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精進》-如何成爲一個很厲害的人?

文 | 七七雀

我讀|《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我們都豔羨著別人的成功,可是殊不知別人的成功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更重要的是成功人士們已經掌握了自我成長的方法,如何進行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學習管理、知識管理,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做到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專注於效率提升和自我成長。就讓這本書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知乎大神采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自我提升的方法:使用非常小的力量,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精進。

有句話說得好:“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通過這本書,每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思維方式,從而在自我成長的人生道路上實現精進!

【-01- 時間】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時間是座標,做任何事都離不開“時間”這個維度。而時間又是寶貴的,你花費在某件事上的時間,都會影響著人生的收穫。你虛度光陰,你將一事無成;你花時間學習,必然在學習上能有所長進。

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時間視角”的概念,將不同場合、不同時間視角對待時間的態度劃分出五種人:積極過去視角、消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宿命論視角和未來視角。

津巴多建議不要維持單一的時間視角,在不同的場合和應用場景中最好能使用特定的時間視角。比如:在工作場景中以未來視角更合適,工作更強調計劃性、目標和效率;而在家庭生活中,採用享樂主義視角更能享受生活的樂趣。

而未來視角更重要的是應用於未來的規劃,心理學家把他分為“近期未來”“遠期未來”,五年即可設立一個“遠期未來”規劃。“五年設想”是一個很實用的技巧,能讓我們用未來視角的方式構築遠期的目標,並具象化地思考目標的價值和意義。

對於時間的把握,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理論——“合理利用時間”

,那麼什麼是“合理”呢?所謂的“合理”,就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而評判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則可以從做這件事所獲得的收益和影響兩個方面來分析。收益可以是物質層面,也可以是精神層面,影響是做這一件事後帶來的在長久發展上的影響。

用合理的觀點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用平衡的觀點明確工作和生活,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未來和目標,樹立不同階段、不同場景下的時間觀。

【-02- 選擇】

“僅僅是好的選擇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最好的選擇。”

人生中將會面臨諸多選擇,那麼該如何做選擇,才能更利於自我的成長?

第一,以人生最高目標作為第一原則。

第二,建立更高的選擇標準。

第三,尋求內心的真實渴望。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雷教授說:“如果一個人,處處能以最高目標為原則,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他所說的“最高目標”,並不是可被度量的數量化目標,而是整個人生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這個目標反映了個人的價值尺度和內在標準,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內心真實的渴望。

如果選擇太多該怎麼辦呢?這裡介紹一個方法就是“精細化思考”,也就是對各個選擇從不同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最後綜合得出結果。

如果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意願特別強的選擇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聆聽內心的聲音

【-03-行動】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做一件事情,如果顧慮很多,遲遲不敢下手,最終也只會錯失良機。如果對於相對複雜的事情,需要從長計議,即便表面上還沒有行動,也要儘早地預作準備。

我們永遠無法完全做好準備,很多人缺乏自覺性,一直在做準備,而不是從現在開始就做事。有一個觀念是“先做好準備再上場”,這一觀念在人生旅途中無疑是致命問題。總是想著要完全做好準備,而準備是永遠做不完的,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總有學不完的知識,而在實踐中學習才是進步最快的,也是最容易獲得成就感激勵自我的。

著名管理學家明茨伯格在研究企業戰略時提出過“匠構戰略”的觀點,他認為企業預先制定一個完美的戰略然後嚴格遵照其執行是不現實的,企業應該一邊行動一邊形成和修正戰略

。就像一個製陶工匠,在陶器製作過程中,需要一直敏銳地觀察陶坯的變化,然後適時調整策略和構思,明茨伯格認為,這才是企業戰略的正確方法。

對於個人來說,有一個互聯網行業的理論-“最小化可行產品”,把自我發展看做一個“產品”的話,人該如何打造好自己這款“產品”呢?對自我“產品”的打造,需要不斷地自我修正和打磨,以“版本迭代”為基礎,對自己重新審視和更新,在不斷地修改實踐中,覆盤積累,增長智慧。

