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爲什麼?

四月愚人250號


“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中國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中國作家要喝酒、吹牛,沒有時間做太多事”、“中國當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許多中國作家非常懶,越寫越糟”……這些話都是從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談話裡摘出來的,讓人看著著實難受。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難道中國當代文學真的這麼糟糕嗎?

難道中國當代文學就沒一個拿得出手的作家?

並不是,我國當代文學還是湧現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和優秀的作者。

如果要選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我覺得至少有以下七人符合這個條件!至於誰是我心中能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作家,最後再說。

01
餘華

餘華,浙江海鹽人,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父母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因父母為醫生關係,餘華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進入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從此與創作結下不解之緣。餘華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中文系合辦的研究生班深造。餘華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並與葉兆言和蘇童等人齊名。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和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慄》。

餘華自其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發表後,便接二連三的以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注,他亦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事實上,餘華並不算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長篇加在一起亦不超過80萬字。他是以精緻見長,作品大多寫得真實和艱苦,純淨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密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實。餘華曾自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活著》是餘華改變風格之作。在敘述方面,他放棄了先鋒前衛的筆法,走向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然而結構上,仍能給讀者劇力萬鈞、富於電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覺。

經典摘錄:

1、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降臨。 ——餘華 《活著》

2、 一千多個人看著呢,他竟然把李蘭舉了起來,燈光球場裡的笑聲嘩啦嘩啦地響了起來,大笑、微笑、奸笑、細笑、淫笑、奸笑、傻笑、乾笑、溼笑和皮笑肉不笑,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人多了也是什麼笑聲都有。 ——餘華 《兄弟》

3、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餘華 《活著》

4、 如同殊途同歸,偉大的作家都以自己獨特的姿態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然後彙集到了愛與恨、生與死、戰爭與和平等等這些人類共同的主題之上。所以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讓人們彼此陌生,而是為了讓人們互相熟悉。我曾經說過,如果文學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讓讀者在屬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裡,讀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屬於別人的鏡子裡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樣。 ——餘華 《伊恩·麥克尤恩後遺症(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代譯序)》

5、 在時代和個人的種種不幸中,我卻看到了生活的種種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樂是生活的味道。 ——餘華 《許三觀賣血記》

6、 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這年我十八歲,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鬍鬚迎風飄飄,那是第一批來這裡定居的鬍鬚,所以我格外珍重它們,我在這條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經看了很多山和很多雲。所有的山所有的雲,都讓我聯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著它們呼喚他們的綽號,所以儘管走了一天,可我一點也不累。我就這樣從早晨裡穿過,現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髮。但是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 ——餘華 《十八歲出門遠行》

02
莫言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雖然早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但其寫作風格素以大膽新奇著稱,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詭異,語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紅高粱家族》裡,不斷出現的血腥場面中充滿著強烈的感情控訴,在“屎尿橫飛”的場景之間,是演義現代革命歷史。

莫言在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 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11年8月,莫言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 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莫言曾義正言辭地說,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文學成就是“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迄今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其中,由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的電影《紅高粱》,曾獲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由短篇小說《白狗鞦韆架》改編的《暖》,曾獲第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而莫言自己卻認為,只有《豐乳肥臀》可以拍成氣勢磅礴的巨片。

莫言創作於80年代中期的“紅高粱”家族系列小說,對於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發展產生過深刻而積極的影響。很多人說,這是一部“強悍的民風與凜然的民族正氣的混聲合唱”,振聾發聵。馮牧文學獎曾評價說,他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直接影響了一批同他一樣沒有戰爭經歷的青年軍旅小說家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戰爭’,使當代戰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

莫言的《蛙》則折射出中華民族在生存鬥爭中經歷的困難和考驗。小說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以一位鄉村婦產科女醫生的人生經歷為線索,重點回顧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刻變化與影響,以多端視角呈現歷史和現實的複雜蒼茫,表達了對生命倫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學作品不僅在國內影響較大,在國際上也已享有名望。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對其評價稱,您以有聲有色的語言,對故鄉山東省的情感、反映農村生活的筆調、富有歷史感的敘述,將中國的生活片段描繪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體的生動場面。

經典摘錄:

1、泛著青藍幽幽光的鐵砧子上,有一個金色的紅蘿蔔。紅蘿蔔的形狀和大小都象一個大個陽梨,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鬚須象金色的羊毛。紅蘿蔔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裡苞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紅蘿蔔的線條流暢優美,從美麗的弧線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長有短,長的如麥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2、教堂牆上懸掛著一些因年久而喪失了色彩的油畫,畫上畫著一些光屁股的小孩,他們都生著肉翅膀,胖得像紅皮大地瓜,後來我才知道他們的名字叫天使。

