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開始,我是如何走上創業之路的?

從打工開始,我是如何走上創業之路的?

很多朋友都羨慕我現在的創業生活,一方面可以完全獨立安排時間,另一方面收入頗豐,於是諮詢我如何走上屬於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分享我的創業經驗之前,我們先來弄清楚一個詞:打工。

在深圳的創業族基本都有打工的經歷,先給別人工作,獲取經驗、技能,然後在合適的時候,自己出來單幹。這是常規的路徑。

有人會說:“心彤,我這輩子從來沒有給人打過工。”好吧,那你屬於極小概率中的那群人。但是我相信,待我分享完,你也一定會明白你的創業中應該具備的那些成分。

至於“富二代”“官二代”那種,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就像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的女兒出版的一部名叫《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How to Make a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Life)的書,有人就說這就像是王思聰出版一部名叫《怎樣白手起家》的書一樣,對普通人來說,沒有太大借鑑的價值。

雖然很多人都是從打工走過來的,但是打工與打工又是不一樣的。

打工分為四種:一是給別人打工;二是既給別人打工,也給自己打工;三是給自己打工;四是給自己的未來打工。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意義上理解的打工只是第一種,就是單純地給別人打工。有一位做財富管理的1992年出生的姑娘Q,她跟我聊天時聊的就是這個話題。她自己很愛這個行業,也很愛現在這份工作,但就是一點自由都沒有,公司對考勤和業績考核十分嚴格,這讓她一度很抓狂。

我問她:“在財富管理公司什麼最重要?”

她回答:“業績。”

我說:“對,業績最重要。那既然業績最重要,學會給自己做一個過渡,然後做一個轉化。

第一步,掌握公司所有核心業務知識和技能後,用三個月的時間大力開拓渠道和維護重點客戶。

第二步,待自己的渠道和客戶穩定後,放棄公司的底薪,開始與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也就是隻賺取業務提成。

第二步完成後,你會發現你的視野已經逐漸開闊了,甚至那時候你都不需要再回來問我,你就知道第三步應該怎麼做了。”

用3個參數來確定一個天體是否滿足IAU的定義,精確度超過99%。

Q眼中有一絲迷茫,這是大多數年輕女性群體具有的通病,那就是強烈的不安全感,不敢豁出去,邁出這一步。

我跟Q說:“在深圳生活不能得過且過,在自己最年輕和最朝氣蓬勃的年紀,要學會像下棋一樣生活,走第一步之後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甚至在走第一步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了後面三步的操作手法。”

最後,我跟Q說:“這個過程你需要自己去經歷,別人誰都無法替代。

從打工開始,我是如何走上創業之路的?

雖然只是閒聊,但明顯能夠看出Q眼中的欣喜和對未來的渴望。

簡單說來,我給Q的建議就是,從單純給別人打工慢慢過渡到既給別人打工,也給自己打工的狀態。

因為一旦Q可以只跟公司保持合作關係,她自然可以同時跟多家公司合作。因為那個時候,無論是營銷技能,還是關於理財的專業技能,Q自己都會了,她的選擇空間也就更加大了。

“既給別人打工,也給自己打工”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如果這個職位不是跟營銷掛鉤的,應該怎麼做。

T的專職工作是在一家公司從事行政工作,也是我的兼職助理,當我有大的會議召開時,她會過來協助幫忙。當T詢問我如何成長才能獲得更多自由時間和自由財富的時候,我給的建議是,在每天上班之餘,給自己45分鐘的時間(3個15分鐘)閱讀與自己職業相關的專業書籍,還有就是用心學習自己的部門總監如何工作和如何處理各部門關係。

記住,是每天。我們必須學會在沒有任何人督促和鼓勵的情況下,持續做自己接下來應該做的事情。

切記,是做。想,沒有用。

相對來說,過渡時期會是整個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環節。因為你需要從一個只聽從指令照做的階段走向一個需要自己作決定然後忍受孤獨不斷去執行的階段。更重要的是,你需要開始學會自己承擔結果,也就是,要自己承擔責任。

你只有對自己狠一點,才會下定決心蛻變。

我們談的通常意義上的創業,其實就是第三、第四個階段—給自己打工和給自己的未來打工。

在談“給自己打工”和“給自己的未來打工”時,我需要提到的一個詞,叫作“成長率”。在金融領域,稱為“複利”。那些從事理財和保險工作的人,天天跟你談這個詞,然而事實上,能兌現這個詞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說,巴菲特22%的年化收益率真是太少,卻沒有想過巴菲特是連續很多年年化收益率達到22%。就這一點,讓巴菲特成了世界金融大師。

能到達第三個階段的人,基本上來說,已經邁入了創業這個領域。開始創業之後,時間就是你的,利潤就是你的,資源就是你的,客戶也是你的。

提升創業階段的成長率,要求創業的你,必須時刻保持市場的敏銳度和持續的學習力。你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外面的世界在發生什麼,然後適時地改進和調整。

因為工作煩瑣、業務擴張、人員增多,你還需要學會企業戰略規劃的制定、團隊管理、客戶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和財務管理,所以創業者是需要一輩子成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