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反對美國?

檳榔峽谷



美國的損人利己的做法,肯定招致世界的敵意,這樣美國的朋友少了,美國的敵人多了。到特朗普總統之前的美國總統是非常顧及盟國的看法,以及世界輿論的走向。如敘利亞“化武危機”時,奧巴馬總統在決定美國是不是要武力干預時,就對世界輿論很關心,當發現世界輿論反對沒有證據就打擊阿薩德政權,並且盟國英國議會也否決英國武力打擊的提案後,美國不得不順從輿論,放棄武力干涉。而現在特朗普總統完全不顧及輿論以及盟國的看法,完全就是一切從美國利益出發的立場。

特朗普總統好不考慮目前的世界政治構造是二戰以後美國與同盟國商談下構築,美國通過發行美元,奠定了美國掌控世界經濟的最大利益。而是想把一切束縛美國的條約,以及妨礙美國的組織全部退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朗普總統,退出了奧巴馬總統主導的環太平洋夥伴關係條約,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人權組織,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等等。並且,特朗普總統還放出話,美國在未來還要退出WTO(世界貿易組織),理由就是世貿組織只有損害美國。特朗普總統還不顧盟國的反對,對盟國進口的鋼鐵,鋁製品加徵高額關稅。

所有的一切特朗普總統都是從美國的利益出發,沒有了與盟國的協商,沒有任何的妥協,沒有任何的讓步。這楊的美國是不會有人喜歡,所以美國朋友越來越少了,而反對者越來越多。美國也是越來越孤立。但是,特朗普的美國為何能夠這樣,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最強,軍事最強,美國可以孤立,獨立生活下去,而很多國家沒有美國不行。結果就是對美國的自私自利,敢怒不敢感言,誰都不敢成為招惹美國的國家,所以說反對美國的國家越來越多,也是感覺上,實際並沒有多少國家公開站出來反對,不要過高估計反對美國的力量,這是筆者的觀點。


橋本看日本


一、反對美國的國家越來越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形成了兩大陣營,形成了兩大超級強國並列的局面。在冷戰期間,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拉美以古巴為首的反美國家,東歐蘇聯的衛星國,都強烈的反對美國。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世界上只剩下了美國一個超級強國。甚至於,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也採取了親美的外交政策,東歐、拉美、中東,反美國家只剩下了個位數。

時間進入21世紀,美國先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反美國家政權紛紛倒臺,取而代之的是親美政權。以中東為例,曾經遍地反美國家,現在只剩下了伊朗與敘利亞兩個與美國關係不睦的國家。可以說,世界上反美的國家越來越少。

題主之所以有反對美國國家越來越多的假象,應該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後,推行“美國優先”,損害了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導致很多國家反對特朗普。但是,美國總統最多隻能擔任8年,特朗普之後,換上一位民主黨籍總統,美國依舊是美國!

特朗普

二、反美國的國家也多數迫於無奈

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特別是經濟的全球化。美國GDP總量高達19.36萬億美元,擁有美元霸權,是世界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一消費市場。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經濟,都離不開美國、美元、美國市場。反對美國,意味著在經濟發展上會受到美國的制裁。

俄羅斯在葉利欽和普京上臺之初,都極力想要與美國改善關係,結果回應俄羅斯的是科索沃戰爭、北約東擴、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經濟制裁。

伊朗在2015年簽署了伊核協議,這也是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的重要外交成果,美國與伊朗關係得以改善。2018年5月18日,美國第45任總統特朗普撕毀了伊核協議,威逼伊朗簽訂新的伊核協議,兩國關係再度惡化。

2000年,巴沙爾成為敘利亞新領導人,力推“大馬士革之春”的改革,試圖改善與西方的關係。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美國支持遜尼派反政府武裝與庫爾德人試圖推翻巴沙爾政權。

甚至連北高麗也要銷燬核設施,改善與美國的關係,怎麼能說反對美國的國家越來越多呢?


