以利用農閒的時間,外出打工賺取額外的收入。在這個時候,打工收入遠遠比種地收入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情況下,種田所需機械化耕地、播種、打藥、澆地、收穫等等,完全可以實現機械化操作。相比起耕種所需的費用,在沒有外出打工之前覺得“貴的離譜兒”的費用,在現在看來,也不算是很“昂貴”了。這樣一來,既顧及了家裡的土地,使得耕地上產糧,又能利用農閒賺取收入,一舉兩得的事情,誰也會算這個賬。

土地確權以後,耕地所有權30年不變,作為農民更不會荒廢自家的土地

如今,農村耕地確權工作基本結束,惜地如命的農民也不會撂荒自家的土地。再說了,農民不種地,自己吃啥?總不能像城裡人那樣,吃菜要買、吃糧要買、吃油也要買吧。如果不種地,那這些糧油等可真也要去買了,那豈不讓人笑話啊,憑著自家的耕地不種,出去買著吃,對農民來說,還真做不到。再說了,農民如果都不種地了,城裡人吃什麼?總不能全靠進口吧。

也有的土地流轉,一些種糧大戶搞規模種植,流轉出土地的這部分人除去租金以外,靠打工為生

如今,一些種糧大戶流轉了一定規模的土地,將土地流轉出去的這部分農民,收著土地的租金,反過頭來還在耕種自家的土地,不過這個時候,算是“有償”耕種了。也就是說,到種糧大戶家裡打工賺錢。一來旱澇保豐收地收著租金,二來通過種地打工另外還掙一部分“工資”。這樣算來,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所以,2019年耕地還是要種的,有的不過是換了一種耕種模式。對於這種雙贏的耕種模式,也許會是今後農業發展的一種潮流,你說對吧?


建行漸遠


溫馨提示:隨著農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會有更多的農民回家種地;就算目前存在著很多問題,但都是暫時的、短暫的,真正的高效農業,那都是具有發展前途空間;而那些常年漂泊在外的農民工除了漂泊之外,沒有任何的穩定感、自豪感!即:現在不能小瞧種地。





鄉下庭院



民以食為天,地為糧為本!這是國家的根本,農業穩,國家才能有發展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現在我國的農業正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界,農資產品正在天天漲價,而農民生產的三大宗產品十多年凢乎漲幅不大,在原地不動,實際上農民的收入正在一年一年的減少,種地不賺錢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種地幾乎在賠錢,農民的出路何在,農業的出路何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農業的發展,不是簡單靠一些口號,一些畫餅充飢的扶貧只能給農民帶來眼前一亮,農業真正的發展,還得需要走這幾條道路。


首先,我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一家一戶的小戶經濟只能簡單的維持種地人的生計,也就是隻能解決種地人的溫飽問題,可是社會要發展,農業要進步,只有減少農民,才是必走之路,所以發展城市,發展工業,”以工補農”,才是最重要的,用工業經濟反哺農業生產,增加補貼,增加種地農民的非農收入,大力發展以農為主的各種企業,農業走產業化,企業化,規模化,發展訂單農業,用訂單農業帶動農業發展。


其次,回顧農業的發展。用钁頭刨挖種地、到梨樓耙耱耕種、到機械化耕種,一步一步都在發展,但是,都沒有離開種植這個根本。土地不耕種,社會上人們的吃穿用度靠什麼來維持,”民以食為天,糧戰亂天下”,沒有糧食的穩定,談什麼都是無稽之談,無本之源,農業的發展種植是基礎,農業機械化率的提高,只能降低農民的勞動輕度,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問題,農業科技的不斷髮達,就是在提高的是農業的品質和產量,提高的是土地產出率,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所在,種植土地是農民的命脈,也是自已的職業所在,所以發展農業才是解決農民民生問題的基礎。


最後,農業的發展,不外乎就幾個方面的過程,土地的耕種從簡單的粗放性管理,到精細化的集約化管理,土地的管理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權分置,土地拖管,土地流轉既將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農場主的摸式種植會逐漸代替傳統農業,適者生存給農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只有將農民的看病難,養老難,努力打破二元結構下留下的不平等的社會分配方式,農民的養老問題從根子上解決好,處理好,農業的發展才有希望,種地的農民也就有了奔頭,農業的種植才能持續健康的發展下去。



橄欖劍社會


你認為在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為什麼?

