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包公是否有後代?

手機用戶3373029871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會看到經典的包公形象,關於包公的影視作品不在少數。對於包拯這個人物有很多人懷疑,是不是真實的人物。歷史上的包拯是真實的,只不過影視作品可能有些誇大,來渲染一個正義的化身。

包拯,北宋時期的名臣,出生於公元999年,在1027年成為了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

後來逐漸被升任為監察御史,後來又擔任過判官,多地的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權御史中丞等等職位,直到1062年去世。

歷史上的包拯不僅是一位極其孝順的人,還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義,不畏權貴的人。

他為官執法嚴格,剛正不阿,嚴懲貪官汙吏。他眼裡從來不藏沙子,面對權貴們的彈劾,他從不畏懼。無論從政治方面還是從執法方面,他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正是他是這樣的一個鐵面無私,替百姓打抱不平的人,因此受到了百姓的喜愛,便有了包青天的稱號,被大家以神明一樣的崇拜著。

還有人疑惑,包公真的有後代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的!包拯的妻子是董氏,原配是李氏,李氏去世的早,董氏後來被封為了永康郡夫人,包拯一共有兩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包繶是包拯的大兒子。大兒子在包拯生前就去世了,而包綬是小兒子。

包拯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王向,另一個嫁給了國子監主薄文效。


這不是歷史


北宋樞密副使包拯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清官,在民間素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美稱,更因系列影視劇而名揚四海。

影視劇中的“黑麵月牙”形象只是後人想象,包拯久仕宦海,家庭生活也非常正常。接下來,影視劇將對他的後人進行解析。

包拯先後娶有原配李氏和繼室永康郡夫人董氏等人,生有長子包繶、幼子包綬和兩個女兒包氏。

接下來,悅史君對包拯的長子包繶、幼子包綬和兩個女兒包氏做一個梳理。

長子包繶

包繶曾擔任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娶有妻子崔氏。

包繶先於包拯去世,崔氏一直守寡到老,沒有改嫁。

包繶留下包文輔、包永年等兩個兒子。

幼子包綬

包綬曾擔任朝奉郎、通判潭州,娶有妻子南陽縣君張氏、蓬萊縣君文氏等。

包綬留下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等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包氏。

女兒包氏

長女包氏長大後嫁給了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

次女包氏長大後嫁給了國子監主簿文效。

由於包繶的長子包文輔和包綬的長子包康年、三子包彭年、長女包氏和幼女包氏早夭,包拯兩個女兒包氏後代情況不可考,

接下來,悅史君對包拯的孫子包永年、包耆年、包景年和孫女包氏做一個梳理。

包永年

包永年曾擔任宣教郎、知鄂州崇陽縣事,娶有妻子李氏、成氏、林氏等。

包永年留下兒子包完和三個女兒包氏。

包景年

包景年曾擔任將仕郎、歷陽縣令,有一個兒子包安中。

……

千百年來,包拯的後人開枝散葉,成了一個大的宗族,他們中有繼續為官的,也有從事科學、教育等行業的,還有不少普通老百姓。

但悅史君認為,包拯後人有“包公”的影響,家風和族風想必是得到了很好地傳承。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答:包公是好人,但包公一家好幾代都人丁不旺,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單傳,到包公這一代,包公有兩個兄長,包括他,一共是三兄弟,眼看可以看家族發揚光大了。

但包公的兩位長兄包瑩、二兄包穎,都未滿成年就夭折了,則包公還是成了家裡的獨生子。

包公很早就成婚了,並娶了多房小妾,早早就生下了兒子包繶。

那時候的包公仕途順風順水,可謂事業愛情雙豐收,春風得意,豪情萬丈,抬頭看春山多嫵媚,回頭想春山看我當如是。

包公的性格疾惡如仇,看不慣官場中的腐敗黑暗,堅決不肯同流合汙,曾驕傲地宣誓說:“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毫無疑問,包公說這話時,他是覺得自己會兒孫滿堂的,誰不聽話,就趕誰出家門,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不稀罕。

想象是可以這樣想象,現實卻很殘酷。

以後漫長的歲月裡,包公都沒有再生育下一男半女。

尷尬啊。

而最尷尬的是,包繶已經長大,包公又抱孫心切,幫他娶了妻,也娶了妾,孫兒卻一直沒有蹤影。

包公可能還在安慰自己,等等吧,等等吧,兒子還年輕,孫子總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哪料,命運之神彷彿和他開玩笑,處在人生盛年的包繶竟然患病去世了!