美國觀察室


之所以會如此,有很多原因:

首先,高手都是孤獨的。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地區及各國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歷史和現實差異,分歧甚至是矛盾。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贏得世界所有其他國家的支持和好感。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雖有很多盟友和夥伴,但不可能贏得世界所有其他國家的支持和擁護,這是可以肯定的。且高處不勝寒,霸權國必然存在挑戰者和反對者,美國有很多反對者很正常。


其次,美國自視為人類的山巔之城和燈塔,但實際上卻是在國內推行民主,在國外推行霸權主義,也可以說是專制,如動輒退出已簽署的協議,動輒以國內法為由對他國實施制裁,動輒對他國內政進行干涉,動輒對他國動武。對於聯合國,美國也是能用就用,一旦不順意,就要挾要減少繳納會費,退出聯合國相關機構,如近期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這種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勢必遭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反對。

第三,特朗普上臺後,堅持美國優先,堅持以實力求和平,動輒對他國實施制裁、軍事威脅、退出相關國際協議,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退出巴黎氣變協定,退出伊核協議,對加拿大及歐盟等國的鋼鋁加徵關稅,放話要對歐盟的汽車加徵20%的關稅,不僅觸犯眾怒,還侵害了盟友的利益,引發盟友的批評和反制,導致反對美國的國家越來越多。


西域都護


有分析稱,這是因為“美國優先”正在轉向“美國孤立”。

在6月8日,紐約客社評稱,從貿易到伊朗核協議,再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及其盟友之間製造了前所未有、最高級別的緊張態勢。

近期,美國在貿易領域及伊朗核問題的強硬政策使得美歐分歧加大,使得歐洲內部瀰漫著擔憂的情緒,認為歐洲最強大的盟友正在變成如中俄一樣的威脅。歐洲晴雨表5月民調顯示,僅有14%的德國公民認為美國是可靠的夥伴,相比之下,63%的公民選擇了俄羅斯,43%的公民選擇了中國。

部分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特朗普政府與歐洲國家之間的多線作戰與之前美歐處理爭端截然不同。以前美歐只是就如何保護盟友存在分歧,現在美國開始質疑其盟友本身。

在傳統基金會的演講中,助理國務卿韋斯·米切爾(Wess Mitchell)所描述的美國歐洲戰略圖景暗示著,美國將與其長期的盟友法國和德國漸行漸遠,轉向那些特朗普式民粹主義盛行、民主根基遭受巨大挑戰的中歐和東歐國家。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Tusk)稱,最令人擔憂的事實是,國際社會的規則秩序正被其構建者美國所挑戰。

德國聯邦議院外交政策委員會主席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稱,德美關係就像親子關係,但我們不再承認我們的父親,並意識到他可能會打擊我們。許多人仍然沒有意識到,特朗普並不將歐洲視作盟友或子女,而是敵人。

一年前,特朗普結束歐洲出訪行程後,其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柯恩(Gary Cohn)在《華爾街日報》專欄稱:“‘美國優先’不是‘美國孤立’”,而如今他們都已不在白宮。幾月前,特朗普在達沃斯論壇也再次強調上述說法。但如今看來,“‘美國優先’正在變成‘美國孤立’”。


陳定定教授



在正常的生活背景中,什麼樣的人“威望”最高?指責最少?犯錯最少?反對者最少?,,,我認為是:老好人!

二戰之前,美國奉行著100多年的“孤立主義”,尤其是一戰結束後,幾乎沒怎麼捲入歐洲的政治漩渦,很少參與紛繁複雜的國際事務,“集中精力抓經濟,一門心思謀發展”的美國,擁護者很少,但反對者也並不多!
二戰結束後,有目共睹的貢獻,強大的國力和聯合國的主創,讓美國自動擁有了維護新秩序的領頭羊地位,“能者多勞”的責任與義務使然,也讓美國責無旁貸地完成了歐洲的重建和日本的改造,以及對戰爭中受害國家的援助,
想做到這些,除了硬扎扎的美元和頂呱呱的科技,更需要一套成熟而普適的治國手段,這就是美國經過自身實踐後所無比自信的“美國價值觀! 如果想得到幫助,就必須接受這套價值觀!而事實也證明,歐洲的復興與盟友的崛起,也正是順應了美國的這套價值體系!
而戰後新秩序也滲透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獨立與法制的原始基因,但在推行的過程中,靠“遊說”與“佈道”的方式顯然無濟於事,總有與其相左的勢力不願被改造,於是,美國及其盟友就被貼上“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標籤,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在反對者的聲浪中完成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至少在其陣營內的國家,基本上都走向了繁榮與富強,儘管還是反對者林立,基本上也都流於務虛的意識形態!世界主流秩序仍然由美國主導!