3、道路兩側,一側是麥茬地裡長出的秋高粱,一側是墨水河邊蔓延過來的蘆葦。一個夏天的炎熱陽光和甘美雨水,使所有的植物都發瘋一般生長。秋高粱葉片肥大、莖稈粗壯,一人多高還沒有秀穗;蘆葦黑油油的,莖葉上滿是白色的茸毛。時令已是中秋,儘管風裡還嗅不到一絲一毫秋天的氣味,但天空已是湛藍的秋天的天空,陽光已是明媚的秋天的陽光。

4、牆上懸掛著一些因年久而喪失了色彩的油畫,畫上畫著一些光屁股的小孩,他們都生著肉翅膀,胖得像紅皮大地瓜,後來我才知道他們的名字叫天使。

5、馬是奔跑的冠軍,驢是行走的模範。馬背上的騎手威風,驢背上的騎手愜意。

03
賈平凹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當代作家,全國人大代表。

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 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憑藉《古爐》 ,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 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賈平凹這人說話時陝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觀察力,事實上,他的農民模樣掩蓋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個聰明、善於不露痕跡搞幽默的作家。(作家王蒙評)

同時,賈平凹也以賣書法出名。賈平凹的書法從2005年的一萬元兩張,一路高歌,現在已達到五萬元一張,其書法價格引領西安書法界的價位體系。據說現在賈平凹已經是“每字潤格3萬,不還價”。作家賈平凹賣書畫暴富了起來。賈平凹應邀為漢口龍王廟撰寫匾牌“龍盤虎踞” ,賈在短信中說這次贈送的四個字“市場價十萬”。

經典摘錄:

1、睡在哪裡不都是睡在夜裡。——賈平凹《廢都》

2、說了許多好讀書的壞處,當然壞處還多,譬如好讀書不是好丈夫,好讀書沒有好人緣,好讀書性情古怪。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賈平凹《自在獨行》

3、弱者都是群居著,所以有芸芸眾生。——賈平凹《孤獨地走向未來》

4、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賈平凹《自在獨行》

5、我的本性依舊是農民,如烏雞一樣,是烏在骨頭裡的。——賈平凹

04
路遙

路遙(1949年~1992年),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陝北一個世代農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

《平凡的世界》從1982年開始構思,到1988年完稿,6年間,路遙下煤礦、走鄉村、絕浮華、處陋室,殫精竭慮。待《平凡的世界》完稿,這位40歲不到的原本壯實的漢子,形容枯槁,看起來完全像個老人。這是他的生命之作。小說完成後,路遙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全書共103萬餘字,分一、二、三部,也是路遙文集中分量最重的一部長篇。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用生命寫成的書。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迴腸。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人生的挫折與追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書中的這些語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經典摘錄:

1、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難,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會永遠陰暗,當烏雲退盡的時候,藍天上燦爛的陽光就會照亮大地。青草照樣會鮮綠無比,花朵仍然會蓬勃開放。

2、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不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

3、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註定的遺撼。遺撼,深深的遺撼。唯一能自慰的是,我們曾真誠而充滿激情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竭盡全力地勞動過,並不計代價地將自己的血汗獻給了不死的人類之樹。

4、你,為了這瞬間的輝煌,忍耐了多少黯淡無光的日月?你會死亡,但你也會證明生命有多麼強大。死亡的只是軀殼,生命將涅磐,生生不息,並會以另一種形式永存。只要春天不死,生命就不死,就會有迎春的花朵年年歲歲開放。

5、中國的問題,認何一個有頭腦,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感覺到。這不是我們幾個人的憂慮,而是全中國人民的憂慮。

05
閻連科

閻連科生於1958年,河南嵩縣人,被文學界普遍認為是莫言之後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之一,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8年應徵入伍,歷任濟南軍區戰士、排長、幹事、秘書、創作員,第二炮兵電視藝術中心編劇,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其作品曾獲軍內外獎20餘次,包括兩次魯迅文學獎,一次老舍文學獎。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二十幾種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等。

多年來,閻連科直面被當下中國主流社會遺忘的鄉土中國的創傷,他的作品充滿苦難、黑暗、傷痛、絕望。他的寫作代表了中國作家的僅存的良知、焦慮與反抗。在他的最新作品《炸裂志》中,閻連科以他一貫的誇張、荒誕的神實主義手法隱喻了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或許也是關於中國未來的寓言。

1、黑暗不僅是時間、地點和事件,而且還是水、空氣、人、人心和人們最日常的存在和呼吸。如果僅僅把黑暗當做前者,那是巨大的狹隘,而真正幽深、無邊的黑暗,是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黑暗,卻都說明亮而溫暖。最大的黑暗,是人們對黑暗的適應;最可怕的黑暗,是人們在黑暗中對光明的冷漠和淡忘。——閻連科

2、在死亡的生命之上,確實看到了飛舞的粉色蝴蝶,看到了天地之間的雪花,也還有雪後的一絲初晴。——閻連科

3、我就走。走得人單影只,白雪皚皚,古詩城像過眼煙雲樣消失在了我的身後。——閻連科

4、終於就在某一瞬間,明白了父輩們在他們的一生裡,所有的辛勞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溫暖,原來都是為了活著中的柴米與油鹽、生老與病死。——閻連科

