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都未去過岳陽,爲何能在《岳陽樓記》中將四周景物描寫得如此的酣暢淋漓?

蓬島仙師


記得當年老師說過范文正公並未到過岳陽。一岳陽同學說,她也沒在岳陽見過文正公。我後來也有查證,應屬實。無獨有偶,黃霑寫《上海灘》前,亦未曾見過黃浦江。


范文正公是怎麼寫的《岳陽樓記》

一,受好友之託寫岳陽樓。文開篇即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滕範為同科進士,關係非同一般。當時滕子京被貶(謫)至岳陽,掌太守。“太守”從秦朝下來官越來越小,滕大人這也就一縣長。此時範公也同樣仕途不順。受很好友所託,剛正不阿的文正公,為了滕子京政績前途兩肋插筆,大破葷戒,寫了《岳陽樓記》。



二,名畫成就名篇。可我們范文正公並沒到過岳陽......怎麼寫?這事滕子京自然比誰都積極😂,便送來一副洞庭湖晚秋圖。意思是: 範兄,你就照葫蘆吹出一篇岳陽樓記,我信你!范仲淹果然不負所望,就據這幅畫上的景色和意境,自己又天馬行空+妙筆生花,硬是幹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開篇一段只是序(不忘誇好友)。接下來不惜重墨描述洞庭湖色,可謂洋洋灑灑,氣勢磅礴,酣暢淋漓......但是,請留意原文,老範有描述岳陽樓本身麼?只“狡猾”地提了句“前人之述備矣”。什麼意思?老範: 岳陽樓自唐建成,無數文人墨客慕名,可謂風騷至極。我今天就不尋舊習了吧。他說自己不稀罕寫樓了(你倒是寫啊)😂😂,還如此優雅、高格調的逃過了這一關。

再說,文學中有個手法叫烘托/襯托。老範逮著周邊景色使勁地寫啊寫(不然他寫啥?😭)。寫的那麼浩浩湯湯,波瀾壯闊,氣貫長虹,更襯托了岳陽樓的盛況

。很神秘,這是一個懸念,留給各位看官用心感受😂。




三,逆流而上得正源。文正公的思維: 一群美女衣袂飄飄,紅腮粉黛,我就故意穿布衣而與眾不同。范仲淹完全沒有按照滕子京的初衷辦事,壓根就沒寫岳陽樓,哪怕一個感嘆: 好美!好美!好美!要知道滕子京重修的是樓,而洞庭湖色卻不是。樓才是體現他政績的!滕子京: 這不是跑偏了麼?

最後一段,重點來了。並以“嗟夫”開頭,提醒大家要注意了: 高逼格開始了😂。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聲。無論身在朝堂,還是委身江湖,我老範都憂國憂民,心繫天下。很感人!於朝廷,這是政治觀;於我們,這也是人生觀。範公這一篇《岳陽樓記》可謂賺盡朝廷和民間......

最後一句“微斯人,吾誰與歸?” ——誰與我同道(關鍵句)?明明和滕子京是同榜進士,同為朝廷社稷,同時期被貶,同為好友,天下盡知。滕子京明明就是同道之人嘛,都為滕子京破戒了。結尾一句老範才真正為滕子京點贊,同時昇華和慰藉了自己和滕子京



范文正公高明在以退為進,打破前人舊章。本該寫岳陽樓,他卻只寫洞庭景(襯托樓);本是寫洞庭景,他卻把重點放在感悟;本該頌政績,他卻一門心思地憂國憂民......