儘管美國參與的很多意義重大的國際事務,都有聲張正義和懲惡揚善的主旨,但美國並不是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奉獻者,國家與生俱來的自私性,決定了其每一次的行動,都明顯夾帶了私貨,而反對者們通常只看到了美國的自私,卻忽略了美國的付出,美國參與的阿,伊,利,敘戰爭中,反對者們只相信美國動用武力干涉他國事務的“不仁不義”,和動輒制裁他國的“仗勢欺人”,但不願相信被幹涉的國家都幹了些什麼!因此,美國又擁有了另一頂帽子:霸權主義!
總之,只要是美國參與的行動,幾乎都是在一片罵聲中進行的,美國的反恐戰爭,針對的是全世界的恐怖分子,但被指責攪亂了阿富汗的“和平與安寧”,打擊薩達姆的暴政,被指責破壞了伊拉克的“安康與富足”,參與了結束卡扎菲暴政的戰爭,被指責“武力干涉他國內政”,介入敘利亞官逼民反的權力再分配,被指責“難民製造者”,甚至連獵殺恐怖大亨本.拉登的行動,都被指責“無視他國主權”, 美國根據聯合國:“必要的時候,可以對索馬里採取任何手段”的原則,發起了針對軍閥穆罕默德.埃迪德的“艾琳行動”,但行動失敗後,反對者們卻以慶祝的方式奔走相告,諷刺美國“愛管閒事的下場”,迫於民眾的壓力,沒有及時制止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又被指責“沒有盡到大國的責任,不配擁有‘世界警察’的身份!”,遏制與監督伊朗核武計劃的“建群”與“毀約”,被指責“言而無信”,,,!

很多時候,美國即使是正義性的行動,要麼是一片反對之聲,要麼是顧及《憲章》中文縐縐的條款,要麼直接就被一票否決!美國如果不想被反對,也很簡單:第一,不許“打著人道主義旗號”干涉所有的“他國內政”,第二,想幹涉也可以,但必須兼顧所有國家和民族的不同訴求,第三,剷除邪惡可以,但必須自己買單,不許摻雜美國利益,第四,不許發展太快,必須停下腳步與後來者保持“均衡發展”,,,!
但特朗普是個極其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根本沒有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上任之初就秉持了“美國利益至上”的原則,退出了很多“出力不討好”的群,重歸二戰前的“孤立主義”,特朗普一定在想:反正美國不管幹什麼,都會被指責,那我乾脆不管了,我只管自家的事,這下總沒人反對了吧?
但政治上極其“幼稚”的特郎普,也許根本沒想到,“集中盡力謀發展”的戰略收縮,還是有人反對,他是一個商人,他只能用商業的競爭思維來“讓美國再次偉大”,但商戰本身就血淋淋的殘酷屬性,加上美國本來就堅實可靠的優勢,決定了其在這場競爭中仍然是勝出者,對競爭者的損害是必然的結果,商場無父子的鐵律,甚至不惜連盟友的羊毛都被其薅走,大家能不反對嗎?各種“退群”,顯然是逃避大國責任,不就是一些非法移民嘛?居然能製造出“骨肉分離”這樣的“人間慘劇”,怪不得要退出《人權組織》,“無視人權”的國家,當然會被正義的人們反對,


我相信,只要美國在世界之巔存在一天,就永遠都會有反對者的存在,我更相信,如果哪個國家超越了美國,成了世界新霸主,照樣有人反對,要是不想被反對,只有比美國做得更好,我們更願意看到,美國的“繼任者”,一定要引美國為戒,否則,即使到了“高處”,也會“不甚其寒”!