5、的確的,所有的炸裂人,為了錢,似乎從來沒有停腳慢慢走路,日日都在你追我趕地奔跑著。一切都是動的慌張的。只有山脈和天空還是那樣靜止著,一成不變著。——閻連科

06
王安憶

王安憶很反感“女作家”這個稱號,她說自己是作家,不是女作家。王安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女,1954年3月6日生於南京,次年隨母親著名作家茹誌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後1970年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農村插隊,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現為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王安憶多次獲得全國優秀短篇、中篇小說獎,《長恨歌》獲得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1998年並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獎。2001年獲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稱號等。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她注重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挖掘生活,在藝術表現上,她的早期小說多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緻。我們從王安憶的作品裡可以感受到一種寬厚的愛,她賦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現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領悟力來控制故事微妙的氣氛發展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細膩精準。她的作品講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計,可她探討的是故事背後強大而仁慈的自然規律,這是她對人性和人的生存狀態及本體世界的關懷,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尋常的意義。

經典摘錄:

1、夢是醒的影子,暗是亮的影子,都是一半對一半的。在這些混沌的夜晚裡,人心都是明一半,晦一半的。

2、從來沒有它,倒也無所謂,曾經有過,便再也放不下了。

3、虛無就虛無,過眼就過眼,人生本就是攢在手裡的水似的,總是流逝,沒什麼千秋萬載的一說。想開了,什麼不能呢?

4、吃是做人得裡子,雖也是重要,卻不是像面子那樣,支撐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讓人信服和器重的,當然,裡子有它實惠得一面,是做人做給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為別人看得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5、一次次戀愛說的都是過去,其實都留在了臉上。人是怎麼老的?就是這麼老的!胭脂粉都是白搭,描畫的恰是滄桑,是風塵中的美,每一筆都是欲蓋彌彰。

07

陳忠實

陳忠實,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成名作《白鹿原》1997年獲得茅盾文學獎。2016年4月9日,作家陳忠實去世。他曾留下一句話:“到《白鹿原》中找我去。”

陳忠實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兼寫散文隨筆等。陳忠實已出版長篇小說《白鹿原》《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別白鴿》《家之脈》《原下的日子》等著作76種。截止2009年,陳忠實及其作品共榮獲文學獎21項,其中三部(篇)作品獲得全國大獎,《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榮獲省級以上文學獎17項,其中主要有: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1983年《小說界》首屆優秀作品獎,散文《原下的日子》獲2004年《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短篇小說《日子》獲2007年首屆蒲松齡小說獎,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獲2007年茅臺杯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2008年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2009年第13屆百花獎,2007年陳忠實榮獲由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首屆陝西文藝大獎藝術成就獎。有多部(篇)作品被翻譯成英、俄、日、韓、越、蒙古等語種文字出版。

《白鹿原》系陳忠實的代表作。據不完全統計,《白鹿原》迄今已發行逾200萬冊,在國內外讀者中反響強烈,在文學界評價很高。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著名學者範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經典摘錄:

1、世上有許多事,儘管看得清清楚楚,卻不能說出口來。有的事看見了認準了,必須說出來;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說。能把握住什麼事必須說,什麼事不能說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2、人是個賤蟲。一天到晚坐著渾身不自在,吃飯不香,睡覺不實,總覺得慌惺兮兮。人一干活,吃飯香了,睡覺也踏實了,覺得皇帝都不怯了。

3、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後,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牆上一條路可行了。

4、在青海高原,每走一步,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雲團,心頭便瀰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5、好好活著!活著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熬過去掙過去就會開始一個重要的轉折開始一個新的輝煌歷程;心軟一下熬不過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以上七名作家,餘華、路遙、陳忠實、莫言、王安憶、賈平凹、閻連科,每一位都代表著當代文學的一種潮流,他們或多或少的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讀者數十年。

那麼,誰是最能抗起中國當代文學大旗的呢?我認為,還是莫言。

在他沒獲諾貝爾文學獎前,他在文壇還沒有這樣高的地位(甚至不如賈平凹高)。但他獲獎了,也許會改寫文學史。因為文學史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革,對同一作家的評價也有所變化。如趙樹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變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年莫言獲獎時,有學者斷言,和莫言在一個文學段位的作家起碼有十位。國內一些研究機構還專門研究中國作家與諾貝爾文學獎。其實,獲獎與很多因素相關,個人實力、作品的翻譯和運氣,等等。

著名作家餘華:“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著名作家陳忠實:“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必將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臺灣作家張大春:“實至名歸,臺灣媒體對此也很興奮,有人說莫言早就該得獎了。他的作品見證了民間敘事傳統,有神話傳說、歷史和現實的多重對話。一直以來文學界跟著西方的各種主義和流派在走,但莫言和地氣相接。很多人說他受馬爾克斯的影響,我覺得他是形似神異。他作品中博雜的敘事傳統,不是移植過來的,而是他從民間土壤中自然生長出來的,閻連科和陳忠實也是這種接地氣的作家。”

