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憲制》中的解題思路

最近啃完了蘇力老師的《大國憲制》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中國這個大國是怎麼從散落的部落集合成一個大國,又是怎樣通過制度和法治的改進,確保了大一統這個現象。通過閱讀,我對中國的歷史的進程有了新的認識——中國歷史發展中不斷變化各項制度都是從解決當時正在發生的、最重要的、最緊迫的問題出發指定的,雖然從我們現代人看來,可能感覺很荒謬活著很殘忍,可是有時當時不得不採取的方法,它們就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要理解中國歷史的演進,結合著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進行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個問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如何確保人們的生存環境。這一點就要從上古說起。我們都知道上古時代基本上都是以部落的方式存在。但是長期的洪澇災害和長期的被外族的侵略,使當時的人們身村環境極其惡劣。於是人們就不得不考慮建立一種比部落更加可靠、更加強大的組織來解決問題。於是部落的兼併開始,並形成了最初的國家的雛形。由於人力、物力以及技能和分工的出現,才使疏導河流、修築堤壩、建立強大的抵禦外族的軍隊才成為了可能。這個更大的做的組織的建立,解決了當時最為基本的生存問題。

第二個問題:這個國的領導人應該怎麼傳承。這個問題其實還隱含著另外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國應該聽誰的。我們都知道,組織越大,班子就越不好帶。這就需要國中能力較強者來勝任。所以,上古當中的三皇五帝這些聖人就會出現了。大家不要簡單的認為這些人真的是民主選舉出來的。因為在那個時期,人們沒有這種意識,人們更加在乎的是實力和血緣。所以,勝出者,必定是少數的佔有大部分資源的以血緣為基礎的大族。這些族群當中名望較高的人會被推舉出來成為領導者。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經常被大家忽視的問題,不是你選誰上,誰就上。我們都知道那個時代不像現在物質極大豐富,到處充滿了誘惑,那個時代當領導,沒什麼油水,基本上就是為大家服務了,幹著最苦的活,操著最大的心,擔著最大的風險(因為在那個時代,一旦幹不好,可能就會被其他的,或者本族的不滿的人幹掉)。所以當時的領導者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但是應該是最務實的。所以最賢明的名聲一直傳到現代。

但是隨著發展。物質和財富的進一步積累。領導者獲得的地位和資源進一步加強。就開始有人覬覦這個領導的位置。於是自夏啟開始,家天下的局面出現,新的問題就會產生。原來的禪讓制,強逼著一些有才幹的人,領導這個國家。家天下之後。這個國家之主的位置怎麼傳承呢。在家天下的制度當,傳承是影響國家穩定的重要問題。最為常見的方式是父死子繼,但是這個方式並不是唯一的。在夏朝和商朝,基本上是子承父業與兄終弟及雙軌制。這種制度是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在夏商時期,人們的壽命其實很短。往往孩子還沒有成年的時候,父親就已經死掉了。如果一個國家交給孩子管理,勢必會對國家造成比較大的衝擊。再加上當時的統治層級和制度還沒有完善,年少的領袖根本沒有辦法處理好與其他部落首領之間的關係。那麼兄終弟及。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但為什麼最終還是確定為子承父業這一單軌制呢?還是那句老話,隨著財富的積累,人們的壽命逐漸的延長。上一代領袖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年歲也不會很小。再把自己的王位傳給兄弟的話,兒子和兄弟必然要開戰。隨著權力的不斷的向中央集中,王位繼承的權威性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子承父業的障礙和會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少。此外子承父業。也那些貴族和大臣們提供了一條比較明確的政治主線,適應國家穩定的要求的。

第三個問題:怎麼獲取政權,以及如何統治?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了邏輯上好理解,我們從平天下、治國以及齊家的順序理解這部分內容。平天下講的就是軍制。中國曆朝歷代的更替基本上都是通過武裝奪取政權實現的。除了天下的奪取,一個國家想營造長治久安的穩定局面和保持繁榮發展都需要強大的均是作為後盾。所以對於一個國家軍制是什麼樣的以及怎麼去管理這支軍隊十分必要和考驗當局者水平的。因為一不小心,軍隊有了私心,國家就愈加不安全。比如漢、晉兩朝的諸王之亂、唐朝的藩鎮割據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會將軍隊的控制看的十分重要。天下保住了,那就要治理這個國家。軍人往往在這方面就要靠邊站,需要一批具有治國能力的賢臣幫助統治者建立完善的官僚機構和國家治理的運行機制。國家的皇帝可以對官員發號指令,但是對老百姓似乎沒有什麼辦法。自古就有皇命不下鄉的說法。那麼基層的百姓就是去秩序,一團散沙了麼?其實沒有。這就要講到齊家的概念。齊家包括父子、夫妻、兄弟之間的關係。古人正是處理好了這些關係,解決了基層統治這個難題。書中認為,古時候以男人為中心是有客觀性的。以男人為中心,確保了以村為單位的團體血統的穩定性和種姓的穩定。這一原則可以讓村裡有較為固定的鄉紳或者組長建立起一套穩固的管理體制和方式,確保基層組織的秩序。因為一個村中的同姓者越多、血緣緊著越多,他們的領導者就會越單一。而作為妻子的女人作為從屬地位,不會使村中外性男子增加,也確保了村子的純粹性。強調父慈子孝也是村組織的治理智慧。通過這一原則,確定了父子之間的從屬關係,更強調子的孝道,從而是村中的主導權長期歸於為數不多的年長者和經驗較多的組長手中,從另一方面也避免人數眾多的同輩之間對權力的爭奪而導致存在的沒落。通過這一系列基層規則的建設,確保了百姓層面的穩定。

