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吃苦的「拚命三郎」有什麼用!

只會吃苦的“拼命三郎”有什麼用!

這是【開卷有益】第1系列:

“Ta”的經歷,我的風景。

1

點點這個禮拜第二次和我抱怨新工作加班頻繁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她剛從公司出來,哭著喊著叫我陪她吃夜宵。

一盤小龍蝦就著一瓶冰啤酒,她激動得面色通紅、口沫橫飛、手舞足蹈地給我表演新上司開會有多智障。

初春的晚上依舊很冷,我緊了緊身上的棉衣,看她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只好無奈地開口打斷了她生動形象的表演,“你最近怎麼老加班?新工作很忙嗎?”

僅僅一小時之後我就體會到了什麼叫“作死”——我簡直身體力行地深刻解釋了什麼叫哪壺不開提哪壺:這個問題突然打開了她的苦水閘。

只會吃苦的“拼命三郎”有什麼用!

她說她這個禮拜天天都在加班,今天已經是她最早下班的一天了。新上司要求很高,甲方更難纏,方案修改了三遍都不滿意,今晚回去得繼續熬夜。已經連續兩三週週末沒好好休息過了, 一個月就拿那麼一點薪水真不知道這工作有什麼意思。為了這份方案,她光收集、整理的資料都能碼滿一張桌子。

說著說著她還抹了一把眼淚,酸溜溜地說這組明明是自己最努力,每週之星卻評給別人,大公司黑幕太多了。

只會吃苦的“拼命三郎”有什麼用!

我不是第一次聽她抱怨工作太忙太累,她的努力與收穫不成正比,但每次看到她朋友圈裡凌晨更新的滿是資料的桌面和當白開水喝的咖啡,又不知道怎麼安慰她,努力的還不夠嗎……看起來已經非常足夠了啊!

2

我也很疑感,為什麼每一份工作對點點來說都好像特別困難,她不是一個專業能力不過關的人,怎麼會把自己弄得這麼累。

後來有一單任務正好是與她們公司的業務合作,對方派出的代表又碰巧是點點他們團隊的一位前輩,我旁敲側擊地聊過天后才明白,原來也是萬事皆有因——前輩嘴裡的點點與我認識的點點大相徑庭。

聽說點點進公司沒多久,她的勤勉就出了名,多少次同事早早下班,偌大公司只剩她一個人,剛開始幾乎所有同事都暗暗咂舌感嘆現在的“90後”小姑娘們的拼勁。

只會吃苦的“拼命三郎”有什麼用!

很快前輩們就發現,雖然看起來她一直在忙,但效率很低。她總是策劃做一半就跑去微博找靈感,或者就是去微信諮詢某位大神朋友,通常都是有去無回。再就是去串門打聽瑣碎,聊些閒話,取個快遞,喝喝咖啡。時間打發起來是非常快的,別人在工作的時候,她忙於“社交”,那麼別人休息和社交的時候,她補在工作上好像也是合適的事。

只會吃苦的“拼命三郎”有什麼用!

前輩說完,思考了一下又補了一句:“可能是因為年輕,還不懂

努力是有方法的吧。”

3

聽到別人對點點的評價與點點對自己的評價,我發現了一個認知誤區(好像很多人都如此):我們總是會想當然的把努力和吃苦畫上等號。

好像大多數人提起努力都會想起埋頭苦幹、揮汗如雨這種畫面感十分強烈的詞彙。聽說有人累死累活熬夜讀書卻掛科,有人不吃不喝拼命加班卻無緣優秀,我們通常都會感嘆這些人吃了這麼多苦,最後還沒能成功,虧了。

可是你是否有想過,他們吃的那些苦,難道都是因為不可抗力不得不吃嗎?

把努力等同於吃苦,不免會讓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吃了多少苦”上,而不是“是否有科學的努力”上。

只會吃苦的“拼命三郎”有什麼用!

過於看重吃苦的結果而忽視努力的過程,會讓我們沉浸在自己營造的自我感動的幻想中不能自拔,變成一個只知吃苦、不論方法的“拼命三郎”

不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改變努力的方法,你吃的苦不過是莫名其妙的徒勞無功罷了。

這是【開卷有益】的第2期

內容選自圖書(有刪減)

《人生的關鍵》

只會吃苦的“拼命三郎”有什麼用!

作者認為人生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一手好牌,而在於把手中的爛牌打好。我們不能因為爛牌而畏懼、放棄,要迎難而上,認真對待每一張爛牌,化劣勢為優勢,將爛牌打好,才能在逆境中成就自己。作者以溫情故事,將年輕人所面臨的人生問題娓娓道來,並引導他們發現自己、提升自己,傳遞正能量和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