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促“嬗变”,基层有“洞天”

党建促“嬗变”,基层有“洞天”

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漏泉村,苍翠满目,葱茏黛绿。景色如此优美,但渑池县公安局原副局长段素雷刚来村里时,却无心欣赏。2015年,段素雷被任命为渑池县张村镇漏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当他扛着铺盖卷进村时,漏泉村的“软弱涣散”让他始料不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村内的重大事项、收支账目情况几乎从未公开过……(8月9日 人民日报)

这则新闻之所以让人产生兴趣,除了渑池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之外,还有三个原因。其一,“抓党建、促脱贫”政治站位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一村一策”是近年来基层发展、兜底脱贫的经验所在,但真践行起来难度较大。其三、“党员做的好,群众跟着跑”虽说貌似通俗,实则内涵丰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尽含其中。如何让一个个“软弱涣散”的落后村彻底“嬗变”,渑池县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强化组织人心齐。一个村、一个支部,出现“软弱涣散”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把手”或是工作方法不对,或是工作经验不足,或是思想觉悟不高。领导班子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又如何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要彻底改变现状,必须从“根”上抓起!渑池县漏泉村的“两委”,就属于这样的状态,段素雷看准了问题的关键,扶贫先抓组织建设,“推举公道正派、群众信任的党员进入基层党组织”。这样,新“两委”的“三把火”一烧起来,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很快就被点燃。“人心齐,泰山移”,大家拧成一股绳,脱贫奔康就不再是梦。

适销对路谋发展。“药不投方,哪怕船装”,医生特别强调要“对症下药”,如果稀里糊涂用药,那再多的药也无济于事。在脱贫攻坚中,有的地方过于强调“统一化”,不管适不适合,方案一样、方法一样,其效果肯定是参差不齐的。每一个村,因受地域限制、人文状况以及历史遗留等因素的影响,致贫原因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深入调研,“精准”地掌握每个村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案。渑池县根据实际情况,“党政部门进‘软’村、经济部门进‘穷’村、政法部门进‘乱’村、涉农科技部门进‘产业’村……”这样的对症施策,做到了适销对路,为长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亮出身份带头跑。党员,不仅是一个身份,更应当是表率、模范。有的党员干部之所以屡屡不受群众的“待见”,往往是因为自己空有身份,缺乏令人“待见”的资本。为此,在近年来各地的党建工作中,“亮出身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正向着常态化发展。渑池县“1.7万名党员佩戴党徽,让群众盯着看、跟着干。”虽说党员干部的压力大了,但动力也就大了,跑得也就快了。他们的机关组织和党员干部形成“双联双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解决难题、发展经济。这样,“抓党建、促脱贫”的大格局就形成了,“党员做的好,群众跟着跑”的画面自然热火朝天。

渑池县“抓党建、促脱贫”的系列举措,是全国各地成功脱贫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党建工作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如果脱离实际抓“党建”,那就会形式主义泛滥,百姓的“穷根”依然。“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个落后的地方要彻底“嬗变”,基层党组织要有良好的组合,在“精准施策”上下足功夫,全体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地投入,走在前列,干在前列。这样,基层工作就会别有“洞天”,地方发展就会日新月异、前景无疆!(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