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記憶聯繫的街道

天化位於漢沽,現在已經停業。該地區作為漢沽城區形成的一個老的就業基地,對於曾經漢沽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最近,因為工作原因,到漢沽天化廠區現場踏勘了一圈,給我的感觸很深。自打踏入廠子的那一刻起,彷彿進入了另外的時空。

天化內部,由於停業的原因,無論是道路、建築還是構築物,都陷入到了荒置的境地。但是也正是這種狀況,讓這個廠區顯示出了與現代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時代特徵。

這裡有年歲頗大的白蠟樹。廠子主路兩邊種滿了白蠟樹,由於這些白蠟樹種植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並且也並未像外面城市不斷更新織物被大肆腰斬,這裡的白蠟能夠得以長期的生長,使道路形成了林蔭道。我們來的時間是初春的季節,數目還沒有長出葉子,但是道路兩側白蠟錯綜複雜的枝幹幾乎要連在了一起。不難想象,到了夏天,白蠟樹將會在道路的上方形成一條深邃的綠色頂蓋,遮天蔽日。行走在其中,可以不懼風雨。我想到了曾經到過的武漢大學校園的一條路,那裡路兩邊長滿了高大的法桐。雖然趕上了雨,在路上,卻沒有一滴水,但能聽到遠遠的地方雨打樹葉的聲音。這種感覺,在發展迅速的城市當中鮮能體會。忽然感覺,自己與自然變得親近了。

這裡還有很多30多年以上的老廠房。這些老廠房沿著那些並不寬闊的道路有秩序地排列。建築基本上都是磚混或者框架結構的。這些建築的表皮由於長期被風吹雨打,磚面已經變得十分粗糙,而且磚的顏色也變得陳舊灰暗,透過這些斑駁的磚面,似乎看到了時間的印記。建築形式簡單,門窗規規矩矩,各類懸空的高價管線穿插其中,綜合交錯。部分金屬管線已經鏽跡斑斑。發紅的秀色,透露出一種滄桑的氣息。我們走到了廠子南端,看到了制鹼廠房。廠房已經廢棄,廠房裡的熬鹼的大鍋也已經不知了去向,但是那些煤爐的位置都還在。這應該是比較老的制鹼工藝吧。閉上眼,彷彿看到幾十個工人加煤,和鹼,人氣騰騰的蒸汽瀰漫在這個大空間當中。

與記憶聯繫的街道

這裡還有一條鐵路。自北向南橫臥在廠子靠西的位置,鐵路也隨著廠子的停產廢棄了。一堆堆野草沿著鐵軌,線性地向遠方延伸著。這個季節,新的綠草還沒有生長出來,那些金黃的枯草,佔據這裡。這些草並非人工,而是天然生長。雜亂、無秩序,但是處處透露著生命力,透露著一種自然的美和植物的天性。與他們近距離的接觸,容易沉醉。

與記憶聯繫的街道


看著眼前的這些,我的節奏一下子慢了下來,感覺我從這個匆忙的世界當中脫離了出來,回到了20、30年前,享受起那時的恬淡。

我是從鹽場長大的,我家的旁邊就情形就猶如天化。小的時候,住的是平房,出門就趙小朋友們玩,中午到了誰家,就在誰家吃飯。調皮的時候,經常爬到房頂,模仿大俠,飛簷走壁。

那時的路不是很寬,基本上除了班車,很少再見到其他的車。於是,那時的路基本上就成為了人們跑步、騎自行車的空間,當然,我們也在路上游戲。那時感覺路很長很長,走不到頭。小孩子們經常憧憬路的盡頭是不是幸福的樣子。

那時的野草到處都是,蘆葦更是長得茂盛。小孩子與他們有著不解之緣。春天,踏青拔草甩泥巴,夏天在蘆葦塘搭小屋,秋天點火燒野草,冬天拿草杆做箭射鳥。

但是隨著長大,城市發展了,原來的生活一去不返了,只能閒下來,到記憶的箱子裡翻翻箱底。

於是,我便有了一種憧憬。難道城市發展一定要採取一種不破不立的原則麼?天化是否可以考慮通過設計將歷史的氣息保存下來呢?我設想,可以結合那些保留比較好的建築,形成一條特色的街道,通過視線分析,讓這條街道眼力能及的範圍內,都是這些所謂的老建築,老廠房和老鐵路。而這些老建築,可以進行適當的更新,在不過多改變外觀的條件下,對內部空進進行重新的分配和加固。功能上可以做創意產業,以及藝人工坊。可以網絡近代老工藝的產業。比如版畫、泥人等等。當然,也可以引入大量的餐飲喝酒吧等娛樂業態功能。但是這些都要統一到一定的氛圍。


天化創立於20世紀30年代,那我們就可以將這條街道從那個年代開始,將40-60年代,60-8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進行佈置。所有的店面服務人員穿上相應時代的工裝,店裡再放上按個時代特有的音樂,比如最老的放唱片,80年代的放卡帶。佈置一些來的電視,播放相應時代的電視劇。專門開闢一些文化場所,淘一批舊書、舊唱片、就卡帶、舊報紙、舊的生活用品,半展示半賣。再建設一個露天電影的場地,播放那個時代的電影。

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我們走進了一個較為古樸的街道,而街道兩旁想起了《渴望》的主題曲,一些小店中還在比放著20年前的新聞或者渴望這部電視劇,你有沒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呢。當你還在猶豫著的時候,一個扎著兩個小辮子,穿著綠色工裝的服務員向你打招呼,估計你馬上就會向這個街道投降了吧。

其實,好東西不難做,只是更多時候因為做的不純粹,所以沒有了市場。

人們實際上都是有懷舊情節的,這一條街道的未來在哪呢?會不會有這樣的場景?80歲的老父親對60歲的兒子說:“你看這是我們那時的。。。。。”60歲的父親對40歲的兒子說:“我們那時候。。。。。”40歲的父親對20歲的兒子說:“我們那時候不容易,你看這是。。。。。。。。”20幾歲的父親抱著孩子:“你看,這是鐵路、這是荒草、這是自行車、這是縫紉機。。。。。”一代一代的記憶,積累、沉澱、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