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那些年,我們正年輕》:現實題材富礦的新收穫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傳媒內參導讀:面對恢宏的社會變革、豐沛的社會生活、強烈的時代精神訴求,《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在回望航天之路的敘事進程中,以影視戲劇藝術手法記錄了一個時代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激勵著普通人的奮鬥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意志。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如果說火箭是通往天路的雲梯,那麼研究火箭的科研工作者以及推動者,就是這偉大雲梯的架設者。

日前,由慈文傳媒、藝能傳媒出品,四川星空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出品的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在北京衛視圓滿收官,該劇以“兩彈一星”事業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這一時間段作為敘事背景,講述了一群懷有赤子報國之心的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從大城市來到西南邊陲,積極投身到國防建設併為此奉獻一生的感人故事,再現了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後繼、攻堅克難的“問天之路”。

憑藉史詩品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大起大落的人物命運、“家國同構”的敘事脈絡,《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將個體的、家庭的命運與整個民族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反映出一種樸素的民族情懷與愛國情懷,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引發年輕一代群體的思想共鳴和心靈震撼。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作為一部年代跨度較大的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如何做到既能還原歷史質感,又能讓年輕人喜愛?如何體現平民質感、生活溫度?9月8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北京電視臺主辦,騰訊視頻協辦的《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出品方、播出方的領導以及眾多影視領域專家學者對該劇創作與播出進行了深入討論。

歷史題材富礦的新收穫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升空,迄今走過了48個年頭,現如今,伴隨長征火箭的呼嘯聲,“中國星”已閃耀蒼穹。曾記否,航天之路幾多艱辛?

在題材選擇上,《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將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編年史用影像化的形式呈獻給觀眾,帶領觀眾重回那個激情飛揚的歲月,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到世紀之交這40年的歷史畫卷,包含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紅色青春奮鬥史、科研堅守奉獻史,劇中著重表現了幾位懷有人生信仰的大學生為響應中央號召、實現自身理想而積極投身科研,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與航天夢想無怨無悔地付出熱血青春。

“青春永不落時。”在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看來,《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能夠讓今天的年輕人感動,能夠讓今天的老年人也能夠引起對過往歲月的緬懷、崇敬、感嘆和欣慰,這也正是青春的力量。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在李京盛看來,《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注入了對歷史的思考,也注入了對當代年輕人對青春的思考,這是藝術創作上第一個鮮明的特點;此外,該劇在藝術化的表達方面表現突出,該劇編劇與導演的功力、演員的創作、製作是精緻的,是藝術化的,它不枯燥。

面對恢宏的社會變革、豐沛的社會生活、強烈的時代精神訴求,《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在回望航天之路的敘事進程中,以影視戲劇藝術手法記錄了一個時代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激勵著普通人的奮鬥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意志。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在原總政藝術局局長、文藝評論家汪守德看來,《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是一部理想主義的作品,是一部信仰主義的作品,是一部充滿著濃郁、懷舊情感的作品,又是一部有現代質量的作品,又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該劇非常真實、生動、準確地揭示了那一代人的精神特質,這部劇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面貌,是時代的精神,是軍民的氣概,是民族的情懷。”汪守德說。

平凡中見偉大

以青春的名義,為“最堅強的一代人”點贊

《那些年,我們正年輕》運用人物、故事等藝術元素,觀照現實生活,為人民畫像,其中既有大氣磅礴的家國情懷、革命史詩、英雄故事,也有微觀細緻的生活氣息,社會萬象。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中國作協全委、理論批評委員會主任範詠戈指出,該劇對題材的整體把握、對故事情節的設計、對情感的濃墨重彩,從這些方面看劇本紮實,表演、拍攝的也非常到位。在《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看來,《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是一部熱血大戲,它的題材、內容、故事、人物充滿了激情,充滿了熱血。

《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深入生活肌理,切身去感受和理解當時歷史環境下人物的實際處境和心理狀態,給予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充分的邏輯根基,從還原本真出發走向崇高。

該劇的最大亮點是對於幾位主要角色的塑造。軍人後代張利軍、農民的兒子馬朝陽、“資本家千金”陸若文、留蘇高才生向晴……身份各異的幾個“普通人”角色構成了一組充滿鬥志和激情的青年人物群像。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劇中由楊爍飾演的張利軍,剛開始,作為北京來的大學生,他身上會有北京小爺的貧嘴油舌;而隨著他在感情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他慢慢成熟,為了自己的航天夢,他堅定執著,永不放棄,甚至,為了集體利益,他毅然決然的從火箭工程師變成工廠的車間主任,再到為工人謀福利的後勤處長,楊爍用自己精湛的演技還原了那個年代下在使命和理想中成長的新青年。

“導彈不上天,絕不談戀愛”,這是劇中陸若文的座右銘,她有理想有抱負,在愛情和友情面前隱忍退讓,在夢想面前堅定不移,為了祖國建設,陸若文毫不猶豫的將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年華放到那塊貧瘠之地;還有由練練飾演的向晴,她外柔內剛,當火箭發射需要實驗,她義無反顧寫好遺書,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祖國的導彈事業。

此外,還有劇中張利軍與馬朝陽“不講原則”願為對方出生入死的友情,讓觀眾感受到了兩人在對方心中超越手足的分量;高佔武與葉萱平等尊重,相互理解的愛情,又讓觀眾看到了感情裡最合適的相處模式;此外,高佔武與學生們親如家人的師生情,也讓觀眾敬佩這位將自己當做燈塔為學生照亮前路的好老師。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在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看來,每一個時代其實都有各自的青春故事,這部作品承載著一種特定時代的青春故事,這些青春故事深入人心的程度也恰恰能夠真實地反映時代、社會年輕人的價值追求。“這部劇展示的青春是一個奮鬥奉獻的青春,是一種向上的青春,他們的這種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一種大格局情懷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寶貴財富。”戴清說。

內容為王,精益求精

以“工匠精神”打造品質大劇

當下,電視劇作為文化娛樂消費的一種剛需產品,觀眾對精品力作的需求尤為強烈,行業也普遍意識到,一部劇成功的關鍵只能在於作品本身。

一方面,創作者要主動在作品中融入主流價值、美好情感,將向善向上的價值觀作為創作的首要標準;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劇集的“品相”,將更多的資源用在製作環節,匠心打造精品劇。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那些年,我們正年輕》為何會脫穎而出?除去社會歷史表達的廣度、人性剖析的深度之外,尤其是對於文史、場景、道具等匠心打磨,無不體現出精品之作的審美格調與藝術質感。

該劇創作歷時七年,主創團隊翻閱了大量與題材相關的報告文學,實地採訪了多位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退休技術員,時至今日,這些老人中已有多位離世。據瞭解,為了在劇中真實地再現導彈與火箭發射的過程,主創團隊不惜斥巨資,從中央臺新聞電視製片廠、八一廠、中國檔案館甚至國防科工委的資料館,購買了與之相關的所有影像資料。

除此之外,劇組在“兩彈一星”研究基地之一的四川綿陽實地取景,當年鄧稼先工作的防空洞首次在熒屏上出現,而劇中製造導彈、火箭零部件的工廠也選在了曾經生產榴彈炮的工廠舊址,在此基礎上,道具組從全國各地蒐集的道具,足足用了12輛卡車進行運輸。正是憑藉嚴謹的內容製作與和極致的細節把控,《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兼具現實性、思想性、藝術性,有力反映時代風貌、真正喚起觀眾內心共鳴。

专家热议《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现实题材富矿的新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