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中有沒有昏君?

獵神降臨orz



開國皇帝中有沒有昏君?答案:當然有。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開國皇帝一般多是英明之主,不然的話他也開不了國。按照王朝規律,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打天下,後代子孫敗家。


但要說到開國皇帝就是昏君的,確實屈指可數。那麼開國之君是昏君的,是哪一位皇帝?



說到開國皇帝就是昏君的,峰子哥在腦海中搜索,最終鎖定了一位皇帝:晉武帝司馬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秒獲得!)


首先,司馬炎:官三代的“開國之旅”

我們說,開國皇帝一般都是明主,不然的話他也開不了國,這話適合多數情況。


但是這位晉武帝司馬炎不同,他的江山是由他的祖父、伯父、父親兩代三人歷盡艱辛和經營,到他手裡時,才順順當當、毫不費勁的成了開國皇帝。司馬炎,就是典型的“官三代”。


他的爺爺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馬懿,伯父是司馬師,父親是司馬昭,這三人都曾先後執掌曹魏大權。可以這麼說,司馬家族為了篡奪曹魏政權,三代經營,處心積慮。

司馬懿曾是曹操的重要謀臣,韜光養晦、處心積慮多年,後發動“高平陵政變”,擊敗掌控大權親貴曹爽,一舉奪得曹魏大權,成為權傾朝野的大權臣。曹魏皇帝淪為傀儡,司馬懿成為司馬家的皇基開山鼻祖,其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可以說足以撼動天下。

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三位祖父輩的苦心經營下,最終在第三代司馬炎時,徹底篡奪了曹魏政權。坐在祖父輩們的辛苦打拼基礎上,司馬炎這個名副其實的官三代,才得以順利幹掉曹魏,改朝換代,躋身開國皇帝之列,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晉朝。


其次,司馬炎:“露出本性”的開國皇帝

司馬炎當皇帝在位之初,兢兢業業,知人善用,駕馭有度,節儉治國。在他的治理下,西晉隨後就滅掉了三國最後一個對手——吳國,結束了中國長達百年的分裂混亂局面。

說到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司馬炎這不明君嗎?哪裡像昏君?別急,接下來就變臉了。(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司馬炎不是馬上皇帝,他的江山主要是靠他的祖父輩——司馬家兩代人歷盡艱辛之功。作為官三代的他,自小生活優渥,沒吃過什麼苦,自然對“艱難”二字沒有那麼深的概念。

當敵人在時,也許司馬炎還能克己奮發,但隨著最後一敵人吳國的滅亡,志得意滿的司馬炎,迅速開始沉迷於酒色和荒唐中無法自拔(也許這才是司馬炎真實的面目),越演越烈。

當所有的敵人都消滅了的時候,一個人最大的、也是最難戰勝的敵人,就是自己了。要麼駕馭制住自己的慾望,要麼被慾望控制而吞噬......


其三,司馬炎:沉迷墮落的晉武帝

果然,劇情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曾經那個兢兢業業、如履薄冰的司馬炎死了,另一個昏招百出、淫慾爆表的司馬炎,踏著靡靡之音,來了!(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墮落荒淫的晉武帝司馬炎來了,沉迷美色,夜夜笙歌。因後宮佳麗太多,司馬炎挖空心思玩女人,發明了一種叫“羊車巡幸”的方法臨幸嬪妃,即司馬炎坐著羊拉的車,滿懷刺激的巡幸各宮,羊在哪個妃子宮前停下,就和哪個妃子行床笫之歡。

瘋狂玩女人也許只是傷身體,但接下來的瘋狂玩法,就是傷國家了。晉武帝司馬炎,還下達了歷史上一個空前絕後的詔令:命令將全國各個州郡的軍隊全部解散,僅僅在大城市保留一百人,小城市五十人,用來維持治安。

群臣一聽嚇到了,一片譁然,紛紛表示反對,認為國家武備鬆弛,一旦有外敵入侵,這是要亡國的呀!昏君之相,暴露的一覽無餘.....


