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01

上次去山區玩,經朋友介紹,晚上住在一個農家。這裡經濟條件差,教育也很落後,村裡至今連個高中學歷的人都沒有。

但是我們住的這家人,兒子現在在市裡上高中,成績優異,因為家庭困難,學校主動給他免去學費,還補給他生活費。

女兒上小學,每次考試,基本都是年級第一,而且總能把第二名遠遠拉下。

我很好奇,這對小學都沒有畢業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為何對待學習如此努力?

後來住了幾天才發現,他們家孩子學習,特別有儀式感。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這裡每家都會養幾十只雞鴨和五六頭豬,一到傍晚每家的院子就開始變的很熱鬧,一番“雞犬相聞”的景象。

我常常看到很多村裡的小孩,坐在院子裡,伴隨著雞叫聲、豬叫聲和大人的忙碌聲做作業,甚至桌子上還放著碗,作業本上還粘著飯。

而這家,孩子做作業有專用桌子,是爸爸用幾個木板自己做的;家裡的豬都會提前餵飽,不會哼哼唧唧;雞也被趕出院子,不許到處亂跑;大門緊閉,任何過來玩的小夥伴都不能進來。

一向大大咧咧的媽媽也開始輕手輕腳地忙碌,爸爸乖乖出去,儘量避免在院子裡幹活。

剛剛還特別熱鬧的院子,突然變的安靜和整潔,空間就好像被人按下了暫停鍵,一切都不動了,只有寫字的孩子手在動。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在別人家大人吼著“你還不去做作業”的時候,他們家孩子已經安靜地投入學習,宛若與世隔絕。

他們也許並不知道,這也是一種儀式感,為學習而舉行的儀式。

就是這種儀式感,讓這個窮人家的孩子不僅懂生活之苦,更能懂學習之重,她覺得學習特別重要,到時間就打開書本,全力完成學習內容。

即便作為他們家的客人,我們都自覺的地在孩子作業完成之後才回來,否則都不好意思推開那扇門。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02

在《小王子》裡,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這種不同,讓人期待,也能給人一種開始自我約束之感,告訴自己到什麼時候就該幹什麼事。

心理學家榮格說,正常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儀式帶來的感覺,是一種強烈的自我心理暗示,能把自己的專注力、反應能力、動作能力迅速提升,讓自己更專注,更認真。

家裡孩子做作業的儀式感,並不是非要莊重神聖地舉行個什麼儀式,而只是一種時間、空間、事件之間的明顯劃分,讓學習和其他事件隔開,使之顯得不一樣。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之前聽到一個叫羅天的培訓師,講到他奶奶教育他的故事,真的特別有儀式感。

他家裡可謂世代書香之家,奶奶從小讀私塾,父母不在身邊,奶奶承擔了他的家庭教育職責。

從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家裡凡是帶字的紙,都不能踩在腳下,一定要撿起來看看,即使不要的,也要統一整理,然後專門焚燒。

每次燒完,奶奶還對著一堆灰燼作揖,她說,字字通神靈,我們要尊敬文字。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他做作業有固定的時間,每次開始做作業前,必須確認桌面整潔,需要用到的東西全部備好,中途不允許找這找那個,而後奶奶檢查坐姿是否正,告訴他人正字才能正。

如果實在無法靜心學習,就讓他去磨墨寫毛筆字,還告訴他,不是人在磨墨,而是墨在磨人。寫完毛筆字,心靜下來,再繼續做作業。

所以他從小就對學習心懷敬畏,覺得這是一件很神聖很認真的事情,一旦開始,就特別用心和專注。

雖然父母忙於工作,從未管過他的學習,奶奶也因時代不同,無法指導他學習,他仍然成長成為一個優秀的年輕人。

後來長大成人,每次看書學習,他仍保持了小時候的習慣,認真而專注。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03

之前看到一段話,女孩抱怨說,我的生日你都能忘記,還談什麼關心?

男孩說,只要我倆感情好,每天都是生日,每天開心就可以啦!

