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是否應該撤點並校?

鹿邑鄉村教師


看了很多高票答案,基本上大多數觀點要麼是反對“撤點並校”,要麼是說,不能一刀切,應該看各地的情況來決定是否“撤點並校”。

下面說說我的個人觀點:

與其爭論到底是該撤點並校,還是不該撤點並校,陷入概念之爭,還不如來討論是不是有更好的其他方式來解決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

①大多數人反對“撤點並校”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偏遠地區的學校關停後,學生的通勤時間拉長,結果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減少;而且很多學生被迫在很小的時候就要離開父母,特別是那種一年級都要寄宿學校的,不僅生活不能自理,而且也造成親情的嚴重缺失,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這一點,顯然在針對偏遠農村地區是,我們就要換一種思路,為什麼一定是,要麼撤,要麼不撤?比如既然有很多企業願意為“撤點並校”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什麼就不能單獨為這些偏遠農村地區提供一些專門的教育援助?比如通過社會各界的力量,開辦一些公益學校,師資可以是由政府和企業共同贊助支持的?

②“撤點並校”的主要優點,是可以集中優勢教育資源,因為如果每個鄉甚至每個村開一個學校,師資會跟不上,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師也都想追求更好的發展而不願意待著農村。

那麼,真的只有“撤點並校”這個唯一的方法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嗎?就沒有任何別的方法了?其實真的可以再多研究討論一下,而不是總是簡單粗暴的,要麼突然就大量關停學校,要麼突然又暫停“撤點並校”的政策?

總是我要表達的就是,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一個個擺在眼前的問題本身,儘量多找新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提出一個“撤點並校”之後就被框住了,要麼支持要麼反對?


土地論壇


關於“撤點並校”,十幾年前曾有一場轟轟烈烈的工程,許多鄉完小和教學點被併入鄰近的鎮小。這項政策在後來被叫停。如今,十年以前熱議的“撤點並校”問題再一次被引向輿論的焦點,只不過上一次的制定者是教育行政部門,這一次的倡導者換成了企業家。對於這一倡導,首先我們應該為這些企業家點贊,因為至少他們在關注農村兒童的成長,並願意為此做出自己的貢獻。其次,通過撤點並校,讓農村孩子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這看起來似乎非常美好。我曾經研究過西部地區的一個現象,即很多家長寧願舉債租房,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縣城的學校上學。這反映出來的現象很令人深思。基礎教育的差距已經到了一個足以影響到孩子成長的境遇。因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企業家會提出撤點並校的主張。從社會政策的視角來看,這裡面有著很強的普惠主義的精神和意識,值得讚賞。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這一議題背後是複雜的鄉城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的問題。沒有點閱歷、沒有點對鄉村生活的浸泡式感悟、沒有點系統論的思維,而單憑一腔父愛主義或者是慈善主義的熱情是做不好這件事情的。這也是為什麼政策制定者會在這一議題上反覆推敲的原因所在。作為90年代初的一代,我在鎮小上學那會恰逢第一波“撤點並校”的熱潮,周邊鄉村的完小、村小大規模撤併,鎮小的規模迅速擴張。我所在的鎮小是可以寄宿的,但即便如此,這一進程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許多一年級的小孩連基本的生活起居都還難以自理,飯菜餿掉,甚至尿床的現象都不在少數。高年級的學生則有著很濃的地域意識,拉幫結派,鬧出了不少故事。以此窺見,馬雲的倡導固然反映出其慈善主義的一面,但這一工程的前景如何還需更多的討論和論證。也就是說,撤點並校要在哪些地區實行,要在哪個年齡段開始實行,有些小孩子還太小,過早地離開家庭所在的村莊不光生活自理能力還沒有完全養成,也有可能會對其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從而,如果沒有關注到並很好地權衡了其中的各種關係,單憑一己的慈善,很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frankzju


首先,撤點並校,讓那些最需要接受教育的、貧困的農村家庭的孩子上學的機會降低了,主要影響的是廣大的農村孩子。

其次,看看廣大家長朋友們的建議:

1 撤點並校,最大的弊端是留守兒童最後一點祖父母的愛也被剝奪了!老師給予的愛再多,也代替不了家人的愛!

2 撤點並校決不是心血來潮,肯定也經過了深熟慮。但實踐下來也該認真地總結: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是一名從教四十餘平的退休教師,深切感受到弊多利少。

3 撤點並校其實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增加了農民負擔(父母的其中一個基本要跟隨孩子到上學點租房打工,)為了孩子條件稍微好點的家庭,到就讀地買房,支持了房地產,再到學區,教育資源好點的地方,擠破頭的買學區房,這是撤點並校帶來的連鎖反應之一;

4 有錢的人希望並校,無錢的人希望在家門前就有學校給孩子上學。但對農村的廣大平民百姓來說撤併學校是令他們最失望的,不信看現在教育教學的結果怎麼樣?是騾是馬牽出來瞧瞧。問問老百姓,專家同志們!