接下來,司馬炎搞大封宗親為王,又立愚傻兒子為接班人。後來,最終引爆了史上一場空前的大災難——“八王之亂”,封王內鬥不止,國家動盪不安。


一個大災難又連環引爆了另一大災難——“五胡亂華”,胡族人趁著西晉內訌,大舉入侵,華夏陷入胡族屠殺,遍地生靈塗炭,百姓叫苦不迭,最終西晉迅速滅亡。

一個皇帝,兼具開國之君和亡國之君(西晉實際亡於他,後面的皇帝背鍋),恐怕非晉武帝司馬炎莫屬了。


司馬炎昏招頻頻,忙著跨入昏君之列。只可惜司馬氏嘔心瀝血、苦心經營三代,才建立的西晉王朝,被司馬炎丟進了歷史的垃圾桶!

以上,本期回答。更多更新中.....咱們下期見!

▷▷關注|峰子奇觀
;秒獲更多趣史!▷▷作者|峰子哥;版權聲明:原創版權,侵權必究。謝謝!

峰子奇觀


開國皇帝和昏君,應該是相互矛盾的兩個詞,但人本來就是矛盾的,所以真有皇帝兼具二者,這些皇帝又分兩類,一類是拋物線式的,多少做出了點成績,幹出一番事業,但後來就變味了,另一類是純粹昏庸式的,屬於機緣巧合開了國。

先說第一類,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王莽、司馬炎、蕭衍、高洋和李存勖(xù)。

1、王莽


這幾位都是做出了成績的,王莽成績最差,雖然篡位前名聲不錯,辦事也很牢靠,但是改朝換代之後一場改革,改的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四起,漢室遺族也趁亂起兵,大新王朝一世而亡。

2、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屬於摘桃子的,桃樹司馬懿種好了,肥司馬師施了,其他事司馬昭也處理好了,司馬炎直接摘就行。

司馬炎多少做出了成績,攻滅東吳結束三國亂世,並創立太康之治。但相比之下,他的錯誤更大。荒淫好色姑且不論,司馬炎中後期揮霍無度,更加助長了西晉權貴的奢靡之風,貧富兩極分化嚴重。

並且司馬炎目光並不長遠,看曹魏這麼慘,他就重啟了分封制,又立了一個傻兒子,還對胡人內遷不管不顧,結果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西晉土崩瓦解。

3、蕭衍

蕭衍是明顯的拋物線,前期英明神武,真刀真槍打下了江山,坐了幾十年以後糊塗了,迷信佛教,引狼入室。一場侯景之亂,繁華江南赤地千里,南朝梁名存實亡。

4、高洋

高洋也是摘桃子的,其父高歡和其兄高澄為他鋪好了路,當然,這路到他腳下,可以說是幸運,也可以說是能力使然。準備稱帝的高澄遇刺後,東魏舉國譁然,反高氏勢力蠢蠢欲動,但年僅24歲的高洋迅速穩定局勢,稱帝建國。

在位初期,高洋勵精圖治,編制齊律(影響了後來千餘年的律法制定),大力整頓吏治,並屢次擊敗柔然、突厥、契丹。西魏(北周)、南朝梁,投杯而西人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被稱為"英雄天子"。

然而在位後期的高洋縱慾酗酒,行事乖張變態,給北齊禽獸王朝的大名再添一筆,最終飲酒過度暴斃。

5、李存勖

李存勖雖然繼承了李克用的底子,但在稱帝建國的路上,他自己的能力也至關重要。

李存勖驍勇善戰,當了十五年晉王,在這十五年內,他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建立後唐、滅亡後梁、攻滅前蜀,威震天下。

但李存勖是個戲曲發燒友,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殺戮功臣、橫徵暴斂,最後死於政變。

再說第二類,這類人集中出現在大割據時代,比如十六國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而且他們的政權不會太大太強,畢竟運氣不能當飯吃,天上掉下一個大國強國是不可能的!

