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藻的真實原因?防範思路原來這麼容易簡單……

原因倒藻表面上看是天氣突變引起的,實質的根本原因是藻類自身抗性差,難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突然死亡。 猶如人的身體不好、抵抗力差,環境突變就容易生病。

如何讓藻類的抗性強(1)持續穩定的營養供給: 人長身體或維持生命,需要每天吃飯,不能飽一頓飢一頓的,更不能飽一頓飢幾頓的。 同理:藻類健康生長要營養(也就是肥料了),營養的供給要持續穩定、營養結構均衡合理。 而肥料主要來源三個方面:1)環境供給:底泥釋放和水中帶入;2)以飼料為主的養殖投入品帶入:以生物代謝物為主,包括魚體糞便、殘餌、生物殘體,大多需細菌分解釋放;3)人工施肥:包括有機肥和無機肥。 瞭解了這三個方面的來源,那麼還需要根據藻類生長的需肥規律有針對性供肥了,每個養殖階段不同,肥料來源不一樣: 1)養殖前期,存塘量少飼料投餵量比較少,需要靠肥來補充,碳源、氮、磷等元素都需要補,以完全發酵好的有機肥作營養比較全面、而且肥效持續,以化肥少量多次的補充。 2)中後期:飼料投餵量加大以糞便分解物為藻類的營養源,以微生物菌種分解釋放,注重調節C/N比、N/P比,定期補磷。 (2)注重水活性的提升: 水不但是水產養殖的環境,還是參與池塘生化反應最大量的物質,是其它參與物質總和的數倍,從營養學角度來講,水也是最容易忽視的營養,被稱為“被遺忘的營養”。 通過激活水體活性,一方面可以促使池塘物質代謝力提升,池塘物質轉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是活性水(小分子水)可促進藻類細胞的代謝、抗性更強! (3)菌相 穩定且多樣性的菌相是藻相穩定的前提。 首先我們來看菌相與藻相之間的關係,藻類想要持續穩定就需要穩定的營養來源,藻相想要持續穩定,就需要保持藻類種類和結構的多樣性;也就是說,多元化的營養鹽持續供給才是池塘藻相穩定的保障。池塘的營養鹽來自於微生物菌對於各類有機質的分解,不同的菌對有機質分解的偏好是不一樣的,比如,芽孢桿菌擅長分解大分子含氮類有機質,乳酸菌擅長分解小分子糖類有機質。只有保持池塘菌相的穩定多樣性,才能保證池塘中各類沉積有機質(殘餌、糞便、死藻等)被充分分解,才能為池塘藻類提供源源不斷且多樣化的營養鹽,保證藻類多元化穩定繁殖,最終達到藻相穩定,指標正常穩定。 所以說,在日常的生產操作中,我們應注意減少人為對池塘菌相的破壞,比如消毒、氧化性底改等,應在這些破壞性操作之後及時補充EM菌(EM菌菌相結構複雜,穩定,適合在池塘附生)。並日常添加EM菌來保證池塘菌相優良、穩定。 (4)構建池塘完整生態系統 每一個池塘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其中包含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任何環節的缺失或異常都會導致系統運轉異常。 比如說,大部分養殖戶認為藻類是好的,池塘中的藻類既能為池塘提供充足的溶氧,又能吸收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指標,而浮游動物會捕食藻類,耗氧且代謝產生氨氮等有害指標,那是不是池塘只培育藻類,殺滅浮游動物就行了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藻類作為池塘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點不可忽略,藻類自身也是會持續代謝的,而且代謝的過程不僅需要N、P、K等,更重要的是需要充足的碳源,而池塘中的碳源主要是由溶於水體中的二氧化碳構成,池塘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有限的,所以說藻類過量繁殖後,水體中二氧化碳會被充分消耗,pH居高不下,碳源供應不足,藻類細胞壁增厚,細胞核增大,分裂繁殖停滯,水質開始老化,直至藻類整體死亡,也就是我們說的倒藻發生。參照一下我們魚塘常在殺蟲後出現的水質老化問題,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 所以說,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是池塘藻類穩定的保障。 (5)遇到破壞生態的操作,需及時修復 前面我們講到了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的重要性,那麼在我們日常的生產操作中,不得已需要採取一些破壞生態系統的操作時,就需要採取相應的後續措施進行修復。 比如,消毒、底改後,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微生物菌受到破壞,我們需要在次日補充EM菌進行修復;殺蟲後,池塘中初級消費者浮游動物受到破壞,我們需要及時解毒,並少量換水引進一部分浮游動物來修復殘缺的生態系統;大量投餵時,有機質積累量劇增,我們需要多補充EM菌來保證有機質的即使轉化等等。 總結 總的來說,任何養殖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池塘生態系統的問題,倒藻情況也不例外。我們只需要時刻關注池塘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並在系統的基礎上適當增減,以維持水環境的穩定,助力養殖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