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過日子的經濟學:預算、偏好與效用

作者按:如果你是非經濟、金融科班出身,又想了解經濟、金融方面知識,歡迎你關注【不說沒用的】公眾號,我們將在這裡持續推送經濟、金融相關的科普知識,並分析經濟現象,幫助大家更好地建立經濟現象分析思維與邏輯。

前面我介紹了經濟學中理性人這個假設,大抵也是個聰明人。

這種聰明人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常常會被誇讚為“會過日子”,但“會過日子”在經濟學中包含了那些思想呢?

“會過日子”用經濟學的話說就是用最少的預算實現了最大效用或者最優偏好,這也符合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理性人: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當然,“會過日子”的人不可能僅僅就這些知識,他還有經驗、個人技能等更多方面的知識。比如廚藝問題,即使是以最優的價格買回來的超級五花肉,如果沒有做好紅燒肉,也難以滿足大家的最大效用,有點浪費(原諒一個紅燒肉重度愛好者)。“會過日子”一門比經濟學更難的學問。這也是我們看到一些人滿腹經綸依然過不好日子的原因吧。

迴歸正題。

首先說預算。每個人的預算都是有限的(土豪除外),每一次消費行為都受到有限預算的約束,而在有限預算範圍內所能購買的各類物品組合就是預算集。

比如,你預算用3000塊買個手機,那你的預算集裡面將會出現蘋果、華為、OPPO、VIVO等。

而在蘋果、華為、OPPO、VIVO等構成的預算集裡你選擇了華為,則體現了你對華為的偏好,成為嚴格偏好,偏好是你能負擔的最佳商品,偏好是一種主觀意願;如果你同時選擇了蘋果、華為、OPPO,我們會說你對這三個品牌的偏好是無差異的。這也是我們經常會遇到選擇困難症的原因。

正是因為存在無差異性這個理論,於是在實際的經濟社會里,產品的差異化競爭是普遍的,差異化的目的是為了在有限預算約束下儘可能地滿足你的偏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數碼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功能卻越來越全的原因。

像手機這種數碼通訊產品,銷售人員通常都會強調產品的配置。如索尼的攝像模組就是要高於其他模組高一個段位;高通的CPU會比聯發科的CPU更有吸引力……等等。產品差異化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消費者的偏好,避免進入無差異競爭的同質競爭環境。如果產品差異化還不一能改變消費者的偏好,那一定是這種差異化還不夠吸引力。

品牌能對偏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特別是像化妝品領域,如果說哪個品牌一定比哪個品牌有更好的效果,真很難說,對於一些似是而非的效果更是如此。但是品牌一旦建立,偏好就會形成,就能產生品牌溢價。這也是每一個廠家都希望能建立品牌的原因,無非是想改變消費者偏好。哪怕是像手機這種不那麼容易同質化的產品,品牌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

偏好與效用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偏好更傾向於是一種主觀意願表達;效用是偏好的數值表達,便於經濟上的賦值與計算。效用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有用”有不同的意思表達,有用更多的時候是說某樣東西能達成特定目的。

預算、偏好、效用,,每個人都是在預算有限的條件下做出消費選擇。

會過日子的經濟學:預算、偏好與效用

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