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贏是跟別人比?

你以為贏是跟別人比?

為什麼從小學到高中我們要學習很多課程,到了大學卻要分專業了?

為什麼那些自給自足的地方依舊是貧困落後?

為什麼國家之間要開展貿易合作?

之前的木桶定律強調說:“你能走多遠,是由你的短板決定的,”在當下這個多元化、每個人都追求特地獨行的時代,這句話還適用嗎?

90後、00後這一代,應該從小參加了不少的培訓班,學鋼琴、學舞蹈、學英語,來增加自己的特長,特長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個人優勢。

工作中,同行業之間的優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行業領域的市場份額佔有率也逐漸趨向飽和,這時候你會發現很難再長久的成為某一個領域的老大,一不小心,你的長板同樣會是別人所擅長的,這時候,你必須要懂得經濟學裡的另一個定律:比較優勢原理。

什麼是比較優勢呢?

在一個社會里面,不論個體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國家,如果他們把有限的資源,包括時間和精力,只用來生產他們的機會成本比較低的那些產品——也就是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這樣整個社會產品的總價值能夠達到最大,而且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得到改善,而不論他們的絕對生產能力是高還是低。

在這個比較優勢定律裡,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每個個體的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這看上去像是個假設,但其實是一個基本的事實,任何人每天就只有24小時,上天給他的稟賦都是有限的。

同時,它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比較優勢不是自己的優勢跟別人的優勢相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生產一種產品,自己從事一種活動,而放棄的其他機會。我們拿這種放棄的機會之間進行比較,然後找一個放棄的機會最小的那種。

這樣說可能會比較難理解一些,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

假定英國人用100小時能做一件衣服,用120小時能釀一瓶酒,所以英國人如果有220小時,就分別能夠生產一件衣服和釀一瓶酒。

而葡萄牙人用90個小時能做一件衣服,用80個小時能釀一瓶酒,所以葡萄牙人有170小時,也分別能夠生產一件衣服和一瓶酒。

顯然,無論是做衣服還是釀酒,葡萄牙人用的時間都比英國人少,在這兩件工作上,葡萄牙人都具有絕對優勢。照這麼看,葡萄牙人似乎應該親力親為,既做衣服又釀酒。如果是這樣,英國人也只好親力親為,既做衣服又釀酒。這是分工和交易前的情況。

這時候,英國人有220小時,葡萄牙人有170小時,就能夠生產社會總財富兩件衣服、兩瓶酒。

你以為贏是跟別人比?

然後,根據上面給出的條件,我們能夠算出來:英國人每釀一瓶酒,就得放棄1.2件衣服;而葡萄牙人每釀一瓶酒,他們放棄0.89件衣服。

葡萄牙人每釀一瓶酒所放棄的衣服數量,比英國人每釀一瓶酒所放棄的衣服數量要低,所以葡萄牙人釀酒具有比較優勢。

你以為贏是跟別人比?

這時候如果英國人和葡萄牙人分工,葡萄牙人全力以赴釀酒,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釀酒,而英國人全力以赴做衣服。這樣,英國人在他們原有的220小時裡面,就可以生產2.2件衣服;而葡萄牙人在他們原有的170小時裡面,就可以釀2.125瓶酒。

這時候,社會財富總量就發生了變化,整個社會能夠生產2.2件衣服和2.125瓶酒,比原來的兩件衣服和兩瓶酒都增加了。

你以為贏是跟別人比?

社會的餅做大了,無論是英國人還是葡萄牙人,用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再跟對方進行交換,雙方的處境都改善了。

這就是比較優勢原理。我們不跟別人比,只是自己跟自己比,看自己有什麼樣的生產優勢,就集中生產哪種商品。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抬槓:“你說兩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每個人總能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但如果兩個人的情況完全一樣呢?他們的DNA都一樣,是孿生兄弟呢?這時候分工合作還有好處嗎?”

這個問題,我們得請另外一位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來回答,他說:即使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他們隨機擲骰子各自選擇一個職業,全力以赴專注地幹下去,然後進行交換,也會比他們兩樣工作都做會更好。

也就是說,兩個人即使他們天生的稟賦是完全一樣的,李嘉圖所講的比較優勢原理也仍然有效,分工和合作仍然能夠替雙方帶來更大的財富。

亞當·斯密解釋,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有三個:

1. 分工可以減少工作之間往返的成本

你還記得在學生時代,你到圖書館佔位置的日子吧?那時候好不容易跑到圖書館裡面去,找到一個位置,把東西都攤出來放好,這時候你已經累得夠嗆了才開始讀書。就讀了那麼一會兒,又到中午吃飯的時間了,你又得把東西給收拾起來離開。

到下午的時候,又要重複這一個過程。沒有一個固定學習的地方,學習的成本就提高了很多。在一些好的公共圖書館,如果你經常去,圖書館會給你一種服務,就是給你一個專用的位置,你借的書不用每天都還,他們可以讓你把書攤在那裡,明天你到的時候坐下來就可以看。這就是減少了從一件工作到另外一件工作之間往返成本的意思。

2. 分工促進“熟能生巧”

亞當·斯密說兩個人的稟賦哪怕是完全一樣的,分工也還能帶來好處的另一個原因,是分工可以促進熟能生巧。專注地做同樣一件事情,你的能力就會逐步提高,甚至達到別人所不能企及的程度。

就像蓋房子一樣,這絕對是一個需要分工合作的過程,有人測量、有人畫圖紙、有人打地基、有人攪水泥.......所以分工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促進每個人負責模塊的熟能生巧。

3. 分工使機器替代成為可能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你看著很複雜,但是經過分工變成很多道工序以後,有些工序就可以由機器來替代。

還比如說蓋房子這個例子,其中的攪水泥環節完全可以讓機器來來做,在工地上,人們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所以,文章開頭的三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大學分專業是為了增加我們的比較優勢,降低我們的時間成本,專注於一個領域,得到最大的收益。國家間的貿易合作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使整個社會的財富能夠最大化而進行的分工合作。這就是比較優勢原理的最普遍應用。

作為鄭州未來三大富人區之一的濱河國際新城和航空港區,同樣適用此原理。我們不和鄭州其它區域的定位比,我們只和自己比,我們有自己的符號,我們就是鄭州未來國際居住區和鄭州未來國際商住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