已經進入人生晚年的包公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絕後,肯定心死如灰。

《宋史•包拯傳》記錄有一段小故事,讀之可讓人充分感受到包公的悲涼。

話說,包公晉升為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心憂天下。當時的皇帝宋仁宗也是沒有兒子,東宮懸虛,沒立有皇太子。包公為“國本”計,勸宋仁宗冊立皇太子,說:“沒冊立皇太子,人心不安,陛下為什麼不早作決定呢?”

立儲是皇家最敏感的話題,岳飛向趙構語及立儲,立刻招致猜疑;解縉說了一句“聖上有好孫兒”,朱棣殺心頓現。

宋仁宗縱是千古罕有的仁君,也怵然起警,嚴肅地責問包公:“你想冊立誰為皇太子?”

包公大公無私地答說:“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

這話的大致意思是:我建議冊立皇太子只是為宗廟萬世著想。陛不要懷疑我有什麼不良企圖。我已年近七十,一條腿都邁入了棺材,又沒有兒子,還能有什麼不良企圖呢?

宋仁宗一聽,猜疑之心全去,接受了包公的建議,冊立皇太子——汝南王的兒子中選出了第十三子趙宗實來當做自己的兒子,冊封為皇太子,即為後來的宋英宗。

包公為快速消除宋仁宗對自己的猜忌,故意稱自己已年近七十,其實他出生於公元999年,死於1062年,享年只有63歲而已。

不管如何,他說這話時,必定年過六十了,而且是膝下無子,否則,就犯了欺君大罪了。

事情如果只是這樣,那包公應該是沒有後代了。

但《宋史•包拯傳》的結尾,又寫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即包公死後,有一名早年被包公休掉了的小妾在外面生下了一個男孩。這是不是包公的種?包公的兒媳婦崔氏認為是,是包公的遺腹子,就去把這個小妾連同男孩一起接回家,給男孩取名包綖。

如果這個故事是真,那麼包公應該是有後代的。

現在,據說包公的後代有十幾萬之多。

但是,這些包氏家族各自修的宗譜互相矛盾,讓人難辨真偽。

比如,安徽舒城的《包氏宗譜》和安徽桐城的《包氏宗譜》的記載都有:包世忠——包令儀——包拯——包繶——包綬——

也就是說,都把包綬當成包繶的兒子來記了,其實人家是同父異母兄弟。

最讓人大開眼界的是,江西南城包坊村的包氏宗譜,其把春秋戰國的申包胥、西漢的包鹹、隋朝的包愷、唐朝的包融,宋朝的包拯,差不多是隻要名字裡有個“包”字的名人都拉進來了,感覺不怎麼可信。

最後補一件事。

包公是合肥人,有民間傳說,包公在臨終前,特地吩咐僕人為自己做了21口同樣的棺材,分別由合肥當時的七座城門同時往外出殯。

則曹操死前故意排七十二疑冢,為的是避免仇家報復。包公一生打擊貪官汙吏,仇敵也不少,則佈下安葬有二十一口棺材的陵墓群,也是為了避免自己死後遭受到焚屍碎骨之災。

1973年的春天,合肥二鋼擬在安徽省合肥市大興集建石灰窯,曾在《安徽日報》上登出了一個通知,要求包公後人限時遷走已有974年曆史的包公墓群,逾期將按無主墳墓處理。

話雖這樣說,鑑於包公是歷史大名人,合鋼二廠也不敢草率,和省博物館、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組成了一個包公墓清理發掘領導小組對墓群進行了發掘。

