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業數一億粒米 題目奇葩還是家長大驚小怪?

2018-09-09 08:30 | 新華社

小学生作业数一亿粒米 题目奇葩还是家长大惊小怪?

資料圖

近日廣東佛山一位數學老師佈置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後“數一億粒米”,引起了網友熱議。

該校回應稱,老師的初衷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新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一億粒米認識“億”?

5日晚,廣東佛山第十三小學四年級一位數學老師在家長群裡佈置了一份作業,要求學生在家數完一億顆米,第二天用袋子裝好帶回學校,家長需要督促。

記者在群截圖中看到老師留言說:“今晚的數學作業有一項是數1億顆米粒,辛苦家長們督促孩子們完成。” 隨後一位家長問:“老師,是怎樣數呢?”該老師回覆稱:“一粒一粒地數。”至於如何交作業,老師表示“明天用食物袋裝好帶回學校”。

這份作業引起了家長們的討論,隨後該老師通知家長:“可能我估計錯了米的重量了,明天不用帶回學校了,家長讓孩子們數就可以了。”

有家長認為這項作業“太奇葩”,如果一個人每秒鐘數3個數,不吃不喝不睡,理論上從1數到1億需要一年時間;同時也有網友估算,600粒米為50克左右,若以10千克一袋米計算,起碼要833袋大米,怎麼可能帶來學校?

也有家長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創新性題目,可以讓孩子們對大數有一個具象的瞭解,建立起百、千、萬、億的概念。學大教育集團的沈老師表示,這樣的題目通過發散思維是可以完成的,例如先量出100粒大米的重量,然後同樣的分量10倍就變為1000粒,以此類推。

隨後記者聯繫了佛山這名老師,該老師表示佈置這份作業的本意是希望家長能和孩子一起進行實踐操作,而不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

發散思維題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記者瞭解到, 關於“數一億粒米”的討論,網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該題目是否有發散思維的作用?多名小學數學老師表示,小學四年級第一單元確實有《億的認識》這一課。記者在廣州中黃國際黃埔小學老師佘麗芳發來的一張課本圖上看到,幾位小學生正在通過測量1000張紙的厚度估算1億張紙的高度,來認識“億”的概念。

佘麗芳認為,佛山小學這位老師設計題目的初衷,其實是符合認知規律和新課標要求的,通過類比、實踐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以此加深學生對數的認知。

——老師出題之前有沒有考慮到可操作性?佛山家長王女士表示,剛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很驚訝,“老師要孩子把幾噸大米帶到學校嗎?” 廣州市某小學馬老師認為,這位老師沒有考慮到各種不同計量單位在什麼情景下使用,大米不是用粒來衡量的,這樣的題目更適合在學習計量單位時使用。

——老師是否變相給家長佈置作業?佘麗芳告訴記者,一般年級組會組織老師集體備課,作業分為基礎、拓展、實踐三大類,各班老師會結合本班的情況進行調整;基礎知識部分是所有學生必須完成的,拓展和實踐部分學生則可以選擇性完成,類似“數一億粒米”的作業屬於後者,老師會指導學生完成。

記者瞭解到,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該教師已經聽取了部分已完成作業同學的彙報。佛山市第十三小學有關負責人表示,不存在給家長佈置家庭作業的情況。

教學創新還需結合實際

廣州市越秀區原教研員冼德載認為,如果用傳統的思路去理解,數一萬億米那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如果用發散思維去理解可能有幫助作用,關鍵在於家長怎麼去看待、怎麼去引導孩子。該老師在家長群表達過於籠統,使家長產生了誤解。冼德載提醒,老師在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書面溝通時,應確保信息完整、溝通有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近幾年經常有老師佈置創新性題目,有的科學性、邏輯性有問題,有的價值觀有問題,甚至有一些題目超過學生的認知範疇,實際上變成了家長做題。

熊丙奇等建議,對於創新性題目要從題目的科學性、合理性角度進行論證,這一方面需要教師在命題時,結合學科教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發揮教師委員會的作用,對創新題目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論證,從而建立起具有學校教學特點的創新作業題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