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自然人借款人主体资格分析要点!

干货|自然人借款人主体资格分析要点!

导读:借款主体资格合法与否,直接影响借款合同的效力,而借款主体资格的好坏,也必然影响到信贷资金的安全。对于借款主体资格的审核,必须认真对待。我国现行法律对民事主体的划分,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此我们可以把借款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种类型。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自然人借款人的主体资格分析的一些要点,对于审查中的实务不做具体探讨,如有遗漏欢迎各位同行进行补充。(下文中所述“借款人”概念均为自然人借款人)

1

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我国《民事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通则》第十三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借款人的年龄,以当地公安机关发放的有效身份证为准,但需严格审查身份证件的真实性,以排除冒名借款或者顶名借款;就精神层面而言,须通过对借款人的言行举止的观察对借款人的精神状况作出基本判断,如果发现借款人可能存在精神问题,应该立即停止办理信贷业务)。

2

借款人主体特征信息

借款人的主体特征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婚姻状况等,这些特征信息往往能反映借款人某种个性趋势或社会化趋势。与特征信息紧密相关的是借款人的还款意愿,通常情况下:女性借款人更加趋于规避风险,所以女性借款人比男性借款人还款意愿更强;年龄越大的借款人相比于年轻的借款人而言,更成熟且有更强的责任心,还款意愿更强;本地借款人相比于外地借款人,生活工作稳定性更强,还款意愿更强;已婚已育家庭相比单身借款人来说,更加趋于规避风险,违约率更低。

3

借款人主体经济信息

借款人的主体经济信息主要包括工作、资产、债务、银行流水等,这些经济信息主要能反映借款人的收入情况、消费习惯、资产和债务,由此可分析得出借款人的基本还款能力。借款人工作情况是借款人的第一收入来源,也是偿还借款的第一还款来源;借款人资产负债比直接体现着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而借款人银行流水直接反映着借款人的资金使用习惯。

4

借款人主体社会信息

借款人的主体社会信息主要包括如职业稳定性、家庭情况、社会地位、地域特征等。借款人职业越稳定,持续还款能力越有保障,在通常的情况下,目前判别职业稳定性的通用指标为是否参与社保和缴纳公积金;同时,借款人家庭情况是否稳定、家人健康与否、家人是否知晓借款事项、对借款人借款行为是否支持,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借款人所工作生活的地域是否为骗贷高发区域也是需要关注的指标。

5

借款人主体行为信息

借款人主体行为信息主要反映借款人的借款动机、用款目的、隐藏的道德风险等信息。借款人的主体行为信息分析要素主要包括借贷行为合理性(借款目的、资金需求、借贷频率等);是否存在法院判决记录、执行记录、刑事记录;是否存在赌博、吸毒、涉黄、非法集资等不良行为;经营上是否存在巨大亏损或已破产清算。实际审核工作中,借款人主体行为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6

借款人主体在其他平台评价信息

一般来说,借款人在同类型借款平台的借款记录信息最具有参考价值,平台相似性越偏离,评价信息参考价值越低。现阶段很多平台对借款人信用记录的评估局限于银行征信报告,但随着信贷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许多平台都逐渐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借款人还款记录信息,这些还款记录信息对平同台的参考作用更直接更有效。由于信贷市场本身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同时大多数平台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这种信息的独占性大大增加了各平台的审查成本。

总结

借款人主体资格的分析工作涵盖的信息量大,若没有相应的数据评结系统,则分析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强;所以在分析过程不能依据单方面的信息,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依据,结合多方面因素分析并通过交叉检验和逻辑验证的方式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