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風喚雨」的朱棣——活在錦鯉旁的人

總所周知,在和平年代反叛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便是唯一成功的案例——靖難之役。即使有李景隆的拙劣指揮和輸送物資,有齊泰黃子澄的各種誤判,有建文帝莫名其妙的“勿傷吾叔”的命令......朱棣的進京之路依舊無比艱辛,甚至數次陷入險境,但是每每這種時候,朱棣總能“呼風喚雨”,讓老天站在自己這邊,取得本不可能出現的勝利。

“呼風喚雨”的朱棣——活在錦鯉旁的人

朱棣

恰逢其時的寒潮

在耿炳文被擊敗以後,李景隆接替了他的位置,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朱棣的老巢,不巧的是朱棣這個時候去了寧王那裡準備收編蒙古騎兵朵顏三衛,城內守軍不僅數量不足,還多是老弱病殘。這種形勢下,雖然北平是座堅城,但面對大優勢敵軍也肯定守不了幾日。要是丟了北平,朱棣怕是可以考慮往哪逃命了。然而南軍攻城沒幾天,風雲突變:

方大寒,燕入夜汲水沃城,逾時,冰凝不可登。

天氣突然轉冷,燕軍乘機給城頭澆水,把北平城變成了個大冰坨,攻城不得不暫停,李景隆只能望城興嘆了。這突變的天氣給朱棣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贏得了戰爭的轉機。

“呼風喚雨”的朱棣——活在錦鯉旁的人

結冰的城牆

有求必應的結冰

在北平冰封之時,朱棣正帶著麾下部隊風馳電掣地趕往北平,到達孤山的時候,因為河面沒有完全結冰,部隊一時之間無法通過,朱棣深知北平危如累卵,時間就是生命,但一時之間也毫無辦法,只能祈求上天:

上默禱曰:天若助予則河冰合。是夜起營達曙,白河冰已合,於是會師畢度。諸將進賀曰:同符光武滹沱之瑞上天祐助之徵也。 上曰:成敗亦惟聽於天。

“呼風喚雨”的朱棣——活在錦鯉旁的人

結冰的湖面

好傢伙,老天當真對朱棣是言聽計從,他剛剛求著,河面還真結冰了。不過這還不算什麼,更神奇的在後面:

暉餘眾奔度,河冰忽解,溺死甚眾。

這就真是奇聞了,朱棣手下十幾萬部隊渡河啥事沒有。被朱棣打敗的陳暉部最多也就一兩千人,這一過河冰就好巧不巧地融了,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而朱棣因為成功渡河,擺好了陣勢,最後在鄭家壩大敗南軍,不僅解了北平之圍,還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緩解了後勤壓力。

說來就來的狂風

在白河溝之戰中,由於平安,房寬勇猛作戰,李景隆暫時沒有掉鏈子,人數劣勢的燕軍一下就陷入了苦戰。連朱棣都是“所乘馬凡三易,三被創,所射矢三服皆盡,乃提劍左右,奮擊劍鋒。”作為一軍領袖都要如此死戰,可見燕軍已經是萬分危急。這個時候,變數再次出現

會旋風折其大將旗幟,眾大亂。

要知道在戰場上帥旗是普通士卒的精神支柱,即便是打了敗仗,帥旗還立著,這支軍隊就還沒有散,士卒都會自覺歸到帥旗之下。然而戰場之上帥旗莫名其妙地被吹斷,沒什麼文化的士卒自然是理解成天譴,於是乎大潰敗開始了:我軍乘風縱火燔其營,煙焰漲天,郭英等潰而西,李景隆等潰而南,棄輜重器械孳畜不可勝計,所賜斧鉞皆得之,斬首數萬級,溺死十餘萬。追至雄縣月樣橋,殺溺蹂躪死者複數萬,橫屍百餘石。降者十餘萬悉放遣之,李景隆單騎走德州。

“呼風喚雨”的朱棣——活在錦鯉旁的人

狂風

這次潰敗給南軍帶來了慘重的損失,而朱棣至此消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成功轉守為攻,將戰略主動權握到了自己手裡。

但是狂風覺得還不夠,於是又在夾河之戰給朱棣助陣,這次燕軍主攻,盛庸發揮了自己善用步兵的特色。他的盾牆極為堅固,朱棣即便率領騎兵發動了背擊也沒有擊潰敵軍,反而搭上了大將譚淵的性命。兩軍相持不下,這時候,狂風再次出場:

忽東北風大起,塵埃漲天,沙礫擊面,敵軍眯目,咫尺不見人。

南軍好死不死的佔據西南,迎著狂風一時之間啥也看不清。佔據上風向的燕軍乘機出擊,像趕鴨子一樣的把南軍趕進了滹沱河。這下盛庸就算是孫武轉世也改變不了戰局了。此戰燕軍斬殺十餘萬經過盛庸訓練的精銳南軍,掃除了進軍路上的一大障礙。

“呼風喚雨”的朱棣——活在錦鯉旁的人

狂風的最後表演在第二次真定戰役,這次更玄乎,朱棣率數百精兵殺入戰場,南軍集火射擊朱棣,誰知道大風一起:兩陣矢交如雨而集,於上旗者如蝟毛。所有的箭全到了朱棣的帥旗上,朱棣本人毫髮無損.當真是靈異事件了。後面就是老套路了。

忽大風起,髮屋拔樹,傑等不能支,我軍四面蹙之。

後面的殺戮不必多說了,南軍這是“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怪社會。”

結語

縱觀朱棣的經歷,堪稱傳奇,每每遭遇危難,總能逢凶化吉,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老天爺總能站在他這邊,放在現在,那就是活在錦鯉邊的人,也許恰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成敗亦惟聽於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