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回顧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氫彈、飛彈和人造衛星


1999年9月18日新中國成立50週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進行表彰,授予錢學森、鄧稼先、于敏、任新民、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王淦昌、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兩彈一星”是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簡稱。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起在戈壁荒漠,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成為世界上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當時稱為“邱小姐”,因為在檔案裡原子彈代號“老邱”,裝原子彈的容器叫梳妝檯,連接幾十個雷管,有很多電纜線,看上去就像小姐的頭髮一樣。

原子彈爆炸的火球

1967年6月17日,新中國第一顆氫彈的蘑菇雲在羅布泊成功升起,距離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只用了2年8個月,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3個月、英國4年7個月、蘇聯6年3個月、法國8年6個月,我國在法國之前,成為世界上繼美、蘇、英之後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而目前只有我國擁有世界上僅存的30枚可隨時使用的氫彈,這都要歸功於“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的“于敏構型”,才實現了低成本維護和保存。

氫彈爆炸的蘑菇雲。

東風一號短程彈道導彈,是根據蘇聯P-2導彈彷制的近程地地戰略導彈,1958年4月開始彷制,1960年11月5日試射成功,這是新中國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全長17.68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0.4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攜帶1.3噸高爆彈頭,雖然沒有實戰部署過,但是通過彷制P-2導彈建立了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導彈專家。

東風二號短程彈道導彈,是新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術導彈,1964年6月29日試射成功,1966年裝備部隊,現已全部退役,導彈全長20.9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9.8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300公里,可攜帶1.5噸高爆彈頭,是東風一號的加強版,可載一枚2萬噸當量的核彈頭,缺點是精準度不高。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新中國自行研製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因為化學電池壽命有限,因此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只有20天,但實際工作了28天,在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聯繫,由於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至今仍在軌道上。

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首先由大型地面站接收信號,再通過廣播電臺轉播,全國人民都能聽到《東方紅》:“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首家喻戶曉的樂曲,圖為軍民一起通過衛星收聽廣播節目。

鄧稼先,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就毅然回國,是我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帶領著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被稱為“兩彈元勳”,因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英年早逝,終年62歲。


于敏,河北寧河人,核物理學家,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關鍵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到了關鍵作用,被稱為“氫彈之父”,我國的氫彈構型被外界稱為“于敏構型”,是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當中少數幾個仍然健在的。

錢學森,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爭取下才被美國允許回到祖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我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任新民,安徽寧國人,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回國後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被稱為“衛星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