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记忆联系的街道

天化位于汉沽,现在已经停业。该地区作为汉沽城区形成的一个老的就业基地,对于曾经汉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近,因为工作原因,到汉沽天化厂区现场踏勘了一圈,给我的感触很深。自打踏入厂子的那一刻起,仿佛进入了另外的时空。

天化内部,由于停业的原因,无论是道路、建筑还是构筑物,都陷入到了荒置的境地。但是也正是这种状况,让这个厂区显示出了与现代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年岁颇大的白蜡树。厂子主路两边种满了白蜡树,由于这些白蜡树种植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并且也并未像外面城市不断更新织物被大肆腰斩,这里的白蜡能够得以长期的生长,使道路形成了林荫道。我们来的时间是初春的季节,数目还没有长出叶子,但是道路两侧白蜡错综复杂的枝干几乎要连在了一起。不难想象,到了夏天,白蜡树将会在道路的上方形成一条深邃的绿色顶盖,遮天蔽日。行走在其中,可以不惧风雨。我想到了曾经到过的武汉大学校园的一条路,那里路两边长满了高大的法桐。虽然赶上了雨,在路上,却没有一滴水,但能听到远远的地方雨打树叶的声音。这种感觉,在发展迅速的城市当中鲜能体会。忽然感觉,自己与自然变得亲近了。

这里还有很多30多年以上的老厂房。这些老厂房沿着那些并不宽阔的道路有秩序地排列。建筑基本上都是砖混或者框架结构的。这些建筑的表皮由于长期被风吹雨打,砖面已经变得十分粗糙,而且砖的颜色也变得陈旧灰暗,透过这些斑驳的砖面,似乎看到了时间的印记。建筑形式简单,门窗规规矩矩,各类悬空的高价管线穿插其中,综合交错。部分金属管线已经锈迹斑斑。发红的秀色,透露出一种沧桑的气息。我们走到了厂子南端,看到了制碱厂房。厂房已经废弃,厂房里的熬碱的大锅也已经不知了去向,但是那些煤炉的位置都还在。这应该是比较老的制碱工艺吧。闭上眼,仿佛看到几十个工人加煤,和碱,人气腾腾的蒸汽弥漫在这个大空间当中。

与记忆联系的街道

这里还有一条铁路。自北向南横卧在厂子靠西的位置,铁路也随着厂子的停产废弃了。一堆堆野草沿着铁轨,线性地向远方延伸着。这个季节,新的绿草还没有生长出来,那些金黄的枯草,占据这里。这些草并非人工,而是天然生长。杂乱、无秩序,但是处处透露着生命力,透露着一种自然的美和植物的天性。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容易沉醉。

与记忆联系的街道


看着眼前的这些,我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感觉我从这个匆忙的世界当中脱离了出来,回到了20、30年前,享受起那时的恬淡。

我是从盐场长大的,我家的旁边就情形就犹如天化。小的时候,住的是平房,出门就赵小朋友们玩,中午到了谁家,就在谁家吃饭。调皮的时候,经常爬到房顶,模仿大侠,飞檐走壁。

那时的路不是很宽,基本上除了班车,很少再见到其他的车。于是,那时的路基本上就成为了人们跑步、骑自行车的空间,当然,我们也在路上游戏。那时感觉路很长很长,走不到头。小孩子们经常憧憬路的尽头是不是幸福的样子。

那时的野草到处都是,芦苇更是长得茂盛。小孩子与他们有着不解之缘。春天,踏青拔草甩泥巴,夏天在芦苇塘搭小屋,秋天点火烧野草,冬天拿草杆做箭射鸟。

但是随着长大,城市发展了,原来的生活一去不返了,只能闲下来,到记忆的箱子里翻翻箱底。

于是,我便有了一种憧憬。难道城市发展一定要采取一种不破不立的原则么?天化是否可以考虑通过设计将历史的气息保存下来呢?我设想,可以结合那些保留比较好的建筑,形成一条特色的街道,通过视线分析,让这条街道眼力能及的范围内,都是这些所谓的老建筑,老厂房和老铁路。而这些老建筑,可以进行适当的更新,在不过多改变外观的条件下,对内部空进进行重新的分配和加固。功能上可以做创意产业,以及艺人工坊。可以网络近代老工艺的产业。比如版画、泥人等等。当然,也可以引入大量的餐饮喝酒吧等娱乐业态功能。但是这些都要统一到一定的氛围。


天化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那我们就可以将这条街道从那个年代开始,将40-60年代,60-8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进行布置。所有的店面服务人员穿上相应时代的工装,店里再放上按个时代特有的音乐,比如最老的放唱片,80年代的放卡带。布置一些来的电视,播放相应时代的电视剧。专门开辟一些文化场所,淘一批旧书、旧唱片、就卡带、旧报纸、旧的生活用品,半展示半卖。再建设一个露天电影的场地,播放那个时代的电影。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走进了一个较为古朴的街道,而街道两旁想起了《渴望》的主题曲,一些小店中还在比放着20年前的新闻或者渴望这部电视剧,你有没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呢。当你还在犹豫着的时候,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穿着绿色工装的服务员向你打招呼,估计你马上就会向这个街道投降了吧。

其实,好东西不难做,只是更多时候因为做的不纯粹,所以没有了市场。

人们实际上都是有怀旧情节的,这一条街道的未来在哪呢?会不会有这样的场景?80岁的老父亲对60岁的儿子说:“你看这是我们那时的。。。。。”60岁的父亲对40岁的儿子说:“我们那时候。。。。。”40岁的父亲对20岁的儿子说:“我们那时候不容易,你看这是。。。。。。。。”20几岁的父亲抱着孩子:“你看,这是铁路、这是荒草、这是自行车、这是缝纫机。。。。。”一代一代的记忆,积累、沉淀、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