這一類的代表如五代十國時期的桀燕政權,劉守光一個大頭兵,靠著幾個叛立適時,就佔了一塊地盤,稱帝建國,兩年後被滅。並且因為統治期間殘暴不仁,這個燕國才被稱為桀燕。

最後說一下亡國皇帝有沒有昏君

總體來說,亡國皇帝還是昏君居多,畢竟好好一個國家在你手裡沒了,總有你一份責任,當然,也有些是國家早就敗光了的,像晉愍帝司馬鄴,只剩下一個關中,還發旱災,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糧沒糧,怎麼跟前趙打?妥妥地亡國。

還有崇禎皇帝,努力奮鬥十七年,沒搞成中興反而亡了國,雖然他能力不算頂天,但也算不上多昏,亡國也有生不逢時的原因。


平沙趣說歷史


開國皇帝不好當,基本上能實現開國基業的皇帝,都是一等一的英雄豪傑。但的確有些人,在稱帝之後就跟變了一個人一樣,逐漸在後期成為昏君,三國時期的吳大帝孫權就算一個。

說孫權是昏君,主要是說他稱帝之後的作為。稱帝之前,孫權也一樣是東漢末年最傑出的英雄,他年少繼領江東,適時調整孫劉聯盟,最後奪取荊州,鼎足三分。稱帝之初,孫權的都城定在武漢,依然是一派積極進取的姿態。然而等孫權遷都於建業之後,就開始犯昏了。

故事是起因,是孫權費心心機培養的繼承人——太子孫登英年早逝,這讓孫權方寸大亂。東吳就這麼一個合格的太子,現在居然早於孫權而死,東吳的未來應該交給誰?此時孫權居然做了最差的一個決定:在立孫和為太子的同時,無限寵愛魯王孫霸,於是幾乎整個朝廷都分別為太子與魯王站隊。最後的結果呢,就是東吳爆發了“二宮之爭”,國力因此發生很大的削弱,更為日後幾代權臣掌權埋下了禍根。可以說,東吳之滅,正源於孫權本人。


亞歐研究寮


縱觀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開國皇帝就是昏君的屈指可數。按照正常模式來講,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打天下,後代子孫敗家。

但是也有特例,一人身兼開國皇帝和亡國皇帝兩種身份。

這個人就是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懿家族為了篡奪曹魏政權,可以說是三代經營,處心積慮。司馬懿殺曹爽時已經70開外,兩年不到就一命歸西,根本來不及稱帝。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在世時,對內幾乎完全控制了曹魏的大權,對外滅掉了蜀國,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惜他有高血壓,突然中風死了,只好把稱帝的工作留給兒子司馬炎。

司馬炎三十歲繼承父親的王位,即位之後沒過幾天就把曹魏的最後一位皇帝曹奐趕下了臺,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

史書上記載司馬炎的長相比較怪異,手長過膝,更讓人叫絕的是留有一頭拖到地上的長髮(不知道每天打理頭髮需要多久),要在今天走到大街上肯定會被人看作文藝青年。

由於司馬懿,司馬昭都是事後被追封為皇帝,所以西晉事實上的開國皇帝應該算是司馬炎。司馬炎在繼位之初的十多年裡,算得上兢兢業業,坐的牛車韁繩都是用普通的麻繩,堅決不用絲綢,用人也是知人善用,駕馭有度。太醫司馬程據曾經獻上一件用野雞頭上的毛織成的毛衣,司馬炎下旨當眾燒掉,並宣示全國以後不許再貢獻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裝異服。在他的治理下,西晉沒過幾年就滅掉了最後一個對手——吳國,結束了中國一百多年的分裂混亂狀態。

沒想到從此以後,司馬炎彷彿變了一個人,開國皇帝的銳氣在他身上一掃而盡,不僅沉迷美色,而且昏招迭出。

他首先下達一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詔令,命令將全國各個州郡的軍隊全部解散,僅僅在大城市保留一百人,小城市五十人,用來維持治安。雖然所有大臣都一致反對,認為國家武備不能放鬆,否則一旦有外敵入侵無法應對。

從東漢以來,遊牧民族內遷越來越多,有個叫江統的官員發現西晉國內不知不覺有了上百萬的遊牧民族,趕緊上書司馬炎建議對這些人嚴加提防,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徙戎論》。可惜司馬炎每天精蟲上腦,渾然不覺整個社會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反而認為江統的建議是一派胡言,根本置之不理。

事實證明,江統的眼光非常準確,司馬炎死後僅僅十四年,中國進入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五胡亂華。據統計,三國時總人口2000萬左右,經過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之後,有將近二分之一人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死掉,到東晉初僅餘800萬漢人!