臺灣作家龍應臺:“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國際。每回讀莫言的小說,都會感嘆,我不如他。”

臺灣作家駱以軍:”我非常興奮且恭喜莫言獲獎,這是遲來的。莫言是中國二十世紀跨二十一世紀,奇幻的擁有「拉伯雷」、「塞萬提斯」這樣西方小說典範的說故事人,他的小說充滿想像力、民間狂歡和天地不仁的曠野幅員。他是個天才!“

德國文壇大師馬丁·瓦爾澤:”他的小說有一種緊迫感和厚重感,無法用寥寥數語來描述。所有代表性的小說都講述了人類在情感受到世俗規則壓迫時陷入的衝突。莫言用一種足以讓人頭暈目眩的方式敘述了人們如何飲食,如何忍飢,如何受渴,如何交談,如何被愛,如何殺害。一位優秀的小說家熱愛他筆下所有的人物,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人物裡,也包括那些在小說裡將要或者必須犯下罪行的人物。任何人要是想談論中國,都應該先去讀莫言的書,我認為他可以和福克納平起平坐。”

著名作家蘇童:“莫言可以說是當代文學創作的領軍人物,獲得這個獎應該說是實至名歸。他的書完全可以跟那些大師平起平坐。”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即使把莫言擺在整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群體中,他都是很突出的,比起前些年一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外國作家毫不遜色。”

《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作家邱華棟:“莫言是世界文學流轉在地理學意義上轉換的一個重要成果。他也是中國當代中國文學30年發展的代表。我覺得諾貝爾文學獎看到了世界文學在大陸之間的轉換、延續和發展。”

收藏家馬未都:“今天作家莫言榮膺該獎,讓中國人長舒一口氣,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很重,不光文學獎,其他科學及人文的獎項中國人也極為重視,只是永遠與其擦肩,讓許多外國籍的中國人掠美,即便這樣,中國人也覺得半邊臉放光……我印象中莫言先生敏行訥言,小說寫得多,話說得少;一般作家都是話癆,喋喋不休,而莫言常一笑對之,充滿了內心的神秘,所以他能獲獎。”

莫言曾說,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文學成就是“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大地上喚醒了人們沉睡已久的文學和讀書熱情。其實諾獎只是一個獎而已,因為其歷史悠久,似乎特別被媒體建構成了一種文化權力象徵。記得魯迅先生以前被人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候選人時,他“當時是拒絕的”。我們常說文運與國運相關,但卻並不一定是正相關。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在莫言獲獎之前,一些媒體與文化人成天哭天喊地、假惺惺地要呼喚大師,質問中國作家為何還沒有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但真要到莫言獲獎時,又板起面孔說人家不配,說這個獎是政治因素。這樣說並不是為誰在辯護,並不是說誰就是大師,而是說,在一般社會認知層面,一定要有一個冷靜的態度和認識,不要跟東風跟西風,歪來歪去。


一往文學


如果以作家終身成就為基準,我的答案是:空缺。中國當代作家群體也不算小,但以我看都是:小遠大雅,離大師就差那麼一點點,差那麼一點點,決定了當今文壇的高度(當然,這裡不包括詩人群體,當今詩歌又是另一番景象)。

當今文壇,以才情論,當推賈平凹。賈平凹文思、才情、文筆皆不凡,當得上天才鬼才之譽。但侷限在境界。讀其作品,終有才華非凡,境界不高之嘆,他身上溶燴了中國式文人和中國農民的文雅、忠厚、聰慧、狡黠、庸俗為一體,既讓人讚歎,又讓人遺憾其中擺脫不了的劣根。

以激情澎湃創造力旺盛論,當推莫言。莫言高產,長篇不斷推出固是一般作家所不及,而且讀其作品,其文中陽剛壯大之氣,洶湧澎拜之力,其故事汪洋恣肆酣暢淋漓,可見其激情、精力超人。但莫言之病在放縱有餘,精嚴不足。首先莫言的語言以高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是比較粗陋的,這點只要和其他優秀作家對比是不難得出結論的。而且其長篇小說有過於沉溺在故事情節中,結構並不嚴謹;這樣的毛病做為古典小說可能不是問題,要作為當代代表性大師是很大的不足。

以語言精煉文筆精妙論,當推汪曾祺老先生。汪曾祺和賈平凹都師沈從文先生,只是一個直接受教,一個間接學習,都得到沈老文筆的精髓。不過兩人各得一面,賈平凹的文筆得沈老《西行散記》靈動恣肆一面,有一股氤氳之氣,又有枯藤老樹之感;汪曾祺得沈老流美精雅的一面,又更加惜字如金,不肯多用一筆,因而典雅精純,字字珠璣,用字(別人稱用詞,汪老要以用字稱才恰當)之準確、嚴謹、簡清而優美,無出其右者。不過汪老乃舊式文人,有自己的情趣和堅守,未想後輩作家一樣拼命搞大部頭,似乎也不能作為當代代表。

