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開魯縣召開

9月4日,全市產業扶貧、嘎查村集體經濟、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現場推進會在開魯縣召開。市政府副市長韓國武出席會議並講話,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市扶貧辦、財政局、農牧業局、農業銀行通遼分行、郵儲銀行通遼分行主要負責同志,各旗縣區黨政分管領導及組織部、扶貧辦、農牧業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縣領導趙長勇、劉興濤、焦秉智、王國泉、宋瑞、齊託婭、趙玲、範立軍、劉偉光陪同觀摩或參加座談。

利用一上午時間,與會人員先後深入到東風鎮產業扶貧萬畝林果示範基地、伊賽東風產業扶貧育肥牛基地、內蒙古伊賽牛肉有限公司、大榆樹產業扶貧“活體託養”基地、麥新產業扶貧悠夫家鴿養殖基地現場觀摩。與會人員認為,開魯縣5個觀摩點很有代表性,涵蓋了一二三產等不同領域,在扶貧產業、發展模式、組織管理等方面特點突出、值得借鑑。

韓國武在講話中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產業支撐,抓好產業扶貧關係到脫貧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要著力解決好產業扶貧“準、穩、活”問題,即扶貧產業選擇確定要精準,符合實際切實可行;扶貧產業發展要穩定、長遠,保證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要增強扶貧產業發展活力。

全市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開魯縣召開

就如何提高產業精準度,韓國武強調,推進產業扶貧,選準、選好產業是關鍵。各地要進一步修改完善產業扶貧規劃,搞好頂層設計,要做好特色產業培育、提升這篇大文章,大力提高產業發展的專業化、精細化、標準化水平,真正將扶貧產業培育成特色產業、富民產業。在搞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主導產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貧困戶的不同情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商則商,靈活發展種植養殖、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產業,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全市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開魯縣召開

就如何提升產業穩定度,韓國武強調,產業扶貧,歸根結底是產業鏈扶貧,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是出路所在。要抓好龍頭帶動,既要將貧困戶與專業合作社、能人、專業大戶建立起聯結關係,更要將專業合作社與有實力的農牧業龍頭企業緊密對接,切實增強抵禦各類風險的能力。要抓好利益聯結,真正把貧困戶與合作社、龍頭企業“捆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要抓好組織管理,切實加強對利益聯結企業、專業合作社的監督管理,確保貧困戶收入。要抓好基地建設,解決好當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集中連片基地少、分佈零星、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要抓好品牌建設,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及監管工作,加大使用推廣力度,打造地方區域性品牌。

全市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開魯縣召開

關於增強產業發展活力的問題,韓國武強調,重點是發揮好政府、企業、群眾三方面的作用。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把規劃設計、協調服務、組織保障等工作做到位,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逐步構建起與地方特色資源、特色產業相適應的完整產業鏈條,形成強大帶動力;要增強群眾的內生動力,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加強產業發展指導,抓好各類技術培訓,搞好各種信息服務,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轉變觀念、拓寬思路、提升能力,讓群眾想發展、會發展、能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全市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開魯縣召開

就如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韓國武強調,年內要全部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各地要以推進“三變改革”為抓手(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立足本地產業發展和嘎查村實際,靈活有效確定發展模式,拓寬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要針對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質量不高、來源不寬等實際問題,逐個村定方向、定措施,結合脫貧攻堅綜合施策,確保嘎查村集體收入逐步增長。

韓國武強調,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是核心、是根本。各地要統籌謀劃、統一推進產業扶貧、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等工作,切實把扶貧產業做大、做強、做長久,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奠定紮實的基礎。

全市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開魯縣召開

會上,開魯縣委書記趙長勇作典型發言,詳細介紹了開魯縣產業扶貧等方面的經驗做法。趙書記在發言中指出,開魯縣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核心舉措,加快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著力構建多元化產業扶貧格局,將產業扶貧與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促進農企利益聯結緊密結合,實現扶貧產業高效益、扶貧項目可持續、扶貧資金零風險,確保高質量穩定脫貧。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由2014年的11002戶、34768人,降至2017年底的1553戶、3614人,貧困發生率由10.4%降至1.07%。

全市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開魯縣召開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孫詮、市扶貧辦黨組書記李鳳文、市農牧業局局長姜曉東先後在會上發言,分別就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推進產業扶貧、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工作作了具體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