司馬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立自己先天大腦有問題的痴呆兒子司馬衷為太子。

為了傻兒子安心坐穩王位,司馬炎逼死了自己的親弟弟。因為司馬攸為人賢明,很得大臣和百姓們的敬重。司馬炎擔心威脅自己的傻兒子,打發司馬攸去青州當官。其實這個時候,司馬攸已經得了重病,他反覆上表請求免行,但司馬炎看來這就是故意拖時間。最終逼的自己的親弟弟油盡燈枯,吐血而亡。

司馬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分封諸侯王。他平時閒著沒事幹,就胡思亂想,認為自己家族能夠輕易推翻曹操家族,就是因為曹家沒什麼宗族勢力,一旦朝廷發生變亂,沒人能夠幫忙。

於是他幹了一件自認為無比正確的大事,這就是把自己的二十五個兒子和其他宗室都封為諸侯王,每個諸侯王都有很大的領土和獨立的兵權。這二十五個諸侯王中,最厲害的有十個,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囧、長沙王乂、梁王彤、淮南王允、成都王穎、東海王越、河間王顒。最後還嫌不夠,又封自己的叔叔汝南王亮為太尉,管理國家大事。

可是司馬炎沒有想到的是,他這件事不是擦亮了阿拉丁的神燈,而是親手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他的傻兒子和這群親戚比起來,簡直就是狼群中的一隻小羊。

這些分封的諸侯王不僅沒能保衛晉朝天下,反而在連年自相殘殺中把西晉王朝推向了死亡!

司馬炎駕崩前的西晉,外表看似平靜,然而一股股力量猶如岩漿那樣在地下奔騰洶湧。然而,司馬炎對這一切渾然不覺,每天都在為自己治理下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而沾沾自喜。公元290年的一天,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隨著司馬炎的死去,潘多拉魔盒的蓋子即將打開,火山也終於開始爆發,整個西晉政權都將在劇烈的震動中徹底崩塌。,整個中國大地也將迎來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時期——五胡亂華!

雖然晉朝最後並沒有亡在司馬炎本人手中,但正是他的一連串昏招種下了惡果,使得晉朝短短50多年即告滅亡。

這麼短的時間,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所以,給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貼上一個昏君的標籤並不為過。


小奔說史


有!那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

一般作為開國皇帝,都是英明神武,就算不是雄才大略,才幹相對於其他人也是略高的。唯獨南朝時期的梁武帝是個特例,可以算得上昏君。

1、因為梁武帝取得天下,似乎跟其他君主不一樣,他把天下當成了蕭家的,大肆打擊功臣,卻對蕭家人,哪怕是犯罪都不會處罰。

比如六弟蕭宏,在窩藏殺人兇手時,蕭衍也不加懲罰反而加封官職,妄加縱容。蕭宏也不知恩,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

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民眾犯了罪,用法極嚴,如該從坐,不論老幼都不得免;一人逃亡,全家人都被囚禁罰作苦工。

2、他最大的罪惡是接受侯景的降附,造成梁國境內的大破壞。當時黃河流域也正在大破壞,南北同時大亂,西晉末年開始的災禍,到梁武帝末年才真正達到全中國普遍大亂的最高峰。東晉宋齊三朝多少還能保持長江流域的偏安局面,梁武帝卻引進北方的破壞勢力來蹂躪江南,從這一點說,梁武帝是開國皇帝中,最壞的統治。

3、梁武帝信佛。據史籍記載,梁朝僅建康就有寺廟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全國僧尼十餘萬,杜牧寫“南朝四百八十寺”,恐怕還是個保守統計。在經濟沒有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大肆修建佛教,勞民傷財。讓百姓在經受戰爭鞭撻之後,不能修生養息,備受梁武帝壓榨。

