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牙璋。長54、最寬14.4、厚0.8釐米。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五區3號墓出土,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塗朱玉璋 。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璋:夏代。長出48.5、寬8釐米。1975年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牙璋。長49.8、寬5.9釐米。197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璋。長39.2、寬10.2 釐米。1981 年新鄭市望京樓新村商代遺址出土,夏代遺物。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璋,長66、寬13釐米。1958年河南鄭州市南郊揚莊村商代遺址出土,夏代遺物。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七孔玉刀。夏代,長65、寬9.5釐米,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三孔玉刀。夏代,長53.5、寬8.8、厚0.7釐米,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57號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三孔玉刀。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五孔玉刀。長39.6釐米,寬8.4釐米,厚0.6釐米。玉色淡綠,間有米黃色的斑紋。呈長條形,刀背部平整,刃部磨製後較薄。刀身共有五孔,又稱多孔。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出土。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戈。長21.9釐米。1967年河南偃師二時裡頭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戈。長30。2釐米。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戈。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戚。長10.8釐米。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戚

。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洛陽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內出土的玉鉞 。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戚。二里頭文化,197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戚。二里頭文化,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石鉞,夏代。河南省方城縣八里橋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鉞 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鏟。夏代,長13.5、寬4.2釐米。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圭。長17.4、寬4.4釐米。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圭。夏代,長211、寬64釐米。196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柄形器。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柄形器、玉墜,夏代。玉柄形器長16.2、寬2.2釐米。玉墜長7.8、寬1.15釐米。1980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柄形器。夏代,長17.1、柄寬1.8、厚1.5~1.8釐米,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戌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嵌綠松石銅牌飾,二里頭文化。1981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M4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嵌綠松石銅牌飾,二里頭文化。高16.5、寬11釐米,1984年偃師二里頭Ⅵ區11號墓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嵌綠松石銅牌飾,二里頭文化。198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M57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綠松石夔龍飾、銅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在中國古代漢語中,蛙、奎二字本是同一個字的異寫,卻有著不同的發音,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奎亦寫作跬。但是,奎字本身又有著一種特殊的含義,因為它表示一種毒物,而蟾蜍正是“五毒”之一。奎星主水、主毒殺,主歸藏。它是北斗七星中代表勺子的那四顆的總稱。奎還表示大腿,而蛙類最顯著的特徵正是它強有力的大腿。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所謂“夔龍”,即是奎龍,亦即是蟾蜍被神化之後的結果。夏后氏的龍,確實與紅山的龍是有著不同來源的,魚、蛇和蟾蜍,這是夏后氏龍的初形。很有可能,夏后氏最初並無“龍”的概念,但是基於紅山文化的極大影響力,夏后氏必須將他所崇拜的動物予以神化,也就是龍化。在商初,商對夔龍幾乎是完全繼承了的,這可以從商初的青銅器中看出來。但是在商晚期,商統治者又將紅山文化的雲龍、豬龍與夏后氏的夔龍進行了整合,這是民族熔合的需要。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經修復後的夔龍。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經修復後的夔龍。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經修復後的夔龍。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微雕玉獸,長0.9、高0.5釐米。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玉箍。高5.7、直徑7.1、璧厚0.7釐米。196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銅鈴。夏代。高9 釐米。1975 年偃師二里頭Ⅴ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管狀玉鈴舌。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青銅鈴。