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從195億跌到5億,「鞋王」達芙妮爲什麼一直觸底,卻不反彈?

市值從195億跌到5億,“鞋王”達芙妮為什麼一直觸底,卻不反彈?

巔峰時期每年能銷售出近5000萬雙女鞋,在中國市場佔有率接近20%,門店總數達到6881家的達芙妮,在短短3年時間內,市值從巔峰時期的超過195億港元跌落到了如今的5.51億港元,僅僅是當年的零頭。一代“鞋王”達芙妮為什麼還是一直在觸底,卻始終沒有反彈?

01

達芙妮還在關店。

7月27日,達芙妮發佈了上半年盈利警告。公告顯示,達芙妮今年二季度淨關閉294個銷售點,上半年淨關閉416個銷售點。

早在2015年,曾經的“鞋王”達芙妮就開始走上了關店之路。

2015年,達芙妮關店805家,2016年關店1030家,2017年關店1009家,截至2018年上半年結束,達芙妮在全國僅剩3173家門店。

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業績也不容樂觀。

據公告顯示,上半年同店銷售錄得9.1%的跌幅,虧損數額與2017年下半年相若。也就是說,達芙妮今年上半年虧損額同比增加了一倍還要多,高達將近5億港元。

賬面上,從達芙妮2015年“關店潮”開始到2017年,一直處於連年虧損的狀態:2015年虧損3.79億港元,2016年虧損8.19億港元,2017年虧損7.34億港元。

創立於1987年的達芙妮,輝煌了近30年的達芙妮,巔峰時期每年能銷售出近5000萬雙女鞋,在中國市場佔有率接近20%,門店總數達到6881家的達芙妮,在短短3年時間內,市值從巔峰時期的超過195億港元跌落到了如今的5.51億港元,僅僅是當年的零頭。

經歷了三年的轉型,一代“鞋王”達芙妮為什麼還是一直在觸底,卻始終沒有反彈?

市值從195億跌到5億,“鞋王”達芙妮為什麼一直觸底,卻不反彈?

02

1、產品創新升級慢,品牌形象老化

以前,達芙妮的產品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團隊來做設計,以“基本款”為主。

這樣一來,大部分女鞋的模具都可以通用,只需要通過微小的改變就可以滿足相互之間的差異化,這讓達芙妮物料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成本進一步降低。

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產品的設計感很低。

達芙妮江河日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達芙妮的創新能力、設計能力較弱,無法跟上如今主流消費者更新換代的速度。

這一點達芙妮自己也承認。

達芙妮曾在財報中對銷售額持續低迷做出瞭解釋,稱:消費者的習慣、觀念以及消費行為隨著科技進步而快速轉變,近年來興起的運動時尚潮流對傳統女鞋的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

很多女性消費者表示,達芙妮的鞋子比較老氣,越來越多的女性消費者選擇在一些原創店或者一些“小品牌”購買鞋子,款式好看夠時尚,更新換代快得多,質量也還可以。

就連一些和達芙妮質量差不多的實體店品牌,比如卓詩尼、千百度等,款式也比達芙妮好看。

如今的消費者更加重視個性化的產品,過於同質化、缺乏個性的產品無疑是缺乏競爭力的。

2、庫存積壓嚴重,清理動作遲緩

門店快速擴張帶來的庫存積壓已經困擾了許多連鎖服裝企業,達芙妮也不例外。

然後,對於最致命的庫存問題,達芙妮卻一直保持著近乎溫吞的態度。達芙妮的平均存貨週期從2010年的128天一下躍升至2012年的188天后,至今都沒有將存貨週期調整至2010年前的水平。

2017年,達芙妮的平均存貨週期還需要198天,只比2016年減少了3天。

而在庫存清理動作上,達芙妮也是相當遲緩。

大多數服飾企業往往會選擇一些類似唯品會的電商渠道來快速、批量地清理庫存,雖然達芙妮也嘗試了電商業務,但卻錯過了電商紅利期,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講。

而一般品牌儘量避免的線下打折促銷以清倉的手段,達芙妮也是樂此不疲,長期在門店打折促銷,一方面影響了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在門店清庫存也擠壓了新品的銷售空間,進一步陷入新一輪的庫存問題。

市值從195億跌到5億,“鞋王”達芙妮為什麼一直觸底,卻不反彈?

3、忽視電商趨勢,錯失良機

根據行業媒體報道,達芙妮電商的營收佔總營收不到十分之一。

其實,真正說起來,達芙妮是最早具有革新意識的。早在2006年,達芙妮就開始涉足電商了。

在2009年以前,達芙妮的線上銷售渠道只處於試水階段,2009年,達芙妮開始組建自營電商公司“愛攜”。

到了2010年,達芙妮以3000萬元與百度一同入股電商平臺“耀點100”,在2011年底,達芙妮電商部門在高層的授意下,關閉了京東、樂淘、好樂買等優勢分銷渠道,轉而全力支持耀點100。

兩年後,耀點100倒閉,達芙妮也就錯過了電商紅利期。

2013年達芙妮表示要重塑電商,但直到2015年,其電商業務才在財報中體現,並且截至現在,佔比依然不大。

電商席捲整個鞋服行業時,達芙妮忽視了這一趨勢,選擇了保守觀望。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轉到線上購物,達芙妮門店面臨流量萎縮和運營成本增加雙重打擊的時候,依然未能及時決斷,致使達芙妮錯失了良機。

等整個市場已經形成的時候,它就已經沒有競爭優勢了。

4、品牌定位不清晰,管路混亂

除了達芙妮,其實達芙妮集團旗下還有“愛意”、“圓漾”等中高端品牌。這些品牌如果能被好好經營,或許可以成為達芙妮集團收益另外的支撐。

然而,達芙妮對自身品牌的定位並不清晰,分品牌之間的定位區隔也不明顯,管理比較混亂,沒有能夠像寶潔一下做到飄柔柔順、海飛絲去屑這種分品牌管理模式。

這就導致這些分品牌對業務的貢獻始終停留在10%一下,不能很好地支撐集團的業績。

03

為了轉型自救,達芙妮也嘗試過很多手段。

比如推進O2O業務,指定店鋪推出網上訂單門店自提的服務;提升產品展示、描述、搜索、顧客服務、售後服務等顧客在線購物體驗。

比如與時尚博主和具有時尚影響力的人士合作,在社交媒體上與潛在顧客互動;和紐約市SoHo區的潮流買手店Opening Ceremony進行了聯名合作、增加聯名款和時尚款產品。

比如調整店鋪體系,升級品牌形象,去掉了中文名稱“達芙妮”,將logo改為更加國際化的“DAPHNE”,更換門店視覺形象,進駐購物中心等等。

市值從195億跌到5億,“鞋王”達芙妮為什麼一直觸底,卻不反彈?

比如投資選秀節目《蜜蜂少女隊》,與日本出版商講談社一同創辦了少女時尚雜誌《vivi美眉》,等等。

然而,重塑品牌形象的手段治標不治本,網上訂單門店自提服務只是做到了倉庫貢獻,Opening Ceremony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又很低,無法打動更多的消費者。

達芙妮的轉型,路漫漫其修遠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