5 我認為至少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學生不應該並!並校後要住校,孩子太小了,不能自己照顧自己,而學校又沒有生活老師,靠教學的老師去照顧是不現實的,畢竟他們是人不是齊天大聖! 我感覺,今天提倡拆校並校的人,也許明天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6 現在的撒點並校,真的給農村孩子的父母增加了許多負擔。有的父母為了孩子,只能跟起到城鎮裡租房陪讀,不僅增加了開支,而且還減少了勞動力。而有的農村交通又不便,每個星期要去接送孩子兩次,真的苦不堪言。

7 撤點並校沒有給農村的孩子帶來一點好處,相反讓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那些貧困孩子上學更加困難。撤的都是農村小學,現在小孩讀書,從幼兒班到高中都要到縣城或鄉鎮去讀,離家少的八九里,多的三四十里,形成孩子讀書,爺爺奶奶陪讀(接送)發生了極多的交通險情,苦了六七十歲的老爺爺老奶奶,國家應加大力度改革。

8 撤點並校整合了教育資源,節約了教育成本,卻給家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學生遠離村莊上學,家長接送,不能勞動,一年下來無數個家庭的教育投入難以計算;

最後,個人認為,學生就近上學方便了家長,方便了學生,學生少跑路,少風險,家長少擔心,何樂而不為暱?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吧!


遊戲大咖王


撤點並校這一行動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當時的政策目的在於通過減少農村地區小學數量,集中教育資金和優質教師資源,追求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以此來縮減城鄉之間教育的差距。基於當時我國農村由於計劃生育等原因造成的學齡小孩數量減少,還有政府的財政壓力以及農村師資隊伍的短缺,撤點並校這一行為是有它的道理所在。但是問題在於,撤點並校中的規劃佈局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改善了農村地區的教育問題?從現在的結果來看,並不盡如人意,甚至於可以說撤點並校這一行為還引發了後續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我們不否認撤點並校確實有著推行的必然性,但是具體的推行措施卻是與政策初衷相互違背。

首先是中央與地方的所求不一,中央推出政策時,目的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但是政策傳遞到地方時,地方政府所思考的並一定與中央保持一致,在原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之下,地方政府會更加傾向於通過裁撤學校來減少教育資金投入,用於其他產業發展,導致撤點並校的速度要大於農村小孩數量減少的速度,從這一角度來講,撤點並校已經違背了其本意。

第二,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教育不公是一個很明顯的現實,從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角度出發,需要加強農村地區教育設施建設,更需要做的是給農村教師更多補貼以此來吸引更多教師,教師隊伍的強大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但是撤點並校之後,只是將農村地區原有的教師重新劃分,換句話說,農村地區撤點並校之後教師隊伍的擴大,是在犧牲了其餘幾個村莊的學校後才實現的,但是說到底,這也只是農村內部原有資源的一種重新劃分,並不能達到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目的。

第三,撤點並校其餘配套政策的缺失。撤點並校之後,兒童的上學地點從原先自家的村子變為外村,除了增加了安全隱患之外,勢必也會增加上學費用,在有些地區,由於撤點並校比例過高,有些孩子上學離家太遠,不得已只能選擇寄宿制,這樣又會引起上學費用的增加。另外,有些農村小孩在寄宿時,並不具備自理能力,再加上缺少家庭的關愛,很難說這樣的教育環境就比原先在本村內更好。因此撤點並校的同時,也應該要思考到校車等配套設施的配給還有小孩心理方面的教育,但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配套措施往往都是缺失的。

因此,我的觀點就是撤點並校是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在規劃上還是要更加謹慎全面,要均衡各個方面利益,真正做到改善農村教育環境。


韓一軍


撤點並校的目的

撤點並校的宗旨是為了更好的集中教育資源。而現實中最殘酷的是,政府藉助撤點並校清退了無數代課教師,在職教師調往城裡教書。一方面,政府不僅節省了財政對於教育的支出,另一方面,又有更多的錢來建設好學校。表面上看,不僅少花錢而且教育資源集中了,皆大歡迎的感覺;實則是對農村教育傷害最大。

農村生源流失嚴重

原來村裡有學校可以上,現在撤走了,要上學得去很遠的地方,安全問題不能得到保障;甚至只能去鎮上或者縣上,有的學校需要學生寄宿在學校裡,對於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確實負擔不起,造成了生源流失嚴重。很多農村地區的小孩子,小學都沒上完就出來打工。