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二里頭文化的青銅鈴都見於貴族墓,出土位置與陶寺紅銅鈴相似,一般也放置於墓主人的腰部或手部,多見以紡織品包裹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二里頭遺址的銅鈴往往與嵌綠松石銅牌飾共出,或與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共出,表明這類墓的墓主人具有特殊的身份,同時也暗示著銅鈴具有與祭祀禮儀相關連的功能。二里頭文化的青銅鈴比陶寺紅銅鈴更趨成熟完善,鈴內頂部有一橫樑,樑上懸有鈴舌,使用時手捏外壁的扁鋬晃動鈴身發出聲音。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1962年春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河南偃師二里頭展開了第五次科學發掘,在對位於第V發掘區T33D發掘時,發現了墓葬M22,其屬於二里頭文化二期遺存。該墓共陶器、銅器、綠松石等器物14件,這件帶翼銅鈴則是墓葬中唯一的一件銅器。帶翼銅鈴出土於墓葬中屍骨的腰部,器身佈滿銅鏽,器表多呈紅褐色,並伴有青綠色鏽斑。該銅鈴高9釐米,頂部近平、敞口朝下。從正面看呈梯形,頂部較平,兩側下部外擴,口部較大,頂部底部均近似橢圓,頂部有兩個半圓形孔,中間有居中的突出橋形鈕,用以系鈴錘。帶翼銅鈴肩部圓鈍,鈴壁內凹,一側帶有翼(即扉稜),其扉稜較小,向外突出。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鑲綠松石青銅戚。夏代,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除了這隻戚,二里頭遺址還出土過一塊青銅璧,璧上面也裝飾著兩圈綠松石十字架。圓圈內的十字架是“雷”的標誌,這如同金文對於“雷”的表達。這說明,此戚不是兵器,而是執行死刑的法器。因為雷的形象,來源於雷獸,也就是蟾蜍。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關於雷神就是蟾蜍——即夔龍前身的最好的表述。人做了壞事就要被雷劈,也就是由夔龍來執行死刑。這隻蟾蜍背上的圖案,是“雷”的另一種最常見的圖形,被一團火裹著的雷。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銅鉞。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採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二里頭遺址發現的這件青銅鉞,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鉞。從銅鉞的材質成分及刃部較鈍等特徵分析,應非實用兵器而屬於禮儀用器。這件銅鉞與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戈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兵器。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方格紋銅鼎,夏代 。高20、口徑15.3釐米,底徑10釐米。1987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乳釘紋銅爵,夏。高22.5釐米,長31.5釐米。1975年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這件乳釘紋銅爵,前有長“流”,後有尖“尾”,流口上有一對傘形短柱,腹部束腰,平底,下有細而高的三足。長流和尖尾的造型,主要為了使它平衡,有了長流,重心不穩,於是加一個尖尾,達到平衡,又對稱美觀。銅爵整體造型舒展空靈,如同凌空飛翔的鳥雀,反映了作器匠師的聰明巧思。它的器身一側附有稱之為鋬的把手,而另一側裝飾有五顆乳釘紋。乳釘紋銅爵由此而得名。乳釘紋是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也是青銅器上的最早出現的紋飾。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銅鑿①、銅錛②、銅刀③、銅錐④、銅鋸⑤。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雙翼銅箭鏃。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乳釘紋是中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紋飾,從夏代一直到商代,乳釘紋的靈感無疑來自於蟾蜍。實際上,在龍山時代,蟾蜍紋就大量出現於陶器上了,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乳釘”的?非常神秘。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龍山文化的陶鼎,鼎足也是蟾蜍的形象,這種形象在黑陶和灰陶中都存在。當然,如果沒有那些小圓點,不足以說明它是蟾蜍。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一頭二身蛇(龍)陶片,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這個圖樣在春秋至戰國的玉佩中,出現率非常高。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新砦(龍山文化至夏文化)陶器蓋上的獸面紋與綠松石龍之間的相似性,還有更深一層意義。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以新砦遺址為代表的遺存,是由中原龍山文化向二里頭文化演進的過渡期文化,可以看作是二里頭文化的前身。當然這一認識主要是來源於以陶器為主的文化因素的比較。而陶器蓋上的獸面紋與綠松石龍表現手法的高度一致,則從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上彰顯了二者密切的親緣關係。也可以說給綠松石龍找到了最直接的淵源與祖型。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附加堆紋陶鼎。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石磬。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壎(xūn)。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方形陶鼎。二里頭文化,中國最早的方鼎,不過是陶的,一面有雷紋。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骨杖。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鼎。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斝。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鬹。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盉。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觚(gū)。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幾何紋陶片。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龍紋透底器。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龍(蛇)的形象在二里頭遺址中多有發現,除了大型綠松石龍形器、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還以陶塑形象、刻劃圖案等形式出現。有學者認為這些蛇紋就是龍。