因果循環,梁武帝被侯景餓死於建康臺城。在歷史中的評價是,梁武帝是開國之君,也是亡國之君。


笑嘗歷史百態


開國的那些昏君往往都是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子承父業而有的帝業,未能根植於民,起於微末,再加上某些性格上的缺陷,容易讓自己行差踏錯,說白了就是認識問題,一朝得勢便忘乎所以,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的行為讓他們做出自己無法意識到卻著實是誤國誤民的事情來,這些人多以五胡亂華、五代十國時期的莽夫之君居多。


文史擺渡人


開國皇帝有沒有昏君,與亡國皇帝中有沒有明君,這兩個問題相輔相成,可為對照。

問題的配圖大概是“皇帝的新裝”嗎?此圖太寫實,驕傲的皇帝露出小丁丁,晃晃蕩蕩地在街上接受臣民的圍觀,囧到如此地步,實在有些“少兒不宜”!這位皇帝便是“昏君”的典型吧!然而歷史上豈真有安徒生童話中那樣糊塗透頂的皇帝?事實是,絕大多數皇帝,都是頭腦正常,既不痴也不傻(偶有患神經病或狂躁症者),所謂的“昏君”,並不代表他們就是痴呆兒,或智力有缺。

(人們演繹“昏君”,總作痴呆兒狀)

說起“開國皇帝”,大家馬上會想起“英明神武、天降聖人”這樣一些詞彙吧?瞧瞧他們,實在太牛了,從“無”中生出有來,盤起“國家”恁大一爿生意(劉邦不拿他做的事業與他二哥比,還向老父親炫耀麼?),那一定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偉人(我看新聞裡,有記者採訪四川一個長得極似馬雲的保安,在媒體的連連追擊之下,保安謙虛地說:我啷個比得上馬雲嘛,人噶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哦!)。開國皇帝裡有沒有昏君?容我分而縷述之——

中國人喜歡把國家比作江山。江山除了“打”的,還有“篡”的,有祖上“積德”,到他那裡“撿現成”的

我見前面有人提到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不假,可是請注意:秦始皇不是開國皇帝。秦國從兩週之際立國,到始皇帝那裡,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秦始皇不過將祖業發揚光大而已。基本上,秦始皇只能歸屬於“撿現成”一類(此說是否苛刻了些?)。

雖說是撿現成,但秦始皇畢竟“撿”得有聲有色,把家族企業做大做強,為中國歷史開創了新局面,他對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一帝”之說是就其功業而言,而就他的一些具體的政治舉措來說,秦始皇確有不少“昏”的方面。比如他在兼併六國後,沒有面對新的統一形勢,採取相對和緩的、以休養生息為主的新政策,沒有一邊削弱六國貴族勢力,一邊加強對關東六國人民的恩養撫卹。新的大一統帝國繼續了過去的暴苛統治,民心未附,其能久乎?結果在他死後未久天下即分崩離析。而推翻秦朝的,正是六國舊貴族(項羽是代表)和普通平民(劉邦是其代表)的聯合。可不可以說,大秦是亡在秦始皇手裡?

如果說新的“大秦帝國”是一個全新的國家,秦始皇作為這個新國家的開創者,他確乎昏得可以,他的“昏”表現在統治手段的顢頇、僵硬、暴虐和不知變通。但似乎不能因為他有“昏”的一面,就給他加上“昏君”的諡號。接著往下看——

與秦始皇近似的一個例子,是西晉的武帝司馬炎。

司馬氏篡奪曹魏之政,歷經三代,早已打下立國的基礎,到司馬炎這裡,遂正式接受禪位,建立晉國,司馬炎成為西晉的開國皇帝。而司馬炎開國,既是“篡”的,也是“撿現成”的。

司馬炎在建立西晉後,方滅吳國,統一天下,中國重歸大一統之局。這是與秦始皇相似的歷史貢獻,也是其本人的輝煌事功。司馬炎又是開國皇帝,又有統一中國的功業,可稱昏君嗎?