有的。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

農民不僅2019年有必要種地。而且會永遠種下去!

也許你不會,因為,你參加工作了!但是你卻永遠脫離不了農業。因為,你要吃飯穿衣!也許他不會,因為他脫離了農村。但是,它同樣脫不了農業帶給他的影響。因為,城市裡的每一個角落裡都有農業的存在。水果是種植業生產的。綠化帶是林業生產的等。脫離了農村的人,不從事農業的人,他們走到哪兒,都離不開農業。而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就是土地,沒有土地何談農業。有地不種,吃啥?穿啥?就這兩樣,你不種地,他不種地,農民不種地,吃的、穿的怎麼解決?所以,農民不僅2019年有必要種地,而且永遠都有必要種地!

種地方式有改變,強度降低,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我國農業現代化蓬勃發展,農業機械化率不斷提高,智能植保不斷普及,農業耕作方式不斷改進,新的農業業態不斷形成。但是,不管怎樣改進、提高,都不會離開土地,都不會離開種植。回顧農業耕種方式的改進。用钁頭刨挖種地、到梨樓耙耱耕作、到機械化耕種,一步一步都在發展。但是,都沒有離開種植這個根本。農業機械化率的提高,只能降低農民的勞動輕度,農業科技的不斷髮達,提高的是農業的品質和產量,提高的是土地產出率等等,但不可能沒有人種地!新型農民隊伍的不斷壯大,是農民素質的不斷提高,這些都是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所作出的努力。

綜上所述。農民很有必要種地!

我是凡塵觀生活!

謝謝!

再見!


凡塵觀生活


不用了,你想想看,礦泉水2元一瓶,而稻子才一塊幾,誰來錢快,誰來錢難,一目瞭然。。。。


小子108457566


你認為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為什麼?

朋友們大家好!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的觀點是:雖然2018年小麥價格下調0.03元/斤,水稻收購價格下調0.1~0.2元/斤,但我們認為2019年地該種還得種,而且還要種好地,記得有句老話說的好“莊稼不收年年種”(這裡的“收”原來指收成,現延伸到收入),所以我們有必要種。下面具體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對於有些走不出去的農民不種地我們還能選擇什麼。多年的市場經濟一路走來,看看我們身邊誰在種地,可以說能經商的走了,能打工的走了,有一技之長的也走了,留下的這些農民朋友不是家庭牽絆,就是年齡大走不出去。目前看,走出去的回來種地的很少,我們留下來的這些人中大多數人作別的做不來,只能在家種地,沒有太多選擇,所以說這地該種還得種下去。

二、國家一直在積極推行各類種植補貼政策扶持農業生產。其實國家一直把農業作為基礎的、重要的產業來抓,連續12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是三農方面的,並且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搞農田基礎建設、補貼各類糧食生產,並且,隨著糧食市場化銷售比重不斷擴大,種植補貼的力度也在加大,減少農民收入上的損失,比如今年水稻下調價格後,有消息稱水稻補貼政策2018年將開始實施。

三、要樹立多種經營意識,種地可做副業收入。

我為種植主體的我們,要靈活經營自己的土地,如果能外出務工可以轉包出去。如果只能自己耕種,可以多流轉些土地,搞規模經營,或者一邊種地,一邊在家鄉做些小生意,或者搞黃牛養殖等養殖業,總之不能單純的靠種這點土地,要多種經營,增加增收渠道。

總之,作為我們農民,千百年來都在土地上耕作,儘管現在種地收入縮減,我們要在如何種好地,多打糧、產好糧上下功夫,土地是不能丟的,同時在有能力情況下搞搞多種經營,增加我們的收入。以上為個人見解,僅供參考。瞭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文章上方關注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