表面上的繁榮

更多的現實情況是:農村的優秀老師都被調往縣城裡,在縣城裡建新學校,學校是好學校,但要想進入學習就沒那麼容易,要麼給我在縣城裡買房子,要麼交幾萬塊擇校費再給你進來;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孩子都被送往這樣的學校,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有可能面臨無校可上的慘狀。

我覺得有關於教育方面的決策,不能運動式的進行,一定要進行長期的調研,否則結果就像現在一樣,連最基本的公平都無法保證。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撤點並校的後果感覺非常痛心,希望大家關注農村教育問題。我是學霸數學,歡迎關注!


學霸數學


農村學校 撤點並校,初衷是好的,但是,推行的結果是:農村學生失學率增高,增加了農村家長的經濟負擔,增加了學生的安全隱患,也給集中後的學校增加了很多負擔,農村文化事業一落千丈。從結果上看,農村學校撤點並校,是一種教育的倒退。

1.農村學校撤點並校的政策是一部“好經”,但是,讓地方政府“念歪了”

中央制定政策的初衷是撤銷、合併分散辦學條件下小、弱、貧的學校,就近合併到規模、質量都很高的學校,預防農村學校因資源差距較大而導致的教育質量落後。集中物力、財力,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但是,地方政府在操作時,合併面積過大,速度過快,並以學校數量少為由,減少了教育資金的財政分配,並校成了地方政府裁減教育資金的藉口,已經完全違背了初衷。

2.由於撤點並校的佈局不合理,造成了很多安全隱患

眾所周知,裁撤掉的基本上都是農村小學,農村原本落後,最初極少有小學配備校車(現在情況相對好些),尤其是山村小學,情況更糟糕,一群農村孩子,一群小學生要在山路中步行上學,早出晚歸,安全隱患多多。也有一些孩子選擇住宿,低年級的孩子哪裡有生活自理能力?飲食安全,出行安全等等,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3.優化教育資源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程度

撤點並校後,農村教師也都集中到了新的學校,也只是一次任課教師的再分配,教這些孩子的,大部分依然是那些農村教師,優化教育資源的效果應該是大了“折扣”。

4.增加了家長、學校的負擔

孩子寄宿,家長的經濟負擔加重,同樣,學校的負擔也加重了,都知道,集中辦學後的小學老師,既是老師也是“保姆”,因為那些小學生肯本就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由於集中辦學面積過大,學生住宿人數超出了學校的承受能力,宿舍的容積不夠,住宿擁擠,衛生條件不達標,容易爆發傳染病疫情。

5.對於落後山村來講,裁撤學校,就等於砍掉了文化建設的“頂樑柱”

偏遠落後山村,學校是唯一的文化機構,老師是唯一的文化群體,學校沒了,老師走了,農村文化建設也一落千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紀39年代就主張到農村辦學,改變國民素質從農村最基層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急功近利的撤點並校就是一種文明的倒退。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農村撤點並校,是大勢所趨,是近幾年縣級教育管理機構的一項重點工作,但是農村百姓大多持反對意見。

就在昨天,在我們縣教育局的門口,某鎮幾個村的村民擁堵著教育局的大門,打著橫幅,反對將他們幾個村的中學撤掉。

一、農村為什麼要撤點並校?

1.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農村學生流失嚴重,數量急劇減少。

2.學校規模太小,會造成師資、硬件投入等教育資源的浪費;對學生的成長也有一定的制約。

3.布點太多,國家進行均衡教育驗收的話,需要縣級財政投入巨大的資金,縣財政往往負擔不起,或者不想負擔,就把教學點合併到已經通過了驗收的學校去,從而節省開支。

二、老百姓為什麼反對撤點並校?

1.孩子上學交通不方便。很明顯,反對的,都是被撤掉的村子的村民,他們說,村子裡有學校或者附近幾個村子一所中學,孩子走路或者騎自行車十分八分鐘就能到學校,現在合併,路更遠了,走路太慢太遠,騎車騎太遠過馬路也不放心。

2.小學的孩子太小。合點並校,很多村子就連小學一二年級的教學點也沒有了,六七歲的孩子就得去學校食宿,家長怎麼放心?

3.布點學校食宿條件不好。布點學校雖然有學生食堂和宿舍,但條件還是比較簡陋的,就拿宿舍來說,沒有空調,有的還沒有熱水,

沒有在家裡生活條件好。公立學校也大多並沒有生活老師來照顧學生,家長覺得孩子在學校會受苦。

4.加重了百姓負擔。

原本孩子在家吃住,不用額外花錢,但合點並校後,孩子吃飯要付費,每月三四百元的費用對農村有些家庭來說也是一筆額外的負擔。

三、如何解決這對矛盾?