第四個問題:這麼大的國家,怎麼協調疆域控制與行政管理?中國在這個方面,也是隨著歷史的不斷髮展,而不斷完善。在夏商期,國家比較小,國家管理比較簡單。一直到周建立,國家的國土部面積得到了巨幅擴增。傳統的簡單的管理不能滿足要求了。面對新情況,周朝建立了“分、封、建”的統治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基本上面對到周朝為止從未出現的疆域大國和人口大國的統治,給出了還不賴的解決方法,這一解決方法也影響了後世幾千年。通過“分封”,將偌大國家的管理細分成若干區域,通過"建"這一制度,形成了諸侯國,而諸侯國內部又可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周朝完成了由夏商那種部落聯合鬆散的管理方式轉向真正意義的國家系統管理的轉變。但是,並不說明周制度是完美的,他的問題是雖然確立了以周天子為核心,各諸侯國互相節制的管理方式,但是中央的集權力度十分脆弱,隨著諸侯國實力的不斷提升,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威信和統治力已經江河日下,喪失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能力。於是就有實力強大的秦國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國這件事情的發生。秦國吸取了周的教訓,在秦國建立之後採取了郡縣制,就是不再將新獲取的疆域分封給親戚和功臣,而是建立郡縣,讓有能力和有功之臣去管理這些地方。這樣,再偏遠的國土,都屬皇帝直接管理而不是某個人的私產。通過這種本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後來的各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襲了這一統治制度。郡縣制基本上杜絕了那些因為擁有封地而不斷經營謀逆的事情的發生。但是後來的漢和晉建國之後也採取了分封制,但是此後導致的國亂,進一步證實了郡縣制的優勢。所以,我們現在給秦朝已經予以了較高的評價,但是,我個人覺得我們人就還是沒有真的將秦朝的功績予以公平而公正的評論。秦朝開創的大一統格局和完善的統治制度石化時代的。雖然秦國二世而亡,但是其影響卻是百世萬事。

但是中國疆域這麼大,怎麼確保地方不會採取軍事行動反對中央通知呢?這就要提到中國長期採取的“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了。前者說的是根據自然和地理條件建立地方區域,後者則是統治著的統治手段,即將一些戰略要地和兵家常徵之地被多處管轄區域包圍和牽制,甚至會出現兵管與政管不統一的情況出現。通過這一制度,形成區域之間以及政管與軍管之間的相互制約,避免地方過於獨立而對中央的統治形成威脅。

第四個問題:如何建立全國領域的財政制度?我們都知道,秦之前各國有各國的度量和貨幣以及各國的稅收政策。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國土疆域一下子翻了好幾倍,除了要搞好統治,還要建立合理的財稅制度。如何衡量各郡縣按照國家要求繳納了財稅呢?這就需要統一度量。在那個時期,其實納的稅基本上都是以實物為準,最重要的是糧食。如何衡量一個地區繳納的稅符合國家要求了呢,那就需要測量工具。這個測量工具可不能像以前一樣,一個地方一個標準,這樣會給國家的管理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各地區之間也會造成不公平待遇。建立全國統一的度量,便成為了最緊迫的事情。所以秦國建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統一度量衡,其中包括容器、尺寸等等。度量衡的建立,為國家土地制度、官俸制度和官員績效制度等創造了基礎。如果沒有度量衡,這一切都無從談起。

在度量衡和貨幣統一的基礎上,中國通過稅收政策,汲取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那有錢有物之後都做了什麼呢?一方面組國家織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治理水患、修建軍事防禦措施、挖掘運河、修建道路。這些工程都非一地所能承擔的,需要以國家的財力投入才能見到成效。這些工程的建設,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的集權統治創作了更好的條件。此外, 還有大部分錢糧投入到戰爭當中,包括對外拓展和國家防衛,確保了百姓免於戰亂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五個問題:國家正常運行了,那中央和地方怎樣才能高效溝通呢?這就要說到“書同文”和"官話"了。秦朝建立以後,注重中央對地方的統治。但是同時也需要一些精通政法的官員到郡縣治理。如果文不同,中央文書下達到基層,由於基層官員無法辨認文書內容,無法使用中央的法令得到實施。通過培養一批使用官方文字的官員,一方面使書同文的政策得以推廣,同時,還能將治國經驗得以總結、提升和傳播,對於提高官僚集團的管理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官話”的普及也很重要。對於中央派到郡縣治理的官員尤為重要。如果這些官員到地方之後連屬下講的話都聽不懂,那何談治理。通過推廣官話,使地方主要的官員或者協助掌管治理的副手等具有了一定的語言溝通能力,才能確保中央的政令在地方能夠更快的實施,溝通的渠道才能打開。

