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時期,爲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爲富庶的江浙呢?

黃元中


闖關東,我們那地兒叫闖東北。到今天為止,我的二爺爺,我的二姑小姑還在東北,我們村還有好多那幾年去東北的,至今也沒遷回!

東北土地肥沃,那些年人口稀少,盛產大豆玉米高梁,這正是災年荒年吃的糧食,山東人口密度大,土地少,所以一捱餓,投親靠友,直闖東北,找活路去了!

我二爺爺,抗日戰爭打鬼子,被炸彈震聾了耳雜。建國後轉業到黑河,按了家。六七十年代,人口多,吃不上飯,二姑小姑便投奔二爺爺去,在那裡結婚按家一直到現在。

東北比山東冷,但老鄉親戚多,氣候習慣和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處。到了東北,有走親的感覺,語言也大同小異,所以山東人才多闖東北!

而江浙地區,水繞雨多,語言不通,習慣異差很大。在大多山東人的印象中,南方人精明能算,小心眼,這與山東人性格豪爽的一面不符,不好交往!加上江浙人口密度大,耕地少,所以還是闖東北吧!那裡,那年代,走幾十裡都碰不到人,那裡有大片的土地——有了土地,我們就能活下去!

如此而已!





萬里雪飄74


清朝最後幾年到民國初期,確實有大量的人從關內跑到關外,尤其是山東人,也就是俗話說的闖關東。

與闖關東同時的,還有走西口,也就是山西人大量的越過傳統的長城線,進入內蒙。

為什麼呢?

因為關外也就是東北,和內蒙一樣,在整個清朝,官府都是禁止漢人遷入的,尤其是漢人去進行開墾,發展農業。

因為清朝統治階層認為,這是他們的自留地,是基本盤,是不能動的,要留著以備將來他們在關內混不下去的時候,還要回去。

一直到晚清新政,也就是1905年之後,因為日本已經大量移民到東北,進行開發和建設,俄國也在不斷滲透,德國和美國也有意去分一杯羹。清朝迫不得已,才從1907年以後,逐步放開了對漢人遷入的禁令,允許漢人遷入東北,進行開墾和建設。

這是闖關東和走西口的大背景。

那麼,當時是什麼樣的人闖關東、走西口呢?當然是在內地活不下去的農民,他們需要找有土地的地方去找活路。

而當時國內還有大片未開墾土地可供農民佔有和開墾的,就只有內蒙和東北、新疆了。所以,他們開始大量遷徙到這些地區,找一塊無主土地,進行開墾。去江浙、兩湖這些地方,本來就已經人口很多,開發很充分,並不缺乏勞動力的地方,當然沒有意義。

在內蒙,其實是大量的山西農民去內蒙,找到蒙古王公們,向他們租佃原來的牧場,進行開墾。這也是清末民初內蒙一度出現蒙古下層窮困潦倒的牧民反對漢人情緒特別嚴重的原因。

因為牧民別無所長,不會種地,只會放牧。而對王公們來說,把土地出租給漢人農民墾種的收益要比出租給牧民放牧高得多,所以他們更願意把土地出租給漢人種地。從而造成了內蒙原來的下層牧民大量失業,沒有出路,被迫造反的問題。

東北雖然寒冷,但是土地肥沃,江河湖泊眾多,不缺水,大片的平原地帶也很適合農業,整好是漢人最習慣和最喜歡的。

所以,很快東北的漢人就數量很龐大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東北的漢人就達到了三千萬,遍佈東北的每個角落。

這其實也就是電視劇《闖關東》和《西土地》的基本背景。

可以說,在闖關東的過程中,是漢人和日本人、俄國人搶時間,看誰能先在東北站住腳,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結果是中國人更勤勞勇敢,人口也更多,所以才能佔得先機。