1.交通:能否設校車接送?仍讓學生能在家住宿?

2.食宿:條件能否再改善?

3.負擔:財政能否補貼一部分?

4.社會:小城鎮建設能否跟上?

我相信,如果把教育問題堪稱全社會的問題,切實解決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合點並校會順利推進。


七仙女兒說


基本觀點:撤點並校是件關係民生的大事,應該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需要撤點並校的地方堅決撤點並校;不需要撤點並校的地方就不能硬搞“一刀切”,隨意撤併;避免過去犯過去的錯誤。

十幾年前的搞的“撤點並校”是不顧實際情況,一哄而上,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留下許多問題,結果被緊急叫停。

當前重提“撤點並校”,也是現實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與時俱進提出這個措施,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具體原因有:

其一、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原來分散居住的村落逐漸消失,原來設立的中小學也日趨沒落。

其二、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深入人心和農村居民打工潮的日益壯大,農村留守兒童也漸趨減少。家境稍微好點的村民,都早已經搬去城裡居住就學,或者在城裡租房就學;村民中適齡入學兒童越來越少,不少原有村小學只有幾十、十幾、甚至幾個孩子上學。

其三、當前重提撤點並校,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有利於整合有限的鄉村物質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利於整合有限的鄉村教師資源,提升農村教育水平;有利於避免有限資源的浪費,節約資源;有利於提高國家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公平。

當然,撤點並校並不意味著要搞“一刀切”和千篇一律,要充分調研,要立足各地實際,要政策靈活,情況確實不需要“撤點並校”的地方,就暫時保留原有辦學點,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


自在人生wub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農村學校不應該進行撤點並校,“撤點並校”是一項非常荒唐的教育改革,它既不符合公平原則,也沒有實現其效率目標。


一、“撤點並校”概況

“撤點並校”是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2001年正式開始的一場針對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的改革,這項改革的具體做法是,大規模地撤銷農村原有的中小學,將學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鎮學校。據統計,從1997年到2010年14年間,全國總共減少了371470所小學,其中農村小學減少了302099所,後者佔前者的比例高達81.33%。因此可以說,所謂的“撤點並校”,主要指的就是撤銷農村的小學。


二、“撤點並校”的動機

根據中央在全國範圍內的主流宣傳,撤點並校的意圖是撤銷、合併分散辦學條件下小、弱、貧的學校,開辦大規模、高質量的學校,改善基層中小學生學習環境,防止不同學校間因資源差距較大而導致的教育質量差異。然而,這一政策宣傳是有爭議的。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兩位學者丁冬和鄭風田於2015年1月發表在《經濟學》(季刊)的一篇論文(“撤點並校:整合教育資源還是減少教育投稿?)對國家撤點並校的行為動機進行了研究。作者從政府財政支出中地方普通小學教育經費所佔比重的角度,利用1996-200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對此進行了一系列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撤點並校在實施過程中受地方政府自利性影響,小學撤併伴隨地方普通小學教育經費所佔財政比重的顯著下降,地方政府借撤點並校之機擠佔並壓縮了教育財政所佔比例。

在文章最後,作者總結道,撤點並校本意應當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逐漸地背離了它的初衷,地方政府大幅度地撤點並校使得教育資金被其他部門擠佔,降低了教育財政支出的比例,政府不僅具有公益性,還具有自利性,利用撤點並校的機會,地方官員在重新分配財政資源時產生效率動機,導致小學經費財政支出佔比下降。


三、“撤點並校”的影響

撤點並校傷害了農村孩子的人力資本建設。來自山東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梁超於2017年3月發表於《財經問題研究》的一篇論文(“撤點並校、基礎教育供給和農村人力資本”),專門研究了撤點並校政策對農村小孩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

作者基於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於2012年3-6月在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廣西、貴州和湖南等七個省區開展的“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狀況家庭調查”數據,使用廣義雙重差分的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研究發現,撤點並校使得個體受教育時間平均下降了0.74年,但是它並未顯著影響到義務教育階段,而個體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下降了18%;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撤點並校增加了個體的通勤距離,提高了附近建立寄宿制小學的概率;而在未建立寄宿制小學的地區,個體學習時間因通勤距離增加而顯著減少,個體的教育水平受該政策的影響下降了1.19年。