以少年天才出手不凡論,當推蘇童。蘇童二十出頭寫了一批中短篇小說,堪稱石破天驚。《妻妾成群》、《罌粟之家》,真是天才橫溢,卓而不凡,且文筆之佳也是上上之選,不過後來好像沒有什麼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品問世,似乎後勁不足。我一直非常喜歡蘇童,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真的是非常好。

以深入人心影響廣泛論,當推餘華。別的不說,餘華就一部《活著》,感動了多少人,獲得了無數獎項,恐怕無人能及,曾經被認為中國最有可能突破諾獎的作家。我認為《活著》是中國當代少數幾部真正傳世的大作之一。不過整體看,餘華要作為大師級的代表人物,還是單薄了一點。

以單部作品的深度廣度高度而論,當推陳忠實。陳忠實一部《白鹿原》,寫盡了中國上世紀的歷史,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當得起一個時代的代表(當然,我是一個有文筆闢的人,單看文筆,陳忠實還是稍稍欠了一點)。寫出了一個時代的代表作,是不是就成為代表時代的大師呢?我不這樣認為,因為一個作家要代表一個時代,出了作品,還有學養思想境界等等。陳忠實餘華都是寫出了代表作的人,但他們都顯得單薄了。

所以我說,當代作家的代表:空缺。


霄哥翡翠


非莫言莫屬。莫言是一個偉大的作家。

莫言29歲時,發表《透明的紅蘿蔔》,震動文壇。之後,《紅高粱》《豐乳肥臀》《檀香刑》《蛙》……莫言使用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莫言的水平是同時代的大部分作家無法望其項背的。

金庸寫的是通俗文學,在藝術上是毫無建樹的。路遙是我尊敬的作家,但是,他的水平和莫言比,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

陳忠實寫得不錯,比不上莫言。

賈平凹名利雙收,賺的盆滿缽滿,富得流油。閱讀量如此大的作家是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兩千年,華裔作家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國內反響不強烈,我很驚訝。華裔畢竟和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們中國人應該高興吧,他可是絕對的中國人,沒想到一部分國人竟然罵得不亦樂乎。我很憤怒,很無奈,很無語……

普通人喜歡的作品,叫通俗文學,是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和著名的純文學作家,他們認為好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瑞典文學院的評委們不是等閒之輩。能與莫言相提並論的作家只有餘華、閻連科、北島、王安憶、遲子建……

歷史的塵埃落定之後,真正的英雄才會浮出水面。




美食家106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我一定會選莫言。

我讀高中時,就開始讀莫言的作品,讀的時候,一心沉浸在小說裡不能自拔,讀出了熱愛和興趣,可是說真的,閱讀時心裡到底是不輕鬆的。

莫言的作品,是充滿張力的。比如他的語言會呈現出黑色幽默的特色,其語言和傳統小說語言的運用方式,有很大不同。莫言有個特別之處,是他喜歡把各色詞語,既有高雅也有醜俗的文字,既有土得掉渣的口語,又有內涵和高深的書面語,這些語言相互滲透,共同融入到小說創作中,給讀者呈現出一個個紛繁又錯亂的鄉間故事。

同一時期,我也讀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很吸引人,尤其是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讀者,讀到它會引發心裡巨大的認同感。

可是,因為讀過莫言的小說,用當時的眼光看,總覺得《平凡的世界》很好,可是它似乎缺少了一點什麼。是故事的曲折性不夠,是小說語言太過平淡,還是情節有點老套,或是別的什麼吧?

但是我讀莫言的小說,就沒有這種感覺。莫言以他生活過的高密東北鄉村為載體,構建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創作模式和小說,他的作品能讓人感到神秘的魅力和不可知的誘惑。那種閱讀體驗裡,包含幾分晦澀和玄機的成分,又有著對作者創作藝術的爐火純青和得心應手,異常的欽佩之情。

我想,這就是莫言的魅力所在吧。

後來,在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後,我自己陸續買來更多他的作品,像他的《紅高粱家族》、《檀香刑》、《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10多部長篇小說,在書架上都能找到,我常讀的,會放在床頭。真是讀得越多,越覺得膜拜。

我以為,莫言在創作中,把現代主義手法和鄉土文學進行嫁接,更多人稱之為魔幻主義手法,和作者親身經歷的鄉村生活大有關聯,他熟練地寫實,同時運用荒誕、變形等文學手法,深情地書寫鄉土故事,他以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而造就的獨特“鄉土中國景觀”,在當代作家裡,沒有人可以比擬或創造出。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於作家和作品的評價,是要見仁見智的。我並不認為莫言先生代表的就是中國最高文學水平,但是,由莫言先生來擔當當代文學的代言人一角,我認為名至實歸,而且理所當然。

如果你有不同見解,歡迎交流探討。

我是粒粒七七,我閱讀並且認真寫下感悟,認同我的文字,請關注哦。如果你點贊和交流,當然十分歡迎~


粒粒七七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文學,你會選誰?