女孩說,我的生日只有今天,不是每天,我現在一點也不開心。

沒有區別對待的,就根本談不上特別,更談不上特別重要。

而孩子的學習,隨時隨地被提醒,和吃飯睡覺混為一體,也就引不起孩子重視。

同事兒子上小學三年級,學習很差,提起兒子,同事幾次差點落淚,她不明白,為什麼她越努力,兒子成績越差?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有次去她家吃飯,發現他們家從來沒有劃分“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更談不上儀式。

準備吃飯了,孩子剛坐下拿起筷子,媽媽就順手拿出一張試卷,說是找別人要的,比較經典,讓孩子飯後做一遍。

孩子邊吃飯邊不耐煩地說:“好好好......”

孩子三兩下吃完飯,跑到房間裡看課外書,媽媽又追過去說:“怎麼才吃這一點?你再吃點吧”。

孩子說:“我覺得我飽了,你去吃吧!”

媽媽不走,還連續發問:

“今晚作業多不多?除了地理還有什麼?”

“也不知道你妹妹考的怎麼樣?”

“我把你姑姑學校數學老師出的試卷給你看看好不好?”

孩子不理,媽媽語氣越來越嚴厲,後來孩子直接把媽媽推出來,把門關上。

而且不管兒子在幹什麼,爸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檢查兒子作業,詢問複習情況。

父母過度關注學習,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卻適得其反,孩子的成績也慢慢從班裡排名中間慢慢滑落到倒數,甚至有繼續下降的趨勢。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心理學中有一個“貝勃規律”,意思是第一次的刺激能延緩第二次的刺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後面的刺激也就越遲鈍。

父母把督促學習變成了“司空見慣”,孩子也就慢慢“習以為常”,對父母的說教、對學習也慢慢變得“無所謂”,甚至視之為負擔。

之前聽到一個老師演講說,對於學習,孩子和父母不應該有束縛和被束縛的關係,而是造一個環境,孩子自然而然地去學習,慢慢形成一個適合孩子的習慣和規律。

強迫學習很難走遠,但是習慣卻可以陪伴終生。

習慣的養成,就需要“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父母不把工作帶回家,孩子不把學習帶到飯桌上。

生活有生活的方式,學習有學習的儀式,才能好好生活,用心學習。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04

每個父母都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習慣,選取最合適他們的學習時間段,造一個儀式,創一個環境,讓他主動學習。

去年暑假,我們家有三個小孩,一個八歲,一個六歲,一個五歲,都是最調皮的時候,玩的很瘋,這樣的狀態老大完成暑假作業都困難。

開始的時候,我帶的特別痛苦,我得督促老大做作業,提醒弟弟不要吵,需要反覆交代把東西迴歸原處,每天精疲力盡,卻還是無法帶好他們。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後來我很認真地召集了一個家庭會議,根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個要素,制定了一個表格,列舉出什麼時間、什麼位置、哪些人可以做什麼事情。

然後徵求他們的意見,將表格完善,大家都沒有意見後,就一人按了個手印,然後貼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

這個會議,也是我們家庭的一個儀式,劃分了學習、玩耍、做家務等事項,每次到一個時間點,值日生就會提醒大家:現在是開始學習(玩耍)的時間。

從那以後,我真的節約了很多精力,上午誰都不會去開電視,哥哥做作業,弟弟會乖乖在另外一個房間看繪本或者畫畫,連走路都變的靜悄悄的。

為了避免時間久了後,“儀式”變成了“形式”,孩子重蹈覆轍,我們每週五都會開一次家庭會議,宣佈下週的活動安排,然後徵求孩子的意見,適當做一些調整。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們將“被迫去做的事情”升級成了“應該去做的事情”。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培根說:“集體的習慣,大於個人的習慣”,全家人的習慣,一定比孩子一個人的習慣更能約束人。

所以孩子學習的階段,我不會玩手機,要麼看書寫筆記,要麼帶著兩個小的孩子一起輕聲讀繪本。

很多大人總是打著監督孩子做作業的名義,坐在孩子旁邊玩手機,手機那麼好玩,孩子怎麼能靜心做作業呢?

古人“焚香沐浴為讀書”,這是古人讀書的儀式,而現在,我們要努力按照孩子學習需求,營造一個儀式,讓學習這一刻,和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最終成就的是良好的習慣和高度的自律,讓孩子更專心、更主動地去學習,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多一些母慈子孝,少一些雞飛狗跳。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海狸媽媽(hlmommy),小學生、初中生爸媽必讀教育乾貨,為了孩子,每天補充6分鐘知識

最好的陪讀方式,就是讓學習充滿儀式感

業務諮詢請聯繫波仔:bozaigr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