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諸神紀》

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讀了《諸神紀》這部書。其實對於中國的神話,一直是一個概括的印象。因為在我的印象當中,中國的神話基本上是比較凌亂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框架。所以無論我們在讀《山海經》或者說是《搜神記》一系列與神話有關的書籍的時候,由於過於發散,基本上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當我在瀏覽此類作品的時候,這本《諸神紀》進入到我的眼簾,在買書之前,我基本上對這本書寄予了厚望,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想要的東西。《諸神紀》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發行的,就衝這個出版社,我的擔心減少了許多。

讀《諸神紀》

《諸神紀》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混沌創世開始,再到大母神、三皇五帝以及各類大神,也包括了中原體系外的一些大的神祗。通讀完了這本書,基本上還是令人十分滿意的。這本書沒有像以前類似的著述,只注重陳列,而不注重內容。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對於關於各類大神不同版本的傳說進行了比較和辨別,並從那些事原始崇拜,哪些是後世附會進行了甄別。比如對於女媧娘娘的,作者就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女媧娘娘在最初,應該是歸結於創世大神系列的,在遠古的時候,女媧是與盤古並列,或者傳說為夫妻活著傳說為兄妹。由此可見,女媧的傳說應當是發源於母系社會,當時女人佔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一切關於創世,造人等最原本的神力都被賦予這些大神。但是隨著後世的變遷,男權逐漸興起,女媧在傳說中的地位慢慢下降,成為了伏羲氏的妻子。從神話的這一變化,就能夠完全折射出人類社會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這種例子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

同時,《諸神紀》還對這些大神們進行了一些系統的梳理。中原系方面,從混沌-盤古-三皇五帝-帝嚳時代交替。非中原系,西王母、東方帝俊、古巴諸神、南楚諸神、八方大神,具有較為強烈的地方特徵。當然,在這些系統之內,比如說五帝中的東帝太皞與西帝少昊,中央大帝皇帝與南帝炎帝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起源都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分析,從中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民族之間的征戰、遷徙以及融合。

當然,這本書中的內容十分豐富,還包括了一些爾虞我詐的鬥爭故事,比如后羿的傳說五丁力士,包括了一些纏綿、淒涼的愛情故事,比如巫山神女、湘水之神的故事。

這本書是目前我看到關於神話立傳最為值得推薦的一部書。讀過了這部書,基本上對中國上古大神的基本情況以及演變有了一個框架性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對神話故事有了新的認識。神話人物、神話故事的演變背後其實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

首先,社會的變遷以及政治制度的變革蘊藏在故事的後面。像之前提到的女媧就是如此。此外還有很多地位很高的大神,歲月的流失當中,其事蹟漸漸的被遺忘。而一些後續的神祗豐富起來。這裡面蘊含了很多變遷,一個大的部落對於另外一個部落的吞併,必然導致失敗者崇拜的大神的衰落,而勝利者的信仰將會強加給失敗者。

其次,故事也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堅韌的特性。雖然成王敗寇,但是人有一些失敗者被記錄了下來。比如祝融,雖然被打敗,但是他依舊成為後世崇拜的戰神。這說明雖然很多部族被和諧了,但是不屈服的精神被保留下來。

第三,對於神祗的崇拜,實際上反映了廣大的勞動人民的渴求。農耕、漁獵有對應的天神,樂舞、絲竹有對應的神,氣象、四季有對應的神,愛恨也都有對應的神,神的出現,就是人們慾望的反應,所以神話是有內容,有感情的。

也許大家會很奇怪,現代社會閱讀這類神怪的書還有什麼價值麼?當然有價值。就像上文所說的,古代的神話實際上就是口傳的遠古歷史,這傳說中的這些大神又陪伴著我們的祖先一起成長起來,也許這些大神與我們人類相伴的時間要比有文字以來的文明時間更為久遠,我們現在重拾這些深深印在骨子裡的文化與記憶不是很有必要麼?有了神,就有了故事,有了故事,就把不同部落、不同民族的人民拉近,大家可以認同同一個信仰,同一個觀念,所以人類就這樣一步步進化了。到了現在,我們難道就可以離開故事獨活麼?遠古由遠古的神話,我們現在也應當有我們現代的神話。

我希望我們這一代能夠深入系統研究中華民族的神話、眾神,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的素材。我覺得日本這一點做得很好,無論他們的漫畫、動畫、電影等,都對這些大神進行了深度的挖掘,所以日本的這些方面文化的輸出十分厲害。而我們做了什麼呢?我們的神話作品總是言之無物。所以我們這一代所能做的還有很多。

希望像《諸神紀》這樣的好書越來越多,也希望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也希望中華民族的神話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