如此深諳老子之道的范文正公,加上妙筆生花,又豈會被一個小小的岳陽樓難住?😊



上弦月M


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早已是鐘鼓在堂,鳴(名)聲在外了。孟浩然寫過“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名句;“詩聖”杜甫更是高視闊步,登樓遠瞻,吟出了“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的佳篇,較之孟浩然則更加氣勢恢宏了。這些,范仲淹能不知道麼。至於范仲淹未到過岳陽樓,卻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我猜想他是胸有成竹的。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也是個有作為的地方官,“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之後,重修岳陽樓,邀范仲淹作記。他們肯定面談過,亦或傳過地圖之類的東西。既使如此,《岳陽樓記》的主題不是寫景而是抒發作者的感慨。“前人之述備矣”,一筆帶過,以後就借抒情,盡情發揮。從自身聯想到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一個正直士大夫的精神境界。“惟斯人,吾誰與歸?!”最後也安慰了好友。

范文正公,高才也;《岳陽樓記》,名作也。



綺閣書生


【岳陽樓因岳陽樓記而譽滿天下近千年】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所寫作,本人從未到過此樓,竟然行文流暢,敘景自然,氣度不凡,勢揮江山,引領文騷 近千年。我有幸登上過岳陽樓。舉目四望,並未得到岳陽樓記所羅列景觀之宏偉,因自身修養低下而心緒不寧。經考證是作者視圖操刀製作,因何能寫出如此錦繡文章?趣憶感覺使然,而妄述予後:

一是作者文學功底深厚,有創作基礎;

二是有地理氣象認知,將江湖抱攬文中;三是敢於天馬流星,方可搜劍錄鐵;

四是有愛國情懷,才高八斗抒懷;

五是具愛民之情,方得恤民之文;

六是與友之情誼深厚,才能華文出胸;

七是能繼承傳統,智慧應用;

八是有無酒自醉之力,渲瀉美麗之功;

九是作者視圖理解好,飛筆浪漫而集成;十是作者見到之圖必然繪製精美,方能引議狂論。

僅謬就十點而盲樂矣,友們笑諒了。

(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於歷慶六年,公元1046年9月15日問世)


怡天海景


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洞庭湖,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岳陽樓,只是,因人、因事、因情而異。這湖和樓,或許永遠在心裡,但一旦遇到極樂、極悲、極憂、極憤之時,這湖這樓便會在心裡騰空而起,無限鋪開,高高矗立,逼人不敢仰視。

確實,范仲淹壓根兒沒到過岳陽,沒登臨過在他之前也並不是特別有名的岳陽樓。我曾為了這個問題,特意查閱《范仲淹年譜》和《范仲淹全集》,發現唯一記載過他與岳陽比較接近的生活地,就是澧州安鄉,也就是今天湖南常德安鄉縣。范仲淹兩歲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改嫁朱文翰,朱文翰曾擔任過安鄉縣令,范仲淹很小的時候,隨父親在安鄉度過了一段時光,並留下過“書檯夜雨”的讀書佳話。

安鄉在洞庭湖西頭,岳陽在洞庭湖東頭,安鄉與岳陽隔湖相望,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陸路交通遙遠,洞庭湖又巨浪滔天,騾馬帆船的代步工具,范仲淹是很難去看到岳陽樓的。但在安鄉生活過的他,對於洞庭湖還是應該有印象的,一個小孩子,水是最喜歡的東西之一,小時候在湖邊戲耍戲耍,當十分可能。所以,范仲淹或許一生都沒去過岳陽,沒登過岳陽樓。

那麼,他一生都沒到過岳陽,一生沒見過岳陽樓,為何能在《岳陽樓記》中將四周景物描寫得如此的酣暢淋漓、使《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名篇呢?其原因就是政治在文人胸中投影后的反映。我們知道,范仲淹慶在歷三年(1043)牽頭組織了“慶曆新政”,改革吏治,加強軍備,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國家收入,但由於觸動了當時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改革遭到反對,范仲淹也被貶官放逐。

慶曆五年(1045),“慶曆新政”失敗,57歲的范仲淹先貶邠州(今陝西彬縣),後貶鄧州(今河南鄧州),心情可想而知,非常鬱悶。慶曆六年(1046),同年好友、嶽州(今岳陽)知州滕子京寄來一封信,並附《洞庭晚秋圖》,請范仲淹為剛剛重修的岳陽樓寫一篇記。本來一肚子不痛快的范仲淹讀過信後,如同醍醐灌頂,有什麼比在文章中發洩更讓人放鬆的事情呢?