如果不能簡單地說司馬炎是昏君,但他確確實實做了許多“昏事”。這與其私德無關(如他騎著羊在後宮淫亂),而是指他作為王朝的開創者,如何“開國承家”,建立新的制度。可是在這方面,司馬炎敗筆很多,比如他重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為王,削弱了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力,為後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伏筆;他另一個昏聵的作為,就是選擇了晉惠帝做帝國的繼承人,而後者是史上“白痴皇帝”的最大嫌疑人。

可是憑著這兩點,就能論定司馬炎是昏君嗎?自也不能。比如大封宗室的事,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幹過,而且後果一樣(明朝是靖難之役,叔父奪了侄皇帝的大位;西晉則直接導致八王之亂,天下分崩),難道能說朱元璋也是昏君嗎?“明君”做昏事,太尋常啦!

儘管歷史上秦始皇、晉武帝和明太祖都在政治上有過嚴重的失誤,可是並不能將他們與“昏君”劃等號,也從來沒人指責他們是昏君。

那麼史上有沒有皇帝被人痛責為昏君呢?

有,他們都是亡國之君。在一些電視劇裡,有這樣的情節:忠臣指著皇帝的鼻子大罵“昏君”!其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哪個臣子有膽,敢當面罵皇帝是昏君呢?他就是有膽,這麼做與忠臣的應有舉止不合,他們也不會那樣做。罵皇帝為昏君的,主要是後來朝代的人。

亡國之君裡,傻子或智商有缺陷的人極少,有意思的是,亡國之君多奇才。好比商紂王,此人在春秋時代就被許多人罵為昏君和暴君,可是此人才智頗高,《史記》說他“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是個很聰明、能說會道的人,現代人還頗為讚頌他“經營東南”的歷史貢獻呢!

這樣聰明的人,怎麼亡國了呢?原來,商紂王自恃聰明,對別人的忠言讜論不以為然,以為天下大事無不出己燭照。他是因為太“聰明”而亡國的!

歷史上“聖明亡國”的例子層出不窮。與商紂王相似的一個案例是吳王夫差,夫差主政的吳國,滅了越國,還差點滅了楚國,他還親自統兵北上爭霸。殊不料後院起火,被素來忠順的越王勾踐殺了個措手不及,竟然亡國了。商紂王不也是在對東夷用兵大勝之時,忽然被周武王從背後捅了一刀,大商之亡,也亡得太驟。大概,商紂王和夫差在自殺前都是不肯閉眼的吧?他們那麼聰明,怎麼會亡國?他們想不通!

由上可見,無論是開國之君,還是亡國之君,皆以聰明人居多;像不幸的伍子胥那樣,一生連著與兩位“昏君”相遇(楚平王、吳王夫差),那實在是他運氣不好,而“昏君”之責,更多的是他從自身境遇而發的一種忠憤之悲鳴,屬於一種個性化評價。公允的史評,誰能以“昏君”二字了事呢?

我說,歷史上真正的昏君其實是不多的,相反一些人們眼中的“昏君”頗富才華,典型者如南陳的陳後主、南唐的李後主,還有一位北宋的宋徽宗,他們昏嗎?他們一點都不昏聵,只是做不好皇帝。就像宋徽宗的一位崇拜者說的,“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宋徽宗固然是一個才情極高的文化天才與巨匠,他擺弄什麼都好,唯獨不會做皇帝。但要說他是“昏庸亡國”,也不大可信,假若陳後主不碰到隋之興,李後主不碰上宋之興,宋徽宗不碰上金之興,愛好文藝、荒於政事未必能斷送掉花花江山。那他們也不為昏君了。

總結:昏君這個詞,偏重在“君”,皇帝做不好,行事乖謬錯訛,便可加一個“昏”字。昏不是皇帝的一生簡評,而應該是就事論事的。以此為標準,開國君主中倒真有不少昏君呢!


皇帝不稱朕


三馬同槽食曹祿,吞蜀代魏後滅吳

一統江山三司馬,隔代傳位尊愚者

肉糜典故天下知,妖后亂政八王亂

五胡南下禍千古,三國英傑扼斷腸

司馬仲達地下知,後代何言姓司馬

一首打油詩詩說盡西晉王朝前世今生,三代而立,二代而敗,53年壽命,禍害中國300年。

你說你這麼一敗家爺們,對得起前面三國英傑嗎?