【-04-學習】

“只有最後能夠作用於現實的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

學習的最終服務對象是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可以是實質工作上的幫助,也可以是使身心產生愉悅感,這樣的學習才是有可持續發展必要的。

學習首先是要學會提問,在問題中探索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

其次是要構築知識體系,建立深層次思考;

第三是要學會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

第四是深度解讀,不僅要知道結論,還要了解原因;

第五是不僅要做歸納,還要會做延展,舉一反三。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會接受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的積累和消化,以記憶為目標;最好的學習者是能將信息和知識整合化為自己的技能。擁有知識不是值得驕傲的,擁有一項不可替代的技能才是最終的核心競爭力。

【-05-思維】

“人的大腦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

我們每天要面對很多沒有價值和意義的信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荼毒著我們的大腦,可以不用思考就有各種觀點可以收入腦中,也不需要做整理和歸納,總有人幫你全部整理好。在日復一日的“養成”中,我們漸漸缺失了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干擾了正常的思考和記憶,也喪失了自我的思維。

所以,要學會給大腦“減負”“斷舍離”,屏蔽掉一些無用信息,重事實信息,輕觀點評論。定期閉關,梳理信息重要程度,將信息以簡潔的形式記憶存儲。

為了讓思維進行更好的發散,獲得更多的靈感,要學會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並給予思維更多的探索空間,進一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06-才能】

“努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才能。”

有一些才華橫溢的人,我們通常視之為“天才”,並將他們的才能歸結為“天賦”,所以智商測驗應運而生。人們總是期待能用測驗的數字量化地比較才能,誠然,智商高於140的天才確實天賦異稟,但這多歸因於遺傳等先天因素,是我們不可能掌控的,而

這樣的“天才”在人群中的佔比只有0.4%!

只有智商為依據才能判斷一個人的才能水平嗎?當然不。如果完全相信智商理論和測試分數,反倒會限制自我的潛能,為自己設限。更多的普通人選擇用更為靠譜的方式-努力,彌補自己先天才能的不足。

通過對自己優勢和擅長的分析,每個人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發現和識別自己的優勢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它能使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揚長避短。

有的人堅信:“只要足夠努力,我就能變得更好。”這樣的人就具有“成長型心智”的特徵,看待事物的觀點更加積極,也更值得采納。而與之相對的是“僵固型心智”,這類人思想固化,封閉絕對,反倒扼制了自我發展的可能。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客觀的天賦差異,我們最擅長的是拿自己的弱點與其他人的優點相比較,進而越來越沒有自信,相信宿命論和智商論,然而卻忽略了自我優勢的發現。把眼光放在比較上,倒不如放在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發展自己的才能上。

書中有句話說得好:“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而要求各個方面均衡發展的“木桶理論”已經不適用於如今“螺絲釘”式的職場了。

【-07-成功】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創造成功,而不是複製成功。”

“學霸”和“學渣”都不是好的選擇,標準化教育下教育出來的學生極度缺乏實踐精神,重理論輕實踐,學校裡安排的教學內容趕不上社會的步伐,學術型的老師也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學霸選擇依從,學渣選擇逃避,都沒有培養出學習的自主性。很多學生都按照家長、老師的規劃完成學業和擇業,並未思考過自己的人生,從而也喪失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機會。

最小的試錯成本機會是在大學期間,

認識自我優勢,評估智力資產,進行職業規劃,發展自我才能。大學校園提供了寬鬆的環境可以去試錯和經歷,一旦發現專業不適合自己,還有機會去尋找其他感興趣的行業。而邁入工作崗位,意味著要肩負更多責任,試錯的空間被壓縮得很小,試錯的成本就會變得很大。

學校裡學習的理論知識,是被動的吸收過程,很少需要批判,學生們相應地缺乏批判性思維,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加複雜,更多未知和不確定,求解現實問題的能力才是成功的保障。

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可以更加深刻和系統,也反過來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如果我們試著去踐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將會打磨出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這些也將融入自己的心智,成為人生成長的一部分。而這些能力,將會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也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條件,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自己不可替代。

我讀|《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