我會選路遙。路遙的作品不多,最有影響力的是他的中篇小說《人生》、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長篇小說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我也看過多位作家的作品,只說他們的名字:莫言,餘華,王小波,王朔,賈平凹,陳忠實,金庸,梁羽生……

總的感覺還是路遙先生作品舒服:它能抓住讀者的心靈,讓你欲罷不能、偶爾飄來的信天游就成了點睛之筆。

路遙的文筆樸質,語言通俗流暢,氣氛渲染情節紛繁埋下伏筆不著痕跡,一個勁的讓你讀下去!最主要的是他寫的正是我們剛剛經歷過的。當然莫言先生的作品也很不錯。

但只能選一人那就是路遙。


殘陽餘暉3


我選路遙!

看看李奉先的文章:

路遙令人心酸/李奉先 文

四十餘歲正是一個作家燦爛輝煌的年齡,如果路遙還活著,以他對生活的深刻的體驗和苦苦的思索,以他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他的筆力,他肯定還會為這不平凡的世界。 ——題記。一、 春蠶。路遙,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土生土長的農村作家。路遙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月三日生於陝西榆林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七歲時因為家貧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裡,他飽嘗了人世間的種種艱辛,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還受人以白眼。路遙直到二十四歲時始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走入了文學創作之路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延河》)編輯。不久,因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而聲名大振。一九八二年發表的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更是引起巨大的反響。該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后,則轟動了全國。路遙卻並沒有止步。一九八八年完成的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當代城鄉社會生活全貌。該書共三冊。路遙在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路遙因此榮獲茅盾文學獎。書未完成時即在中央人民電臺廣播。可惜,天不假年。四年後,即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時年尚不足四十三歲。路遙的一生,都在追求與成功中奮進,他的憂思與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繫,他被稱為“土著”作家。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他的故鄉,承襲和接受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以農民生活作為他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遠,廣納博取,時時瞻望世界文化。現在想來,那應該是路遙人生中最為璀璨亮麗的剪影片段,只是,後來他竟然是孤獨地離開了人世。二、芒種。路遙的婚姻是一場不幸的,一如他的作品,給人以悽傷美。路遙一生有三段罕為人知的戀情往事。路遙的初戀情人是林紅,一位容貌異常姣好的北京知青。然而,心愛的姑娘去了某市某信箱當了工人,離開了陝北。林紅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寄給了路遙,信中明言,讓他買了香菸抽。第二個月寄回一條寶城牌紙菸。不知什麼原因,慢慢地由一月一封信減少到三月一封信,到後來一年也不通一封信。此事對路遙感情損傷很大。苦惱中的路遙,屋漏又遇連陰雨。縣革委軍代表找到躺在病床上的路遙,對著他宣佈一個文件:經縣革委會核心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停止路遙的縣革委會副主任職務,進行隔離審查。生活中總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事件。就在上邊宣佈對路遙進行審查的當天中午,一封來自內蒙古要與路遙斷交的信刺痛了他的心。原來,林紅當了工人後對路遙的愛出現了“舉棋不定”(路遙當時是農民身份),便寫信給內蒙古插隊的女友徵求意見,想不到那位女友不等林紅同意,便代寫了斷交信寄給路遙。罷了官而又失了戀的路遙,回山溝溝當了民辦教師,重新過起物質上窮困和精神上孤獨的生活……此時,路遙與經常來此與曹谷溪商量工作的林達相識了。林達的風度和特有的氣質,使路遙又看到了當年林紅的影子,而林達與他親熱來往,使得路遙重新燃起了一種希望的火花。好事不多磨。林達和路遙相愛兩年後最終還是結為伴侶,可惜在1992年路遙逝世3個月前,兩人簽了離婚協議!而從路遙好友王天樂在回憶文章中可以發現,在1986年秋冬,寫《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路遙曾有過一段婚外情。當時路遙還將三封很長的戀愛信給王天樂看,隨後,路遙還叫上王天樂一起去看這個女人,但半年後這段戀情以告吹結束。至於該女的名字,王樂天語焉不詳。三、殘冬。到了後來,路遙進入了平淡現實的生活中,他常年在外寫作,小孩子和所有家務全給了妻子,而妻子也有工作。但他的妻子也接受了,因為她知道那是路遙的事業。不久,路遙寫出了《人生》,也掙了一些錢,但很快就被路遙那龐大的、貧困的家人幾乎都拿走。老家一群群人不斷找上門來,提出各種要求,路遙象個拉著一個大車的馬一樣,承擔著這一切。多年如此,路遙的生活過的實際並不比一般人好。而這樣的生活,是哪個妻子也不願意接受的,於是二人漸漸開始了爭吵。 久而久之,他的婚姻終於破裂了,他卻無法解決,這是他不可避免的悲劇。可以設想一下,他即使找到一個“巧珍”那樣的女子,他也無法解決現實生活的難題,他也無法長久幸福。但是由於路遙前妻再嫁,多數知情人不願過多透露路遙的家庭生活,這對研究路遙是個障礙。路遙老師能寫出那些完美性格的人,寫的那麼逼真就因為他也是那樣的人,所以他沒有美滿的婚姻,可是他有完美的人格…… 只是完美的人格多磨難。至於路遙的死因,一直以來韓石山等作家以及讀者都認為他是因創作而累死的,“他在延安寫完他的《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去北京送稿,路過太原,我們幾個朋友在一家不錯的飯店請他。席間,我們向他敬酒,他憨直的弟弟左一句‘厄(我)哥有病’,右一句‘厄(我)哥累扎咧’全擋了駕,弄得大家了無興味。又過了兩年,《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沒多久便聽到他去世的噩耗。”由此,韓石山認為路遙“活活叫累死的”。但也有人直指路遙是窮死的。因為他死時還欠人數萬元債務,但那個年代確實物質很貧乏。不如路遙在陝西的一些作家一直抽高檔煙,喝咖啡,為給女兒買西餐曾滿城跑遍……但賈平凹卻堅持認為,扼殺路遙生命的是遺傳基因。“在他死後,他的四個弟弟都患上了與他同樣的肝硬化腹水病,而且又在幾乎相同的年齡段,已去世了兩個,另兩個現正病得厲害。”賈平凹說,路遙家族是一個悲苦的家族,“一個瓷杯和一個木杯在一做出來就決定了它的壽命長短,但也就在這種基因的命運下,路遙暫短的人生是光彩的,他是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而長壽的。” 最後,筆者謹以路遙的作品串聯一首悲愴小詩紀念他。正是:《在困難的日子裡》,《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但《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月夜靜悄悄》。想起《驚心動魄的一幕》,《風雪臘梅》中。《青松與小紅花》,僅是《匆匆過客》……《人生》啊,為何讀不盡那《平凡的世界》?《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也不過是《無聲的洶湧》與《痛苦》!《作家的勞動》,也只能於嘮叨些《土地的尋覓》。還談何《生活詠歎調》、《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原來路遙的妻子是他初戀情人的閨蜜。 路遙的初戀叫林虹,是北京到延川的知青。路遙與林虹的戀愛可算得上是昏天黑地。在1970年,當時國家首次在知識青年終招工,縣上給了路遙一個指標,這可是從農民到工人的轉變,機會非常難得。