蕭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簡單,呆不住。

第一,江浙尤其是浙,其實不需要太多勞動力。

江蘇富裕的是蘇南,蘇北和山東相差不大。

但蘇南面積有限,人口又多,並不缺乏勞動力。

至於浙江省,很多地方都是山區,農民自己耕種尚且不夠,更別說引進其他勞動力。

第二,即便有些崗位,也被周邊省份佔滿。

比如蘇南,就有大量的蘇北和安徽的勞動力湧入。

尤其是太平天國後,蘇南人口急劇減少,需要了大量的勞動力。

但此時,山東的經濟還算可以,沒有到大量闖關東的時候。

等到山東人動起來的時候,時機已經錯過了。

第三,道路不方便。

清代沒有什麼鐵路,從山東長途旅行到蘇南和浙江,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既然要闖關東,肯定都是底層勞動人民,吃飯尚且困難,哪有什麼路費。

相反,去關東則容易的多。

從膠東出發,坐船不用幾天就能到達東北。速度快,費用也不高。


第四,親戚朋友多

清代的中國人,甚至還沒有普通話的概念,鄉土觀念很重。

比如香港,從1840年割讓以來成立很多黑幫,大體是按照鄉土劃分的,比如潮州幫、客家幫等等。

山東人也是一樣。這些人闖關東,多少走投無路,甚至身無分文,一般都會先去投靠親友。

但山東人最多的地方,顯然就是東北,那不去東北去哪裡呢?

第五,最關鍵的是東北能有口飯吃。


相比人口眾多,土地稀少的江蘇浙江,東北地廣人稀,有的是土地。

有土地,就有機會。

東北急需要勞動力,有大量的荒地可以供開墾或者出售。

因為勞動力缺乏,所以做工的薪水比較高。甚至出現1個壯勞力,幾家爭搶的情況。同時,這裡土地很多,土地的價格也比較便宜,甚至還有不少荒地。

說白了,山東人只要不是懶漢,到了東北肯苦幹,不愁賺一份家業。

其實,直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到東北搞土改,發現東北土地問題並不嚴重。

絕大部分東北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只有很少數是關內常見的佃戶,完全靠租用土地為生。

以大連瓦房店市為例,民國時期共有耕地面積1517570畝,農戶46610戶,其中87%是自種戶、自種兼租種戶,僅有少量農民完全靠租地為生。

所以,土改工作在東北一度遭遇冷遇。


薩沙


不去江浙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江南雖然看上去富庶,是魚米之鄉,但人口眾多,而本區域內丘陵起伏、水網密集,隨著明末清初不斷開墾,早就沒有那麼多適合耕地了,也就是說,即使去了,也沒地種了……沒有了土地,在那個以農業為絕對支柱的時代來說,根本就養活不了人。

二、所謂的富庶,也是相對而言的,其實江浙底層的農民生活也是很悲苦。從明朝以來,江南地區的糧食稅是比華北、兩湖等地重的多。我們對於江南的美好感受很大一部分是想象中的,那只是一小部分有錢有閒的文人對於江南的詠歎,其實根本就不是整個江浙。那時候的江浙也多災多難,水災、風災、兵災......所以江浙並不是天堂。載

三、被其他地方的人搶先了一步。19世紀後半期,在經歷了太平天國戰爭的14年洗禮後,長江流域諸省變得很空曠,於是,大批湖南湖北的農戶,以及蘇北農民,河南農民、災民迅速的填飽了江南一帶。等山東人想去的時候,人家都已經先下手為強了。

至於去關東的原因,同樣也很簡單:

那個年代,華北自然經濟環境不斷惡化和社會動盪不安,對山東和華北的農民來說,移民已是一種迫於生活的必需。移民關東,他們也未必真心願意,誰不想去更好的地方呢?可經過現實的篩選,東北不僅已是唯一的去處,且還剛好是最佳去處。因為除去東北,天下間已無閒田曠土來容納他們的插足!這樣的去向儘管令清政府十分不悅,卻也並非移民有意迕逆政府的心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其實,在山東等地“闖關東”由來已久,也有不少移民中向家鄉寄錢者有之,帶財物回鄉過年者有之,也不乏發財致富成家立業者,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眾要到關外謀生賺錢。山東有些村莊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逐漸形成了“闖關東”的習俗。所以在華北特別是山東的膠東和河北的冀東,勞動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災人禍,首先想到的是攜家帶子,或集結親戚好友,蜂擁到關東去謀生。


清顏2017


關於山東人闖關東的事,要從清朝說起。山東人闖關東,有兩個派系: 挑挑的和在網的!挑挑的指的是揹包羅傘推車的,在網的指的是靠水上打魚摸蝦的!