果然,墓群裡挖出一墓誌,上面赫然書有“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字樣。

不過,墓穴的景象令人髮指:墳墓遭到了盜墓者“大揭頂”式的嚴重破壞,整個墓底連一塊鋪地的磚石也不剩,棺內骨骸被拖出,敲碎了一地。

小組成員從中精心挑選了34塊遺骨送北京檢測。

檢測結果是,骨頭均是男性的,其主人年齡應在40歲以上。

包公是在63歲去世的,可以斷定這些骨頭就是包公的遺骨。

包公的陵墓被破壞成這樣,遺骨被敲碎,一方面是國家保護不力,另一方面包公數量繁多的後代也有責任。

包拯包青天,一代完人,身後遭到這樣慘禍,令人思之悽然。


覃仕勇說史


包拯肯定是有後代的,包拯的記錄本來就少,武俠小說我們就不說了,正史裡就有段話是包拯對後代的叮囑:“意思是如果我的後代子孫做官,有人貪汙的就不能回家探親,死後也不能葬在祖墳上,誰要是違背家訓,就不是我包拯的子孫!”

(包拯家訓)

在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大包村,這裡就有一位包拯的35代後人,叫包先良,七十多歲,一直和妻子守護者包拯宗祠,據他的說法現如今包拯的後人多達十幾萬人,大多居住在安徽和浙江地區,但是這些後人要麼是商人、要麼是農民,似乎都沒有從政的,包先良說可能是因為家訓的因素,要知道完完全全做一個清官還是很難的。

那麼包拯自己的兒女都是誰?

根據包拯家譜上的記載,幾乎所有家譜都寫的“李氏”是包拯的妻子,但是這個“李氏”的信息特別少,而這些信息有互相矛盾,要不是包拯和董氏合葬墓被發現,恐怕作為包拯妻子的董氏都不會有人知道,這樣對她來說不公平。

(墓誌銘)

根據出土的墓誌,包拯一生當中有三個夫人,分別是張氏(原配)、董氏以及媵孫氏,這個媵孫氏中的“媵”意思是陪嫁的女子或者丫鬟的意思,墓誌銘上記載的很清楚,現在所有包拯的後代都是出自這個媵孫氏和包拯所生的兒子“包綖”。

包拯共有四個子女:長子包繶、兩個女兒、次子包綖。

這個包綖還是包拯年近花甲時與媵孫氏所生,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媵孫氏一直侍奉包拯,後來卻懷孕,因為媵孫氏身份的原因,就讓她回了孃家。而自己與董氏所生的包繶,在與崔氏結婚兩年後就病逝了,可惜包拯一生公正廉明、鐵面無私,卻在晚年甚是孤獨,可是恰好在包拯六十大壽的時候長子包繶的媳婦崔氏給包拯包了個孫子回來,這個小孩就是包綖,包拯詢問後才知道原來是媵孫氏所生,雖然媵孫氏回到孃家,但是崔氏知道她懷孕一直私底下幫助她,從家裡拿錢以及衣物給媵孫氏所用。

包綖雖然48歲就去世,但是他的兩個夫人張南陽縣君氏蓬萊縣君文氏給他生下了4子3女,兒子分別是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女兒姓名不可查,所以包拯的子孫後代一直延續至今。


羽評郡主


包公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民間他是正直公正的化身,儼然已經神化。包公的原型是宋代的包拯。

包拯,字希文,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生於北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天聖五年(1027)中進士,從知縣幹起,歷任知州、監察御史、知諫院、轉運使、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多個職位。因為曾獲得龍圖閣直學士的貼職,常被人稱為“包龍圖”。從政期間,處事公平正直,為官清正廉明,敢於直言犯諫,善於查斷案件,贏得了較高的威望。他的事蹟被不斷加工,逐漸在民間樹起了“包公”的偉岸形象,成為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傑出代表。

關於包拯的後人情況,主要記載於《宋史》、《包拯墓誌銘》等史料中。包拯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長子包繶,為正妻董氏所生,官至太常寺太祝,於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就去世了。次子名叫包綖,為包拯與正妻隨嫁的侍婢(納為妾)所生。

包拯曾經棄逐包綖的母親,包綖出生於外祖父母家,包拯開始甚至不知情,包繶的妻子崔氏反而暗中幫助撫養包綖,盡著長嫂的義務。包繶不幸早逝後,崔氏才把包綖帶回了家中,後來又改名包綬。

