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隊裡有人難吃飯」說開去

從“隊裡有人難吃飯”說開去

近日,一位朋友講起從他祖母那兒聽來的一件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食堂化”那會兒,生活緊張,他的祖父是大隊主任,祖母在食堂煮飯。有一天晚飯收拾完碗筷,他祖母見到有一盆準備第二天吃的葫豆,想到祖父連日來沒吃多少東西,人都瘦下去了,就舀了半小碗拿回家。當她拿出葫豆讓祖父吃時,祖父一臉嚴肅,大聲責問“哪來的?”當他知道真相時,厲聲斥責祖母:“集體的東西怎麼能佔為己有?拿回去!”祖母沒法,只好委屈地哭著,將葫豆拿回食堂。

聽罷這個“故事”,心情確實平靜不下來。俗話說:“朝裡有人好做官。”那是舊中國官場腐敗的一個縮影。“朝裡有人”,就是說在官場中有自己的親戚朋友;“好做官”即是仗著親戚朋友的“關係圈”而得到不同程度地提拔重用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即是此理。以此推之,像那位朋友的祖母那樣,“隊裡有人”應該“好吃飯”呀!可恰恰相反,遇到像朋友祖父那樣的“幹部”,那簡直就是“隊裡有人難吃飯”了。

記得在上海舉行的萬伯翱與讀者見面茶話會上,記者曾問:您在新書茶話會上自我調侃說“朝中有人難做官”、“朝中有人難回京”,因為您父親對家人要求一貫十分嚴苛。反觀當下一些官員利用職權幫助子女升遷、經商,看到這些現象的時候您怎麼想?萬伯翱回答:這些問題在周恩來、在我父親萬里等人身上絕對不可能發生,不但不可能發生,而且絕對是“朝裡有人做官難”。從此可以看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嚴格的要求”總是從自己做起,堪為黨員幹部之楷模。

按照常理,革命家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可謂居功至偉,就算對自己的親人、朋友稍有“照顧”,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他們絕大多數都選擇了“冷漠”。難道在偉人眼裡,親情友情都如此“淡泊”嗎?非也!他們的“冷漠”實際上是一種無疆的“大愛”,是對人民群眾無比的深情。從小處來看,那位不吃食堂葫豆的“大隊幹部”,是用對親人的“冷漠”來踐行幹部的情懷。相反,在和平年代,我們的部分領導幹部反而自己“坐不住”,要去千方百計建立自己的“圈子”,最終把自己“圈”進去了。

依稀記得有部電視劇中,說毛澤東主席“進京”後,幾位湖南老家的叔侄到北京看望他。他們見到毛主席時還行滿清朝廷的叩拜禮,並直接問毛主席:“我們的官怎麼封?”毛主席耐心地給他們講,說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社會不講“封官”了,大家原來幹什麼還是回去幹什麼。那幾位叔侄有些失望地離去了。是呀,本家有人做了大官,大家都要沾光受祿,在封建時代肯定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在光明磊落的共產黨人面前,是行不通的。

萬伯翱針對父輩發出的感嘆“朝中有人難做官”,折射出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闊心胸和大公無私的情懷。正因“朝裡有人”,那個人才會對自己的“圈內人士”要求更嚴。他們不但不會為自己的親戚朋友拉關係,打招呼,反而會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即使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能夠“做官”,那也得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去打拼。“隊裡有人難吃飯”雖是小事,但那是把紀律挺在前面的生動詮釋,值得廣大黨員幹部細細品味。(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