第六個問題:基礎條件都齊備了,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參與政治呢?早期的中國,比如夏商周採取的是“世卿世祿”制。這往往是以血緣為基礎,統治階層固定單一。但是是隨著春秋戰國的發展,這種制度漸漸不滿足社會的智力發展要求,各國通過不斷的變法和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到了很多人才,得到了破格提拔,各國迫切需要有一批真正有能力的參與國家建設當中。這之中以秦國最為典型。秦國的提拔政策,讓更多的有能力的人才得到公正的待遇,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性,締造了大秦帝國。逐漸的,以血緣為代表的統治階層不斷地衰落、崩潰,以賢者居之的制度成為朝陽。從而,精英治國的理念逐步得到認可。這從人才選拔制度上,也有著明顯的體現。比如說最早的禪讓制,基本上上就是部落貴族內部依據血統等級開展的所謂民主推薦制。此後在發展中,周以血緣親疏和功臣立功大小進行封建獎賞制度,具有了一定的進步。漢代的推舉制,體現了統治者希望執政集團來來源更為廣泛,讓更多的品行、能力更強的人才參與國家治理。我們現在看,這種制度弊病很多,但是從當時看來,推舉制有著較為嚴密的程序和制度保證,是當時最為先進和法治的人才選撥制度。後來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又比推舉制更為符合統治者的要求。當然,科舉制的建立是有其客觀因素的。漢朝中後期,開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正是這一政策,讓儒家學問成為正統。也正是這一情況的出現,才讓科舉制有了統一的教材和應試的基礎。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還是百家爭鳴,一篇儒家的文章和一篇道家的文章怎麼評判孰高孰低。科舉制的建立,讓更為廣泛的人民有了機會參與到國家統治活動當中,人才的基數進一步擴大。同時,科舉制也給那些位於底層的布衣有了翻身的希望,通過讀書,就算進入不了廟堂,也可以獲得聲望,在士紳那裡獲取不錯的差事。所以說科舉制,也是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知識普及的重要措施。

第七個問題:為什麼封建社會一定要有個高高在上的皇帝?這個問題要從中國長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看。中國這個大國的發展基本上是順著部落、部落聯盟、部落兼併、鬆散的大一統、嚴謹的中央集權制這條主線上。中國是一個大國,要想確保著一個大國的統一不致分崩離析,需要一個強大的力量確保向心的凝聚力。這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同時還要有一個龐大的管理系統。這些力量都要圍繞著一箇中心,如果這個中心總是在不斷地變化,這個國家就不會存在穩有了這個人物,軍隊就知道為誰而戰,而軍隊的合法性可以得到認可。有了這個人物,所謂的精英集團才有所依靠,而精英集團的統治地位才會得到保證。那麼這個人被稱為了皇帝。其實,這個皇帝只是代表一種正統和一個方向。有了這個皇帝,不管他做不做為,這個王朝都能通過代表他的官僚集團正常運行。比如明代多個皇帝都消極怠工,不上朝理政,但是大明並未因此而亡國。所以,古代的皇帝作為一種制度的存在,為國家的運作提供了合法的理由和基礎。

第八個問題:中國自古沒有公民的概念,是否就代表百姓與國家政治毫無關係呢?我們中國封建社會,沒有關注過公民的概念。因為從大家的認識來講,公民是指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的民眾。但是正如之前所講,中國的百姓基本上是不太關注國家政治的。“皇權不下鄉”也是一個佐證。民間的秩序建立基本上是以血緣關係和長老制進行組織的。但是並不代表民眾與國家上層沒有關係。通過國家倡導的基礎設施建以及建立軍制,給基層百姓帶來了安全和財產保障,而民眾從事農耕為國家創造稅收,又能使國家能夠去做大事。此外,大量百姓中的賢士通過科舉考試或者被舉薦,走到廟堂之上,參與國家的治理。在中國看似百姓沒有歐美那些國家公民的權利多,甚至談不上公平,但是正是民間的這些尊卑概念,似乎讓百姓獲得了更加穩定和安全的生活環境。

以上是我看完《大國憲制》這本書得到的知識點。這本書雖然是在講憲制,但是對於我們理解歷史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蘇力老師在一遍一遍的告訴我們,任何憲制都是針對當時那個時代建立起的一套系統性解決問題方案,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制度會越來越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但是他們都曾起到無法替代的的作用。我們要理解這些制度,就要回到制度建立的時期,去發掘那時存在的問題。學習歷史,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更會接近歷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