那時候的山東省,人口過多,資源供不應求,而且災疫頻發,是生活所迫,不得不闖關東!但是為什麼不去江浙地區呢?主要是因為江浙地區也一樣是人多地少物產不足,而且氣候炎熱,也不好過。而東北就不同了,地廣人稀,物產豐富,四季分明,氣候適中,日子好過!尤其是黑龍江省,盛產山珍野味,土壤肥沃,因此,有很多山東人都是來黑龍江省“放山”“柲寶”的。但是在清朝咸豐年間以前,黑龍江省是禁止開墾的。直到咸豐十年(1860年),黑龍江大將軍特普欽才解除禁止開墾的命令。於是就有了大量的山東人來到了黑龍江省生活!聽老人們說,他們勤勞,樸實,多才多藝,特別能幹。有開荒種地的,有放山挖人參和採藥打獵的,有下江打魚的,有耍手藝的,有做生意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的!



進入中華民國後,隨著軍閥混戰和日寇入侵山東,山東人民更是不得不背景離鄉逃到關東!這期間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東北被日寇佔領,並且成立了偽滿洲國,由於東北人的順從和對日寇的臣服,所以日寇給每家都發了良民證,這樣東北是比較安全的,於是山東人就大量的湧向東北,其中來黑龍江省的是最多的!直到現在黑龍江省仍然駐留著大量的山東人,幾乎每個城鎮鄉村都有很多山東人!也正是這些闖關東的山東人的勤奮開墾建設,才讓黑龍江及東三省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自從黨的11屆三中全會後,我們的黨和國家實行了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加大了對山東省的開發和扶植,山東省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日子好過了,所以很多曾經闖關東的山東人重返故里,為故鄉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和聰明才智!2009年,我去山東省旅遊,親眼目睹了山東省的美麗和富足!我愛你,美麗富饒,文明發展的山東!






15166420098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堪稱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三次自發性人口大移民。而三次移民中,其中“闖關東”歷時最長、遷移的百姓最多!成為了近代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關東是指今天的黑吉遼三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東三省,又因為東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關東地區。

東北作為滿清王統治者愛新覺羅氏的起源地,是女真人時代生活的故土,被滿清統治者看做“龍興之地”,也是他們可以控制的大本營,因此自從清政府統一全國後,屢頒嚴令禁漢人隨意出關,嚴把山海關關隘,清朝前期執行效果較好,但清朝中後期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八旗子弟和功勳舊貴圈地嚴重,農民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少,並且租金不斷上漲,很多家庭開始出現飢餓和無法自給自足的情況,因此當時的人口大省侏儒山東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以及南方地區如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農民開始尋求新的出路,因此出現了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三個不同方向的移民遷徙。移民潮開始到來!



尤其是山東地區,人口眾多,且災難不斷,旱災蝗災經常發生。每逢災荒之年,流民“往往挑起扁擔,帶著簡單的行李和吃飯的傢伙什兒,或東出山海關,或偷渡渤海灣,不顧旅途艱險和東北的惡劣氣候,無數人踏上闖關東之路。“闖關東”之名即由此而來。隨著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面對民意所向,清政府於1860年(咸豐十年),將關閉的山海關大門向流民敞開。

“闖關東”的農民,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為多。其中尤其是山東人最多,進入民國時期,“闖關東”依舊居高不下。1927、1928、1929連續三年超過百萬。

山東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土地缺乏,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災害多發區。有人統計,在清代268年中,除僅有兩年無災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災害。每逢大災之年,總會有“闖關東”的移民風氣湧起。

與天災結伴而行的是人禍。近代山東兵災匪患連年不斷,可謂是“火上加油”。家鄉飽受磨難,因此便有了逃荒闖關東的浪潮。畢竟樹挪死,人挪活。當時流傳這麼一句話:“富走南,窮進京,死逼梁山下關東。”


