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37:王允和董卓關係絕不是曲意奉承那麼簡單

190年農曆三月,只有九歲的漢獻帝劉協在群臣的擁簇下到了長安。他們是二月十七從洛陽出發的,從長安到洛陽走了有十多天,大致估算一下,每天的行程就是三四十公里,古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中間的波折和難處,是今天有這麼多交通工具可以搭乘的我們很難體會和想象的。不管走十多天還算好,等劉協他們往回走,可走了大半年都不止。不過這是後話,我們暫且不細說。

十八路諸侯37:王允和董卓關係絕不是曲意奉承那麼簡單

圖1、從洛陽到長安

長安這時候還完全不具備做都城的條件,在最講究規格禮儀的中華帝國,首先住宿上就達不到規格。可別無他法,漢獻帝只能降卑先住到京兆尹的府上。我們剛剛介紹過蓋勳在被董卓徵調到京城之前就是做的京兆尹。京兆尹這個官職相當於長安市市長。但皇帝住在市長府裡,總不是長久之計。於是趕快修繕皇宮,畢竟長安在西漢一直都是都城,雖然一百七八十年過去了,底子應該還在的。而且長安在東漢也一直作為陪都存在的,皇帝的行宮應該還是有的。

十八路諸侯37:王允和董卓關係絕不是曲意奉承那麼簡單

圖2、洛陽遷都長安(《虎牢關》)

這個時候,董卓沒有跟著來。董卓這時候正忙著發遷都財,忙著火燒洛陽呢。朝中的大小事務都由司徒王允負責。從皇帝的安頓,到群臣的安排,全部是王允一手操辦。王允處處都考慮的很周到,很有當權大臣的風範,以至於從漢獻帝到下面的群臣都很信靠依賴王允。同時王允和董卓的關係處的也不錯,董卓一樣很信賴王允。

熟知三國演義故事的我們都知道,是在王允的主導策劃下,用美人計加上呂布這個莽夫,最後除掉權臣董卓。而且史書上也寫此時的王允“屈意承卓”,王允現在就已經在委曲求全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很難說。如果看之前遷都過程中表現的話,正是王允的積極投靠,才導致了世家大族之間的分裂,才最後有遷都的事情發生。應該說,在遷都這件事上,王允是董卓一個重要的幫手。正是因為投靠董卓,因為董卓的提拔,王允才能夠成為三公之一的司徒。此時的董卓和王允,更像是一對互相幫襯的合作伙伴,真談不上屈意奉承。

我們現在有必要回頭看一下王允。在東漢末年混亂的政局中,王允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王允是東漢幷州太原郡祁縣人,如今的祁縣屬於晉中市,但在古時很長時間裡祁縣是屬於太原郡的。我們都知道太原王氏是魏晉一直到唐初最有名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允這一支也算太原王氏的一支,只不過後來最有權勢的那一支和祁縣王家關係不大。

十八路諸侯37:王允和董卓關係絕不是曲意奉承那麼簡單

圖3、王允

太原王氏在王允的時代,在東漢朝堂上的影響力並不是很大,與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完全沒法比。從這一點大家也能看到,哪有什麼一直都鼎盛的家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後東晉最有勢力的王謝(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在東漢末年的時候都還沒有露頭。

太原王氏沒那麼有勢力,自然王允也不會是和袁家一樣,幾輩子都當三公,像公子哥袁紹那樣不到二十就當上縣令。《後漢書》中是這樣記載王允家族的“世仕州郡為冠蓋”,看此時的王家也就是在幷州、在太原郡有一些影響力罷了。自然王允也不可能一出來就當縣令,只能在郡裡面謀個差事。

後漢書上記載,在州郡任職的時候,王允在好幾件事上都很有氣節,不畏權貴,敢於對抗當時專權的宦官。最讓同時代人側目的一件事是,當時的郡守要在王允下面安插一個名聲很不好的人,王允堅決不同意,差一點被郡守捕捉下獄。好在負責監察的幷州刺史出來保了他,任命他為州里的別駕從事。因為這一件的事以下抗上的事,做事如此有原則的王允成了人們爭相傳頌的名人。

“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這是史書上對年輕時候王允的描述,可以看到在當時的社會評價體系裡,王允是多麼出色的一個青年,能文能武,還上進有志向。在“舉孝廉”是唯一出路的時代,像王允這樣的好青年是不愁出路的。於是東漢朝堂上官位最高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時徵辟王允,王允最後選擇了去司徒府。在職責類似於丞相的司徒的府中,王允做了一名御史。