包綬五歲的時候,包拯就去世了,仁宗覺得很可憐,蔭補他為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後來官一直做到了潭州通判,並且還娶了宰相文彥博的女兒為妻。

包拯的兩個女兒和古代其他女子一樣,沒有留下名字,只知道他們都嫁給了普通官員。

包繶生有兒子包文輔、包永年;包綬生有四子三女,兒子分別名叫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所以說,包公一脈算是開枝散葉、後繼有人了。網傳船王包玉剛也自認包公後人,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據《宋史》載,包拯對後代約束極嚴,曾立誓:

“後代子孫做官,若有犯貪汙受賄行為的,不能放回到同宗姓本家中,死了不能葬在包家祖墳裡,不服從我的意願,就不是我的子孫!”

看來,包拯的剛正不阿還真不是吹的。


野狐狸


  

  在民間有包拯無後的傳言。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宋史》中,在包拯去世前些年,宋仁宗曾經詢問包拯有無後人,想給包拯加恩,封賞其後人。可是,包拯卻告訴宋仁宗,自己無後。宋仁宗還發出慨嘆,說上天不公,像包拯這樣的大臣,為何絕後云云。

  那麼,包拯為何會在宋仁宗面前,說自己無後呢?

  只因,當時的包拯認為自己只有過一個兒子,而他的兒子早在近二十年前就去世了。

  包拯在二十六歲的時候就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包繶。大約在包繶十七八歲的時候,包拯為兒子迎娶了崔家的一個女兒。

  包拯的兒媳婦崔氏,乃是宋朝名門之後。崔氏的母親,乃是太宗、真宗時期三次拜相,前後執政二十年的呂蒙正的女兒。兩家可謂是門當戶對。

  可惜,沒過二三年,包繶在二十歲的時候竟然就去世了。幸虧去世的時候還留下一個種,崔氏懷孕了。

  崔氏生下遺腹子後,崔家希望女兒改嫁,可是崔氏就是不從。

  可是,沒過五六年,崔氏這個遺腹子,包拯唯一的孫子竟然也病死了。這下包拯深受打擊,他也希望崔氏能夠改嫁。可是,崔氏依然決定為包繶守節。

  《宋史》中如此記載: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嚐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取媵子歸,名曰綖。

  一晃,許多年過去了。包拯六十多歲的時候,他老人納了一房小妾。也不知怎麼的,包拯和小妾同居了一二年,竟然執意要把小妾趕走。

  或許是因為包拯年老,身體不好,不想耽誤小妾?

  或許就是在這段時間,宋仁宗詢問包拯有無後人,包拯回答沒有。

  事實上,小妾離家的時候已經懷孕。崔氏在得知了這一情況之後,也不敢告訴包拯,自己偷偷派人去照顧小妾母子。

  等孩子出生之後,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為包綖。

  大約就在小兒子出生的這一年,包拯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包拯在去世之前,應該知道自己後繼有人。他曾經留下一段遺言說: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包拯這個多出來的小兒子,也算是老天對包拯一生清廉,公正無私的褒獎吧。


葉之秋


包拯到底有沒有後裔,從《宋史》來看,《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先有子包繶,為潭州通判,娶崔氏,包繶去世之後,其妻崔氏守節不改嫁。包拯早年有一妾,在孃家生了一個兒子,崔氏告訴這個小妾,也就是小姨娘,要好好撫養,包繶去世後,崔氏將妾生子迎回家,取名包綖。順便說一句,很多答主以包拯對子孫的告誡:“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來作為包拯有後的佐證,但實際上,《宋史》記載包拯“時嘗言”,也就是說這句話並不是在他死後告誡子孫的,也可能是包繶在世時對包繶說的。

從家譜史料來看,現存多地區家譜都以包拯為先祖,稱包拯後裔,如安徽合肥、桐城《包氏宗譜》、安徽舒城《包氏宗譜》、浙江金華《後宅房包氏宗譜》、浙江寧波《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浙江諸暨《暨陽東安包氏宗譜》、江蘇常州《毗陵包氏宗譜》等