至於為何選擇闖關東而不是去南方,原因有以下幾點:關東地廣人稀,沃野千里,照書上的話說,“關東地區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礦,曰鹽”,“荒”居首位。

而彼時的南方,經歷了鴉片戰爭,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起義北伐。早已經變的滿目瘡痍,山河破碎。下層的老百姓生活並不比山東地區的好過,彼時的南方窮苦百姓也是在尋找出路,而他們的選擇便構成了另一移民大軍——下南洋!此處不表。

1860年山海關大門敞開後,流民如怒潮一般湧往東北。“當時的奉天、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開墾,即成膏腴良田。”《膠澳志》記載說,“每逢冬令,膠濟鐵路必為移民加開一二次列車。而煙濰一路,徒步負載,結隊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狀,亦復不相上下。綜計一往一來,恆在百萬以上……且多貨其田廬,攜其妻子,為久居不歸之計。”由單身到全家,由“候鳥”到移居,這是一種漸進的轉化。也是一種幸福的開始。

“闖關東”浪潮不僅使東北地區“地廣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觀,使全國人口分佈趨於平衡,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一種脫胎於中原文化和關東舊文化的區域文化——新型關東文化風俗逐漸形成了。



這一切的選擇,正是中國人骨子裡的不屈精神。這正是中華民族能夠發揚光大永立世界之林的根本所在!


珞珈山的貓


為了活命啊!我老婆就是在東北出生的山東人,我岳父年輕時在瀋陽鐵路上打工,60年我岳母在山東老家帶著我岳父的前妻生的女兒和自己的兒子生活(我大姨子10歲,大舅子5歲),我岳父的父親餓死了,我岳母走投無路,找到村裡幫忙料理老人後事,我岳母是本村人,一本家的村幹部悄悄地告訴她給她開介紹信讓她去瀋陽找我岳父奔個活路(那時人口不讓流動)於是就變賣了一些細軟帶著大女兒,兒子,還有我老婆二舅家的大表哥(二舅前妻也死了,留下個兒子8歲)去了瀋陽,到了以後添了四口人吃飯,我岳父的工友告訴他往北去,北邊地多能養活人,於是就往北去到了吉林上長白山,被當地人收留當勞動力開荒種地,後來大舅子在東北長大了,上學、當兵、入黨,後來當了村書記,又當了鄉鎮幹部,後來進了縣裡當了幹部日子紅火了起來,我老婆和她二姐三姐都是到東北以後出生的,岳母經常講這段苦難的日子,為什麼不去南方呢?南方沒有自己人啊


於是非凡1


所謂的闖關東和美國西部大開發當年闖舊金山一樣,都是底層人民在當地吃不起飯到物產豐富又欠發達地區去開拓的。

其實相對闖關東,在當時還有另外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下南洋。福建、廣東的漁民迫於生計,去南洋開發。都是離開故土,去拓荒。都是底層的農民去開拓荒地,然後把荒地變成自己的自留地,才會有收入,並活下去。

明清時期,江浙富饒地區不僅經濟發達,人口更是飽和,地塊早都被大地主分完了,山東人想去江浙,都難以找到工作更別說開墾荒地。相對的在關外,幅員遼闊,人口稀少,從明朝開始,就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即便是到了近代,東三省的人口相對密集的關內都是少的了,闖關東就更具意義。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把荒地變成自留地,能養過更多的人,而關外雖然冷,但遭遇自然災害相對較小,自然能夠成為勇敢者的舞臺。


東北網


你好,我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今年上大三。我的太爺爺就從山東蓬萊闖關東來到東北的,當時沒有直接到黑龍江,而是先到的吉林,聽我爸爸說當時太爺爺在吉林的奶奶家做長工,後來才到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市,我年輕時在市裡的豆腐坊工作,所以60年代的困難時期,一家人並沒有捱餓。