冷兵器TILLLINDEMANN


大蓓姐想從歐洲的角度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也認可這個說法,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反對美國了,但需要注意,這裡指的是現在的美國特朗普政府,而非更廣泛意義上的美國。換言之,是歐洲國家反對特朗普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和政策傾向。最近一份的皮尤民意調查顯示,歐洲國家對美國領導力的認可從70%以上下降到20%左右。這一數據幾乎和十年前小布什治理下的美國在歐洲的支持率相仿。

其次,歐洲國家儘管對特朗普頗有意見,但並不樂見歐美關係受損。在美歐分歧的領域,如經貿、伊朗核協議、氣候變化,歐洲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能夠說服美國,但並不願意惹怒美國。說到底,歐洲對美國的依賴、信任,歐洲政府、民間與美國建立的這種千絲萬縷的深厚聯繫不是特朗普的幾個政策就能夠輕易破壞的。

最後,美歐之間確實有關係由盟友“轉化”為“正常的國家間關係”的趨勢。

這表現在美國不在乎讓利討歐洲盟友的歡心,而是堅持任何一個交易美國都不能吃虧。而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也只能與美國在該合作的時候合作,該競爭的時候競爭。


波羅的海之月


一、這是歷史必然規律:

1、當年大哥身強體壯、腰纏萬貫,眾小弟身體羸弱,一貧如洗,唯有對大哥俯首聽耳才能混吃混喝,在對手面前趾高氣揚;現大哥日趨敗落,小弟風生水起,對手羽翼漸滿,發幾句牢騷實屬正常。

2、吃大哥、喝大哥多年,尚須大哥庇護,還不敢立馬翻臉,與對手叫勁時,還得一致抱團取暖,畢竟一起分過髒,一起嫖過娼,有過相同的骯髒的歷史,還是屬於家雞打架團團轉,野雞才會漫天飛。

3、對手因某一祖上無能,被強盜洗截一空,但勵精圖治日漸強大,面對強取豪奪,雖暫不能直面對抗,但也會棉裡藏針。

二、對美國說不,還多限於經濟領域,應正確解讀與看待:

7月25日,特朗普與容克在白宮玫瑰園高調宣佈:雙方就目前一觸即發的貿易戰達成協議,同意暫停加徵新關稅。歐盟甚至表示將加大進口美國大豆和天然氣。特朗普還稱:今天是“自由和公平貿易的大日子”。

7月26日,馬克龍在西班牙馬德里高調打臉:“我不贊成就如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一樣的廣泛貿易協定進行談判,因為條件不允許”這臉打的太響。

原因就是特朗普薅羊毛太狠,法國農民將會把羊、牛等趕進巴黎,將大豆倒進愛麗捨宮,觸碰了法國的底線,動搖了馬克龍政權的基礎。

特朗普在北約峰會上因德國每年支付數十億美元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大罵德國已經成為俄羅斯的“俘虜”,因特朗普逼人太甚,迫使德國人別無二選。 拿大總理特魯多次威脅要對特朗普的貿易措施進行回擊,日、韓、熊貓等國對美國關稅進行反制,說明無論是美國的盟友還是美國的戰略對手,都不會在經濟上輕易地向美國妥協。

當然伊朗、敘利亞等國屬於另一類情況。

世界就是此消彼長的,不過這有個過程,會反覆,否則日不落帝國也不會成為美國附 庸,當年吳廣揭竿而起時,大秦也可謂不可一世,絞殺反軍如砍瓜切菜,面對群雄並起,秦國連同它的惡狼群狗,照樣灰飛煙滅。

美國已不是原來的那個美國,讓歷史告訴未來!