上海圖書館藏部分包氏宗譜

上述諸譜部分在上海圖書館藏有,而其中族譜保存較為完好的有文林包氏宗譜,也是影響較大的。文林包氏有明代殘譜,在此基礎上於清康熙丙辰(1676)始創修家譜,至公元2008年公七修。據民國三十七年(1948)六修譜稱,包拯後裔在靖康之變以後,隨駕南渡,散處在江浙間,而其中又以江右之南城、浙之鄞縣及江左之宣城、江陰最著。

文林包氏家譜稱包拯二子,長包繶,次包綖,又名包綬。包繶亦有二子,長文輔,次永年;包綬有四子,分別為康年、彭年、耆年、景年,其中景年又名欽,隨宋室南渡,定居文林,遂為文林一世祖。家譜真實性還有待考證,如若有時間和興趣,可以以上述各譜對比,相互考證,以此判斷家譜記載的真實性,另外,近年來包公墓似乎已經考古挖掘,出土了包括《包拯墓誌銘》及其夫人《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在內的一系列墓誌銘,以墓誌銘與家譜相互訂正,應該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

但確實可以說明,包拯是有後裔的。


楚邾


還沒有確鑿證據認為包公有後代子嗣。包公,就是北宋名臣包拯,在歷史上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官員。包拯在民間名氣很大,甚至在國外也很有名氣。

有一次,我坐火車之前在火車站的站臺上等候,站臺上人不多,有一個皮膚黝黑的巴基斯坦的留學生很熱情,他主動和我搭訕。這個巴基斯坦的小夥子非常熱愛中國文化,他打開他的包,滿滿的都是漢語古書(其中還有豎排版的)。他就說知道中國的包拯,說這個人是一個"大清官"。連巴基斯坦的小夥子都知道包公這個人。

關於包公,有很多神話傳說在流傳,比如說,包公可以"日審陽,夜審陰",東嶽大帝黃飛虎賞識包公的清明正直,給包公封了一個地府冥王的位置,讓他在陰曹地府也可以斷案。還有神話傳說,說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和狄青兩個人,一個是文,一個是武,文武二臣被天帝派到人間,專門保大宋的江山社稷。總之,包公是一個在民間被廣泛喜愛,也被廣泛演繹和神話的人物。這樣的一個英雄人物,老百姓當然不希望他沒有後代,所以會給他安排一個兒子,說是包拯早年休掉的小妾在外面生的。但這個安排出的兒子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其是存在的。

包公原來有一個兒子,包繶。他是包拯唯一的獨子。可惜,這個獨子年級輕輕的就去世了。中醫對此也無能為力。包繶去世後包拯承受了重大的心靈創傷,但也無可奈何。

有一次,包拯向宋仁宗提出要儘快立一個太子。宋仁宗聽了包拯的建議,就想,你是不是有什麼私心吧?他就問包拯,你打算立誰啊?

本來,立太子應該是"皇帝來立",結果,宋仁宗卻說"你打算立誰",是"包拯來立",可見宋仁宗對包拯的建議非常敏感,是動了疑心了。

包拯知道宋仁宗對自己有疑心,就恭恭敬敬又坦坦蕩蕩的對宋仁宗說:“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

包拯這是對宋仁宗表態:我的建議是為了陛下的江山穩固,可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陛下對我不放心,是怕我藉著立太子邀功。但是,我這個糟老頭已經70歲了(其實他當時僅有63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半截子身子都入了黃土,而且連兒子都沒有,家業無人繼承,我還要這些榮華富貴還有什麼用呢?所以,請陛下您知曉我包拯的一片誠意。

宋仁宗聽了包拯的話,打消了疑慮,於是冊立了皇太子,就是以後的宋英宗趙宗實。


懷疑探索者






煙臺蠍子


你去開封的開封府博物館看一看便知道了,其實,包拯並不是黑臉,是一白面書生,只因剛正不阿,民間把他描述為“黑臉”,額上也沒有什麼銀月。包拯當然有後人,他對後人的遺囑是:永世不要出仕為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