至於我姥姥家也是闖關東來的齊齊哈爾,之前我媽媽的奶奶就是我的太姥姥,在齊齊哈爾有工作,我姥爺也是齊齊哈爾上的學,後來到山東的單縣老家,找的老婆,後來姥姥就跟著姥爺來到了齊齊哈爾,因為姥爺的身體不太好,所以姥姥讓老家的兩個弟弟來齊齊哈爾,兩個舅姥爺幫助了我姥姥家很多。後來我姥爺幫著小舅姥爺在齊齊哈爾娶了老婆,我那個舅姥家裡也是闖關東來的,包括我的兩個舅媽,兩個姨父家裡的長輩也都是闖關東的。

闖關東時期,東北大部分處於未開發階段,北大荒等於北大倉,棒打狍子,瓢舀魚。而且東北是東北平原,相比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形,平原更適合人類開發。


體育話聊吧


當時不僅山東人去東北,河北人去東北的也很多。

如果畫一張農作物區域圖就會發現,清朝後期華北地區的農業以冬小麥和粗糧為主,人民生活比較貧困。當時華北地區的農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70%以上,而製造業不到3%,更不要說金融和運輸業了。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農業區。

由於人口增長迅速,華北地區(包括山東)人均耕地面積在不斷縮小中,再加上糧食歉收和土地兼併,農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從各省向北京呈送的關於農業收成的報告可知,糧食產量在整個19世紀也是呈逐年下降趨勢。到1870年之後,情況更為嚴重,華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一半耕地歉收,而豐收不足10%,最低的年份豐收的田地只有3.94%。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旱災害不斷!

(中國皇神廟主要分佈在華北一帶,可見在當地蝗災是普遍存在的,而蝗災多在旱災之後出現)

而且,晚清時期土地兼併極為嚴重,富商、地主、教堂和官吏往往有上萬畝耕地,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百姓只能作為地主家的僱農。到19世紀80年代,地租也在不斷上漲,很多地區已經為收成的50%,所以一旦農田歉收,農民就會陷入無米下鍋的境地。而1870年代之後,華北地區已經有超過50%的耕地處於常年歉收的狀態!

與這相對的是人口的增長。1870年,河北人口已達2800萬,山東人口更是高大3800萬,比清朝初年已經增加了至少4倍人口。

所以,晚清時期華北的人口早已經超過了土地承載能力,土地兼併又進一步加重了這一問題。

解決的辦法只能是人口分流。

雖然南方地區在經歷太平天國運動後人口大減,人口與土地矛盾並沒有那麼突出,但情況並不比華北地區好到哪裡去。在人口密集的長三角一帶,雖然這裡糧食產量遠超華北地區,但人均耕地不足,很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畝,去掉地租之後,剛好夠生活。假如北方人大量湧入,勢必會將饑荒帶到南方。而江南一帶的第二、第三產業同樣不發達,難以消化多餘人口。

下圖為1933年全國12個主要城市的工廠數和工人數,這12個主要城市只有9679家工廠,工人46萬。可以肯定,在晚清時期這個數據更低。所以,依靠工業城市接納多餘人口也是不現實的!


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國土面積100多萬平方公里,這裡擁有大片肥沃平原,並且有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松遼平原東北黑土區,關鍵是當時這裡還未開發。從後金崛起到入主中原,東北地區的人口由於戰亂和移民的原因其實是一直呈下降趨勢的。直到19世紀上半葉,東北地區開墾出來的耕地也不足100萬公頃(今天整個東北地區有耕地2500萬公頃)。所以,這裡有條件接納關內老百姓過來墾荒!

由於人口稀少,東北告急

從1860年代開始,黑龍江將軍就上奏朝廷,希望能夠移民實邊,因此清廷開始放任關內百姓前往東北地區討生活。

大饑荒讓移居東北的人越來越多

到1870年代,丁戊奇荒使華北地區人口減少上千萬,為了賙濟災民,預防暴亂,清廷繼續鼓勵老百姓去關外墾荒,當時有很多山東、河北地區的人來到東北。

(前往關外的老鄉)

一直到1931年,據估計先後有2100萬人遷到了東北地區,其中最多的就是山東及河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