二里頭文化裝飾有龍形象的器物基本上僅見於二里頭遺址,且都發現於宮城或其周圍的重要地點,表明龍形象器物為社會上層所專有。上述龍(蛇)形象大多飾於陶透底器上,這種器物造型奇異,底部有中空的圓孔,顯非容器,屬於祭祀用器的可能性較大。刻劃於陶器上的龍圖像,最生動的要數這件陶透底器上的陰刻龍紋。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大口尊。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尊是大型盛酒、釀酒器。甲骨文中的“酉”字就是以大口尊為原型的象形字,“尊”字則是兩手捧著大口尊的形象,而“尊”與“奠”通用,表示祭祀時獻酒。這件陶大口尊的特別之處在於肩部的一週紋飾是圖案化的龍紋,與商周時期的夔(kuí)龍紋頗為相似。夔龍紋即龍的側視圖案,在陶寺遺址出土的史前彩繪陶器上已出現。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卜骨。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二里頭時代,占卜主要用動物肩胛骨,這個部位既寬且薄,稍加燒灼即爆裂,最宜占卜。二里頭文化占卜使用的肩胛骨主要來自牛、羊、豬,用於占卜的動物可能也是供奉給神的犧牲,成為溝通人神的媒介。二里頭文化的卜骨基本不做加工修整,占卜時也鮮有鑽孔而是直接燒灼,占卜形式還處在初級階段。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排水管。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宮城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在宮城內的2號宮殿庭院內發現有兩處地下排水設施。一處位於庭院東北部,由11節陶水管連接而成,安裝在預先挖好的溝槽內。另一處位於庭院的東南部,是一條用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溝。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白陶製的“乳釘”個體,在綠松石串中作為一種重要的飾件。它們也在後來的古蜀國遺址和滇國玉器中出現。但這可能不是二里頭人最先的發明,因為在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時代寶墩文化玉器中,最早發現了類似的東西。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白陶“乳釘”的反面,呈盤繞的蛇狀紋,這有可能是後代玉璧上出現的“谷紋”的原型。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完整的長流平底陶盉。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的契刻符號。 這是與商代晚期甲骨文最有親緣關係的刻符。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河南省洛陽皂角樹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陶盆殘片上的“車”字形契刻符號 。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遺址的手工業作坊。中國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二里頭遺址的手工業作坊區位於宮城之南,是一座大型圍垣設施。目前已在其北牆發現了面積不小於1,000平方米的綠松石作坊區,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綠松石器製造作坊。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彩繪陶甕,夏代。高57、最大徑42釐米。2003年鞏義市花嘴地遺址出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這裡可以看到硃紅色的蛙紋,這與金沙遺址出土的“金蛙”,完全相同。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魚蛇紋大陶盆。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此盆發現於宮城外側,形體碩大、通體磨光、製作精緻。盆口內側繞盆沿一週浮雕了一條長蛇,昂首卷尾,生動逼真。蛇身上方的盆口上還陰刻了一週魚紋,筆法寫實。有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的這些蛇紋裝飾就是龍的形象。此盆的風格與山西省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蟠龍紋陶盤頗為神似,都是在大型水器裡裝飾盤繞的龍(蛇),而龍(蛇)在我國古代傳說中與水有密切關係,因此這種裝飾龍(蛇)的陶盆可能用於祈雨等宗教祭祀用途。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山海經·大荒西經》曾經記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山海經·海內東經》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 有人說“鮒魚”就是“魚婦”,頗有道理。帝顓頊的神話屢與魚、蛇相關,並且與神的“死而復甦”有著密切的聯繫。傳說鯀死後三年不腐,剖其腹,大禹乃出生,這又是一則關於“重生”的神話。本博曾推測“顓頊”即“蟾蜍”,見我的博文《夔龍與蟾蜍——夏代綠松石青銅牌與中華民族的蛙崇拜 》,那麼這個陶盆,則為顓頊的傳說提供了確切的物證。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本博的理解,無疑這隻陶盆,是用來祭祀顓頊的專用禮器,它生動地講解了《山海經》中,蛇化為魚的故事:北風起時,雨季到來了,蛇變做魚,成為魚婦,而帝顓頊就會在這一天死而復甦。在這隻陶盆的沿口上盤著一條蛇,這是魚婦。蛇的附近畫著魚群在遊動。蛇是夏民族的保護神,因為它喚醒了沉睡的顓頊,所以,顓頊的陵墓周圍就有四條蛇守護著。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那麼,魚也好,蛇也罷,顓頊在哪裡呢?他在陶盆的兩耳(手柄)上,這是蟾蜍。蟾蜍與蛇,都是兩棲類要冬眼的動物。春天來了,人們祈盼下雨,而這正是北方天帝顓頊分管的工作。於是在這個時候,蛇和蟾蜍都要甦醒了。四千多年過去,魚婦和顓頊的傳說早已被人們遺忘了,但是有一種祈雨的儀式卻至今仍舊在一些地區流傳著:人們拿一個陶盆,放上水,讓小孩子們捉幾隻蟾蜍或者青蛙放到這個盆子裡,然後再拿一根小木棍不停地敲打這個盆子,蟾蜍!蟾蜍!快讓老天爺下雨吧!顓頊在天上,看著這些後代子孫,不知道會不會生氣,這雨下還是不下?若是不下,盆子裡的蟾蜍是不許跳出來的。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陶寺遺址出土的彩陶“魚婦”盆。疑亦作為祈雨之用。這條蛇更具有魚的特徵,而且象是一首雙身的,只不過兩個身軀沒有分開。注意它的鱗片,是盾形的,這可能是西周常見的盾形玉墜飾的前身。陶寺是有虞氏的遺蹟,而且有虞氏也是帝顓頊之後代。

二里頭文化——玉器、青銅、陶器以及帝顓頊死而復甦的傳說

大商婦好墓的銅盤,這可能是“魚婦”盆的最高級的演變,魚婦蛇終於演變成為龍。在它的周邊,不再是清一色的魚,而是有魚、有龍、有鳳。傳說北方玄武大帝顓頊的守護神是龜與蛇,但是龜似乎與紅山文化的關係更為密切,而與夏后氏無關。在夏后氏的遺蹟中,最常見的是蟾蜍與蛇,亦即奎與蛇。而奎(即蛙)的古音,正與龜相同或者相類。不知在何時,人們捨棄了奎,而代之以龜,這基於紅山文化的強大影響。還原歷史,奎(夔、蟾蜍)正是帝顓頊本人,而蛇才是他的守護神。在湖北武當山,龜和蛇守護著真武帝,但是這個被道士們奉為“祖師爺”的真武帝,卻並不是帝顓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