十八路諸侯37:王允和董卓關係絕不是曲意奉承那麼簡單

圖4、王允(《鳳儀亭》)

爆發黃巾起義的公元184年,王允被任命為豫州刺史。上任之後的王允,不怵專權宦官的親屬,啟用了不少因為黨錮之亂不能做官的士人,在他的侍從裡面就有兩個當時很出名的人物,一個是荀爽、一個是孔融。讓梨的孔融我們先不說,荀爽我們剛剛介紹過,被董卓火箭速度提拔九十三天當上司空的那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再稍微回顧一下,在董卓遷都問題上,荀爽的表態。荀爽和王允的這層關係,恰恰說明了荀爽代表的不單單是他自己。正是以王允為首的這些士人的投誠,才讓董卓有了更大的底氣堅決遷都。

在豫州刺史任上,王允和名將皇甫嵩、朱儁一起擊敗黃巾軍,並和他們倆一起接受幾十萬黃巾軍的投降。在接受投降的過程中,王允在黃巾軍的營帳中找到了當時最得寵的宦官張讓的門客與黃巾之間來往的信件,王允就向朝廷揭發了這個事。可當政的漢靈帝卻只是面上批評了一下張讓,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懲罰。這下舉報人王允可就倒了黴,沒多久就被張讓誣陷下了獄。對比張讓的做法,在想想我們介紹過的曹操祖父曹騰的做法,曹騰的胸懷真是難能可貴。

十八路諸侯37:王允和董卓關係絕不是曲意奉承那麼簡單

圖5、舉孝廉下理想圖景

好在馬上就遇上了特赦,王允官復原職。但張讓他們不會罷休,接著被迫害,再次下獄。好在有當時身居高位的何進、袁隗、楊賜等各方面保護,王允才保下一條命來。但官是做不了了,只能改名換姓,四處漂泊流浪。

不過,王允也不用漂泊太久。沒太久漢靈帝去世了,王允馬上也以奔喪的名義進京,投到何進的賬下。何進這時候正缺人,看有這麼一個能人來投,自然很是重用。於是在袁紹被何進任命為司隸校尉的同時,王允被任命為了河南尹。我們之前看到袁紹對宦官有多麼的痛恨,在看看王允更是和宦官不共戴天,有這麼一群激烈的反對宦官的黨人聚攏在身邊,何進想不和宦官決裂都難。

十八路諸侯37:王允和董卓關係絕不是曲意奉承那麼簡單

圖8、大將軍何進賬下門客(《董卓進京》)

在董卓廢立皇帝過程,我們沒有看到王允有任何作為。但從王允的官職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實際的態度。王允在劉協被立為皇帝之後,先是從河南尹的位置升遷為九卿之一的太僕,沒多久又被任命為尚書令。在東漢尚書令雖然不在三公九卿之列,但因為與皇帝、與核心權利的關係近,尚書令常常實際擁有比三公九卿更大的權利。對秦漢實權描述有這麼一句,大家可以體會:“秦漢機要之位,由丞相而歸三公;東漢機要之位,由三公而歸尚書;魏晉機要之位,由尚書而歸中書。”王允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正式進入東漢朝廷決策核心圈的。董卓提對王允的信靠、依賴,從這時候就開始了。

之後,黃琬、楊彪被免去太尉、司徒的職位。王允再進一步,被任命為司徒,同時還保留著尚書令的職位。可以看到在董卓把控的朝廷裡,王允的位置有多麼重要。董卓在當政之後有這麼多的舉動,還能夠穩住內朝,靠的就是王允這個堅實的盟友。在開始合作的時候,王允和董卓之間是有過蜜月期的,而且兩人配合的不錯。

十八路諸侯37:王允和董卓關係絕不是曲意奉承那麼簡單

圖9、王允與董卓

也正是因為王允的得力配合,有王允的幫襯下一批士人先後歸附董卓,董卓才下定了決心做了一件之前他一直不敢的事——徹底於袁家決裂。關於董卓和汝南袁家的關係,我們之前有很多分析,這裡就不在展開介紹。作為袁家門客的董卓,在對袁家一讓再讓之後,終於要和袁家撕破臉了。

而以董卓粗猛的性格,要做就會做的很徹底,也確實很徹底——“以袁紹之故,戊午,殺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餘人”。袁隗是董卓起步是的上司,是袁紹、袁術的叔叔,袁基是袁紹、袁術的嫡親哥哥。就這樣董卓和袁家再沒有和解的可能,接下來董卓和袁家之間還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