可是路遙卻把這個機會讓給了林虹。

可惜的是林虹到了廠裡,卻變了心。

這次的失戀是對路遙本就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差點就讓路遙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路遙和林達。在遭受雙重打擊的路遙在醒悟過來之後,重新找到了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那就是:詩歌。他開始瘋狂的寫詩,他的才華和氣質慢慢的征服了他的同事,另一位來自北京的知青林達。林達和路遙的初戀林虹是在一個機關大院長大的,關係十分要好。但是林達對於和路遙的戀愛還是很慎重的。她專門去找林虹報告了她與路遙的戀愛情況。林虹也正在為自己對路遙的傷害感到內疚,當知道這個事情之後,也感到十分的欣慰。路遙和林達。林達在一次回福建探親之時,向自己的母親報告了自己的戀情。林達的母親是個大家閨秀,很有智慧,她對林達說:要了解一個人的優點,特別還要了解一個人的缺點之後,才能決定這個人是否會成為你的生活伴侶。

林達深感母親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回來後,就故意開始疏遠路遙,想好好的看清一下路遙到底是不是適合自己。路遙得知後,雖心情很低落。但是由於曹溪谷從中疏導,這才讓兩人都將熱情的戀愛降溫,開始了漫長的戀愛之旅。延安大學畢業照。拉開愛情距離的路遙,開始全身心的投入了詩歌創作之中。在路遙在文學創作開始步入正路的時候,林達也更加清晰的認識到了路遙的優缺點。她決定抓住這次愛情機會,不讓這次的愛情從身邊溜走。而林達在做了路遙未婚妻之後,更是將自己每月掙的38元的工資,除去必要的開支之外,都給了路遙使用。而且為了支持路遙上大學,還放棄了自己上大學的機會。路遙,賈平凹,陳忠實等

可以說兩人的婚姻雖然沒有走到最後,但是林達對於路遙來說,還是有情有義的。

路遙的弟弟王天樂曾經說過:我很瞭解林達,我不記恨她。作為一位作家的妻子本就是很艱難的,而作為路遙的妻子,那就更難過了。我們要感謝林達女士,是她幫助路遙度過了最艱苦的日子。