作者通過對撤點並校改革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後認為,撤點並交帶來的損失遠遠超過可能節省的教育經費開支,意味著這項政策的實施既不符合公平原則,也沒有實現效率改進。


四、一點感想

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教育作為一項人力資本投資行為,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那些最貧窮、最沒有文化的家庭,也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接受教育,因為教育可以開啟智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尤其是對於貧困階層的人們,教育是他們擺脫貧窮、提高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的通道,甚至是唯一的通道。

撤點並校政策直接將農村的小學大規模關停,讓農村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中斷,而農村孩子恰恰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體。為了讓孩子接受教育,許多父母不得不在孩子還非常小的時候把他們送到城市的學校,這些孩子在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最需要父母關愛的年紀離開父母,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不但會面臨巨大的生活上的困擾、感情上的缺失,而且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這是非常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的。也有許多父母,為了照顧在外地上學的孩子,離開自己的家,專門去孩子所在的城市陪伴孩子,而這些父母本來可以在農村老家作為正常的勞動力賺取養家餬口的收入。

撤點並校政策的出發也許是好的,然而有一點我想相關的政策制定者一定忽略了,教育並不需要“高、大、上”,尤其是小學時期的教育,更多的是啟蒙式的,教育的過程本身(而不是考試成績)就非常重要,對於農村的小孩來說,他們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種方便地接受教育的權利,其次才是更好的學習成績。農村的整體教育水平比較落後,這是一個不容置否的客觀事實,然而就是這些落後的、小規模的、低質量的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如今在大學裡上學的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包括筆者自己),許多人在中小學時期,都是在農村落後的小學接受他們的初級教育的。再看看許多默默為國家做貢獻的高層次人才,看看他們小時候的受教育情況,你會為這年來國家撤點並校的做法感到不寒而慄的。

最後再說一句,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有時候在一個錯誤的道路上行走而渾然不知,我們往往習慣於把手段當作目的,而把目的當作手段。就好比說,經濟增長只是手段,我們的目的應該是更好的物質生活、更多的自由和尊嚴、更高的文明水平,而現在經濟增長成了最終目的,這使得我們在其他方面付出了嚴重代價,比如環境汙染、有毒食品、劣質商品。

教育也是一樣,我們更需要的是接受教育的權利,而不是更高的考試分數。


常四荒學經濟


農村學校是否應該撤點並校。我認為不能盲目撤點並校!

為什麼就要撤點並校呢?撤點並校的都是那些農村小學,因為農村小學布點分散,班額小,教育資源浪費嚴重。政府投入大量經費,增加學校儀器等配套設施。學校都得到一樣的量。但是農村小學的生源急劇減少。有的地方一個班級就三四個人你需要好幾個老師去教學。造成大量的資源的浪費!有的地方相反一個教師教學三四個班級。教師連自己的教學任務都完成不了。更沒法發展素質教育!



都對生源少,規模小的學校進行撤點並校實施農村的規模辦學!但是這樣做弊端多多!

首先,適齡兒童入學就要去很遠的地方去上學,孩子背井離鄉,生活極為不方便。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剛剛七八歲自己根本就無法解決交通問題。必須有家長來接送,開著農用車摩托車去接送孩子交通非常不安全,帶來交通上的安全隱患。


第二,撤點並校後,併入的學校生源人滿為患。尤其是好多縣城教室裡學生甚至五六十人。學校很難容納不下這些生源。巨大的生源壓力給教學質量、素質教育帶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巨大的班級,巨大的學校。有的中小學的規模甚至達到四五千人。這給教學管理,校風建設還有資源分配帶來很大的不便!

第三,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由於學校過於集中,也給居住分散的農村學生上學帶來不便,不但有安全問題,而且只說上學到了遙遠家長需要給孩子去租用車輛。接孩子上下學,另外有接孩子的時間延長可,所以一個家庭要騰出一個長人來去接送孩子。家庭的收入就明顯減少。明顯給農民增加了經濟負擔。經濟負擔加重讓一些家庭就放棄了孩子上學。這是於我國義務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第四,對於撤點並校,有人說應該發展寄宿制學校。但是發展寄宿制學校又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學生的安全問題衛生問題生活問題這些都是令人撓頭的問題。孩子年齡小管理起來非常的困難!因為寄宿制是不是又給農民增加了高額的負擔!再有六七歲的孩子就要遠離父母,在學校裡獨立生活。即使學校的物質條件、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度過12年的寄宿生活。這對於孩子成長是怎樣的影響?


撤點並校不是我們我國所獨有的。美國也曾經進行過撤點並校。但是執行起來也問題多多,現在美國也在慎重地實行這一政策。對於我們來說撤點並校也應該需要慎之又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