於是,他藉助《洞庭晚秋圖》,把自己心中對改革不成功的憤恨、受貶的屈辱、個人理想、國家擔當全部濃縮在這篇文章中,因為改革道路坎坷,才會有“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才會有“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因為小人得志、忠臣遭貶,才會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所以,表面寫景,實則寫改革,寫心情,寫抱負,寫怨氣,如是而已。


帝國的臉譜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范仲淹一生都未去過岳陽,卻能在《岳陽樓記》中將四周景物描寫的酣暢淋漓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1、文學創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卻可以高於生活,對於未曾親眼目睹的事物,完全可以讓構思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理想中的意象來填補現實中的空缺嘛。










比如從古到今的人們真正去過月亮上的人是曲指可數,月亮上究竟啥樣?多數人回答都是未知數。

但是這不妨礙人們根據自己的美好願望進行想象的創作,於是乎,嫦娥仙子就經常在明媚的月光中抱著玉兔來回溜達,攪動著痴男怨女們蠢蠢欲動的心絃。

2、範先生,雖說自己沒親自去過,但是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耳朵捕捉岳陽樓的蛛絲馬跡呀,人家朋友哥們兒多呀,這個見面說兩句,那個見面談一段,範先生將這些大家描繪出來的景物特徵作個彙總,在通過自己的語言整理,岳陽樓就在範先生的筆下被完美的構建在紙上了。
















3、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看到過豬跑嗎?”古代的寫文章都遵循著一定的套路規範,達到一定程度文學修養的人都能掌握和熟悉這些個套路規範,對於什麼景物怎樣書寫表達,從行文方法上講都是輕車熟路,就像按著公式做題一樣。






















通過以上分析,總叨叨認為范仲淹之所以一生沒去過岳陽,卻能在《岳陽樓記》中將四周的景物寫得酣暢淋漓,主要是因為範老先生,平時注意對嶽樓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在用上自己的文學修養進行加工整理,才創造出來不朽的名著篇章。


總叨叨


范仲淹從小喪父,母親改嫁。但是他的繼父可是安鄉的父母官。

各位可以翻開地圖,看看北宋時候,從中原大地貶安鄉的路過岳陽的概率有多大?至少可以肯定他到過洞庭湖!

―――二十年前,江立中教授的講座聽到的。


數理化黃老師


究竟范仲淹是否到過岳陽樓現在無需評定,地方的專家學者有兩種議論:即到與未到!我想當時的洞庭湖作為中國第一大湖泊這對文人墨客引力是巨大的,不然寫出如此精闢好文非到實地切身體驗是很難成千古銘文的!


苦咖啡242088194


您說的沒錯。央視為此做過專題節日。

與范仲淹曾同朝為官又分別貶謫地方的好友一一巴陵太守滕子京,來信請范仲淹為自己治下剛重建的岳陽樓題字,信中僅簡述岳陽風情。

范仲淹憑自己豐富的閱歷和想象,一氣呵成,寫出了傳世之作‘岳陽樓記’。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擾,後天下之樂而樂,已成為千年傳頌的佳句。

非親歷,能寫出如此佳作,不僅得益於平時對事物的觀察以及豐富的想象力,更主要他心中時刻裝著國家和百姓。

三十多年前,著名的‘太陽島’也是作詞者沒有親自到過太陽島而寫成的,動人的詞句優美的旋律唱紅了大江南北,太陽島由此成為旅行勝地。


晚亭與落霞同暉


在哪裡看過記不清了,說是他照著一幅畫寫的。他自己說“前人之述備矣”。作者也無意細緻描述景物,所以他說,我看最美的景緻,都集中在洞庭湖上。(“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文中寫的一悲一樂兩段,天氣季節湖景有共性,非岳陽樓獨有,對大文豪說,簡直駕輕就熟。貴在兩段由抒情轉入言志,勝在氣概和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

對文學我只是一業餘者,以上,若有不當,還望大家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