北京那年的終雪


作為普通讀者,儘管看的作品有限,對文學界的“遊戲規則”不甚瞭然。假如讓我推遠,想都不用想,一定是莫言。儘管我沒有讀過他的作品。

因為,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就這一個硬件就夠了。儘管現在文學界對莫言有些微詞,但那都上不了大雅之堂。

學過文學史的人都知道,五四運動之前的文學被稱之為古代文學。五四運動之後到建國以前的文學被稱之為現代文學。新中國建立至今被稱之為當代文學。

我們還知道,能代表一個時代的作家,必須有三個要件,其一,有一定數量的作品,同時,有廣大讀者認可的代表作品。其二,有一定數量的讀者群,且有“文學思潮”的影響力。第三,作品能充分展示出“人生,人性。並有一定的可讀性和藝術性”。

從新中國建立到至今,文學作品不少,作家也不少。但要說能代表這個時代的作家作品,真的是屈指可數。

因為,從建國到1980年之間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應景文學”,道理很簡單,作品寫的再好,政審通不過也是白搭。再說,也沒有形成什麼文學思潮和有影響力的作品。

1980年之後到如今,文學繁榮,新生代作家及作品層出不窮。也產生了一些有影響力的作家和作品。文學作品也越來越向“人生、人性”貼近。

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是有力的佐證。


皛川


誰都不選!

因為本人不是評委,磚家!





迪馳森燈飾


這種選擇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當代文學百家都是小數,不敢說名家輩出,但是零零散散的總有好的作家和作品出現,而且之前有很多好的作家,現在反而強弩之末,沒有什麼新作了。再說了,有的作家已經去世,那他們結束的文學生涯與正在寫作的文學生涯來說,對活人也不公平。想想吧,經常有人讓路遙、陳忠實和賈平凹進行排名,這是對賈平凹的不公平。畢竟他的寫作生涯仍在繼續,而前者兩位都已經去世。去世這個事情,容易誇大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的文學生涯越來越有傳奇性,讓人更加懷念,不免就會顯得重要一些。

但是,如果要選一位作家代表中國當代文學,我首先想到的是陳忠實和他的《白鹿原》。看到這裡,一定有人說,上面說得振振有詞,說對活人不公平,怎麼還是想選了陳忠實的《白鹿原》呢?切聽我分析下原因。一個原因當然是陳忠實已經去世了,他的文學生涯已經結束了,所謂蓋棺定論就敢如此,所以對他的文學評價不會突然有新作有所改觀了。而且私心以為,陳忠實比莫言更有水平。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當然是真的,但是說心裡話,有點名不副實。莫言的語言很糟糕,同樣都是魔幻現實主義,陳忠實的語言功底比莫言的要高出一個段位。而且莫言這些年基本沒什麼新作,大概墜入了獲獎魔咒。之前在《收穫》雜誌上讀過他發表的詩歌,大吃一驚,而小孩子的水平一樣。當時覺得,這種東西也能發表?我吃驚的不是他的詩歌水平差,而且他一個小說家,詩歌寫得不好,還不自知,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如果一個寫作者對自己的寫作水平不自知,還洋洋得意,覺得自己拿了諾獎,寫什麼都有人發。這種作家的作品不看也罷。

另外一個原因,《白鹿原》的寫作、發表和傳播,是有時代的因素的。說實話,按照現在的社會風氣看,如果現在寫一本《白鹿原》似的作品,估計無法出版。因為其中一定會涉及到意識形態因素,還有赤裸的性描寫等等,陳忠實沒有被那種庸俗的歷史觀束縛住,為地址階級平凡,用超脫諷刺的眼光看待國共兩黨之爭,這種視角是很厲害的,但是出版的時候就夠嗆了。所以,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需要時代、社會和作家幾方的合力能出版的。現在的文化環境大不如以往,出版和文化方面的審查力度加緊,想要出版那些劃時代的小說就很那了。所以《白鹿原》算是一座高峰。


說書人思鬱


這題目相信會有很多答案,因為每個人的標準不一致,包括當代作家。在這裡我所謂的當代作家主要是指在世的作家,作品是小說,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當然,我的也只是一家之言。

當代作家我看的不太多,也就賈平凹,莫言,劉震雲,池莉,劉慈欣,餘華,唐浩明,李碧華,金庸,瓊瑤等幾位。

說實話,這幾位風格各異,而且都很優秀。而且好些作家作品都是我喜歡的,如金庸,唐浩明,賈平凹,劉震雲。但這裡的大部分作家描寫古代的或者是鄉土的甚至是落後的中國,雖然都有其意義價值,但更多是反思,是回顧我們的精神世界。而表現現在的現代的甚至於未來的中國呢?可惜,就劉慈欣一人。

所以,如果不考慮成就,就當下中國而言,我覺得更能代表今日之中國面貌的,我選擇劉慈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