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自然人借款人主體資格分析要點!

乾貨|自然人借款人主體資格分析要點!

導讀:借款主體資格合法與否,直接影響借款合同的效力,而借款主體資格的好壞,也必然影響到信貸資金的安全。對於借款主體資格的審核,必須認真對待。我國現行法律對民事主體的劃分,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依此我們可以把借款人分為自然人和法人兩種類型。

本文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闡述自然人借款人的主體資格分析的一些要點,對於審查中的實務不做具體探討,如有遺漏歡迎各位同行進行補充。(下文中所述“借款人”概念均為自然人借款人)

1

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我國《民事通則》第十一條規定,十八週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週歲以上不滿十八週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民事通則》第十三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借款人的年齡,以當地公安機關發放的有效身份證為準,但需嚴格審查身份證件的真實性,以排除冒名借款或者頂名借款;就精神層面而言,須通過對借款人的言行舉止的觀察對借款人的精神狀況作出基本判斷,如果發現借款人可能存在精神問題,應該立即停止辦理信貸業務)。

2

借款人主體特徵信息

借款人的主體特徵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戶籍、婚姻狀況等,這些特徵信息往往能反映借款人某種個性趨勢或社會化趨勢。與特徵信息緊密相關的是借款人的還款意願,通常情況下:女性借款人更加趨於規避風險,所以女性借款人比男性借款人還款意願更強;年齡越大的借款人相比於年輕的借款人而言,更成熟且有更強的責任心,還款意願更強;本地借款人相比於外地借款人,生活工作穩定性更強,還款意願更強;已婚已育家庭相比單身借款人來說,更加趨於規避風險,違約率更低。

3

借款人主體經濟信息

借款人的主體經濟信息主要包括工作、資產、債務、銀行流水等,這些經濟信息主要能反映借款人的收入情況、消費習慣、資產和債務,由此可分析得出借款人的基本還款能力。借款人工作情況是借款人的第一收入來源,也是償還借款的第一還款來源;借款人資產負債比直接體現著借款人的還款壓力;而借款人銀行流水直接反映著借款人的資金使用習慣。

4

借款人主體社會信息

借款人的主體社會信息主要包括如職業穩定性、家庭情況、社會地位、地域特徵等。借款人職業越穩定,持續還款能力越有保障,在通常的情況下,目前判別職業穩定性的通用指標為是否參與社保和繳納公積金;同時,借款人家庭情況是否穩定、家人健康與否、家人是否知曉借款事項、對借款人借款行為是否支持,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借款人所工作生活的地域是否為騙貸高發區域也是需要關注的指標。

5

借款人主體行為信息

借款人主體行為信息主要反映借款人的借款動機、用款目的、隱藏的道德風險等信息。借款人的主體行為信息分析要素主要包括借貸行為合理性(借款目的、資金需求、借貸頻率等);是否存在法院判決記錄、執行記錄、刑事記錄;是否存在賭博、吸毒、涉黃、非法集資等不良行為;經營上是否存在巨大虧損或已破產清算。實際審核工作中,借款人主體行為信息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6

借款人主體在其他平臺評價信息

一般來說,借款人在同類型借款平臺的借款記錄信息最具有參考價值,平臺相似性越偏離,評價信息參考價值越低。現階段很多平臺對借款人信用記錄的評估侷限於銀行徵信報告,但隨著信貸市場規模不斷增長,許多平臺都逐漸積累了一定規模的借款人還款記錄信息,這些還款記錄信息對平同臺的參考作用更直接更有效。由於信貸市場本身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同時大多數平臺間並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這種信息的獨佔性大大增加了各平臺的審查成本。

總結

借款人主體資格的分析工作涵蓋的信息量大,若沒有相應的數據評結系統,則分析結果受主觀影響較強;所以在分析過程不能依據單方面的信息,應當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充分尊重客觀事實依據,結合多方面因素分析並通過交叉檢驗和邏輯驗證的方式得出最終的評估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