美麗青春您真痘


提問者或許是想說比如歐洲等美國的盟友也在所謂的貿易和經濟政策上反對美國吧?其實他們彼此之間在貿易上已經打打停停、吵吵鬧鬧了幾十年了。

舉個例子,甚至早在幾十年前,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仍在的時候,美歐就爆發過貿易糾紛,當時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危機出現,西方國家經濟陷入危機,彼此之間貿易爭奪劇烈。

蘇聯解體後,美歐在很多國際問題,特別是經濟問題上依然爆發了幾次貿易糾紛或者所謂的反傾銷調查。因此不同經濟體或者國家之間的貿易糾紛和不同意見,其實是個“常態”,應該等閒視之。之所以目前會有這樣的疑問,或許可能與特朗普上臺距離大家比較近,可能才覺得他們之間的鬥爭和分歧多了起來。

因此木叔對此問題的第一個解釋就是,不是反對美國的國家越來越多,而是大家關注的越來越多,媒體報道越來越多,才讓人有一種很多國家反美的“假像”。

木叔要說的第二點是,這些美國的歐洲或者美洲盟友,其實並不是真的反美。

剛才說了彼此的經濟糾紛是個“常態”,他們只是有不同的經濟政策或者在貿易中產生了順差逆差等偶然性因素,適當調整經濟結構和談判方式,一般都能找到彼此最大公約數。所以這是無損盟友大局的。

更重要的是,在政治軍事和戰略上,他們彼此還是一條心,對國際問題的立場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在懟俄羅斯的問題上,比如對敘利亞問題上等。所謂的盟友不是經濟合作,更重要的是政治軍事和意識形態的一致性。

(美國的盟友本質上是戰略和軍事盟友,經濟糾紛不會傷及戰略合作)

第三個原因讓很多網友覺得反美國家多了,是因為特朗普的政策使然。

這屆美國總統很特別,特別之處木叔就不多說了,一句話,過於奉行“美國第一”主義,而不關注多邊合作。這對歐洲或者中俄來說,當然都不習慣,適應需要一段時間。因此無論是反對者還是盟友都在尋找一種能與這樣的美國總統打交道的方式。

相信未來各方找到最大公約數之後,所謂的反美意識也就不存在,大家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類似奧巴馬時期的國際“和諧景象”。


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歡迎交流看法!


木春山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對美國霸權的反感。一直以來,美國在全世界推行霸權主義。什麼事情都是美國說了算,什麼標準都是美國製定,一切以美國為中心,美國老子天下第一。然而,當今世界,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平等的。美國經常找藉口欺負小國,動輒經濟制裁、軍事威脅,很多國家不吃這一套了。


第二,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憤怒。特朗普上臺後,提出“美國第一”“美國優先”,這是狹隘的地方貿易保護主義。特朗普治下的美國,見錢眼開、見利忘義、利慾薰心,對包括鐵桿盟友在內的英國、德國、法國等也不放過,弄得美國眾叛親離,正在走上孤家寡人的道路。


第三,只享受權利,不盡義務。特朗普上臺以來不斷“退群”,退出巴黎協定、伊核協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權理事會,原因只有一個,美國沒有獲得足夠多、足夠大的利益。對美國有利,美國就“入群”;對美國不利,美國就“退群”。這是自私自利的表現。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美國只享受權利卻不盡義務,哪個國家見得慣?美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小,美國越來越受到孤立,這完全是美國自己造成的。


毛開雲


首先,如果根據我們的官方說法,那麼就是美國在玩單邊主義和施展霸權主義,這是從美國國家政策層面上來講的。

其次,特朗普個人的性格過於鮮明,同奧巴馬執政時期,奧巴馬是那鐘有跡可循的總統,個人也不會在社交網絡上發一些過於越界的言論。特朗普明顯不一樣,他經常在推特等社交網站上“懟人”,這讓一些他提到的領導人很是惱火,比如菲律賓的現任總統杜爾杜特就在公眾場合發表了反對美國的言論。

第三,話又說回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反對美國,但是說到留學啊,移民啊之類的,又都願意往美國去,這也促進了特朗普修改了移民法,讓很多想去美國生活的人大傷腦筋,所以,很多國家的人都開始非常反感特朗普,希望他能夠改變現在的移民法律。比如鄰國墨西哥,他要在美國和墨西哥修築一堵牆,這種提法本身已經夠聳人聽聞的了。不知道真的建起來,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總之,一分為二的看,這世界上既有喜歡美國的國家,也肯定就有討厭美國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