你說你這麼一敗家爺們,對得起後面五胡亂華死去眾多漢家兒郎嗎?

給漢家差點帶來亡國滅種之禍,司馬懿啊司馬懿,你的後人真太不爭氣啦,讓你蒙羞!

晉武帝司馬炎就是這樣一個一人身兼開國皇帝和亡國之君身份的千古奇葩。

想當年司馬懿老爺子為了篡奪曹魏政權,可以說是隱忍數十年,裝傻裝愣,最後高平陵政變絕地反擊。一舉將曹魏政權掌控於手中,最後隱忍一輩子的司馬懿闔然長逝,留下二個兒子司馬昭,司馬師掌權。

這二位也還不錯,對內完全控制了曹魏大權,所有反對者殺無赦,對外派鄧艾,鍾會二路進軍滅亡蜀漢,安樂公來洛陽安樂來啦。

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讓人明白晉代魏指日可待。

可惜這司馬昭是個人才,也是個樂極生悲的典範,在蜀漢投降之後,於洛陽宮殿宴請安樂公後主劉阿斗,阿斗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笑的是滿臉開花,然後面癱,最後嗝屁啦。(興奮過度引發急性高血壓,最後中風,腦梗死亡)樂極生悲有沒有。

於是,一個樂極生悲典故後,司馬昭一命嗚呼,建國稱帝野心只能留給敗家兒子司馬炎。

這司馬炎是個能力不咋地的二世祖。

除長相比較奇特之外,沒啥特別優點,據說他是一個另類,手長過膝,一頭長髮,很有70年代美國披頭士的風範。爺爺老爸打的江山,他因為命好坐收漁利。一般坐收漁利的都不懂的創業艱難百戰多。

不過這司馬炎同學也不算完全的敗家子,至少前期十來年還是做事的,總體評價是,知人善任,不尚奢靡,御下有方。

在他那十來年算是英明的治理下,再加上西晉原本就有的超然實力,公元280年,西晉滅掉三國最後一個對手吳國,結束自黃巾起義起一百多年的分裂混亂狀態。

誰曾想滅亡東吳,統一天下的司馬炎開始本性畢露,嘚瑟不過。於是,原本應該英明神武,銳氣無雙的開國君主,變成一個沉迷美色,崇尚奢靡,昏招跌出的庸碌君主。

他的昏招概括起來都是不作不死典範。

第一:施行極端政策,解散軍隊,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僅僅在郡城保留100人武裝編制,縣城和其他小城保留50人武裝編制。百人隊有沒有。🙃🙃🙃這50-100人,連維持治安都不夠,戰鬥力連城管都不如。也許是司馬炎看天下混戰太久,與民休息,可是這休息的也太徹底啦吧。

第二:漢末始,三國政權不斷打擊遊牧民族,被打敗遊牧民族要麼歸降,要麼內遷。都不放牧,嚮往大漢美好生活。

於是遊牧民族人口越來越多,超上百萬遊牧民族遍佈西晉。有識之士看見這情況不對,遊牧民族內遷安分守己還好,要是出亂子,就是大動亂。於是像司馬炎上書《徙戎論》主題思想就是,外來人口太多,暫住證制度不好施行,而且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要提防著點。

誰知司馬炎已被女人,酒色弄的頹廢迷失自己。全然不知國家危機重重,反認為《徙戎論》一派胡言。

第三:司馬炎因為孫子的原因,居然立自己的痴呆兒子司馬衷為太子。

為啦自己傻兒子能安心做皇帝還將著名的賢王,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攸逼死,這個時候司馬攸其實已經身然重病,早就不會成為傻兒子威脅,可是司馬炎還不放心,最終逼的自己的親弟弟油盡燈枯,吐血而亡。

第四:復古封國,分封諸侯國。

著司馬炎說傻不傻,說不傻又好傻,他吸取滅亡曹魏的教訓。什麼教訓,就是曹魏滅亡最關鍵是宗室力量太小,地方勢力過大,一旦皇帝丟失權柄,宗室都沒人可以奮起反擊,於是就認為必須要擴大宗室力量。於是就開始復古改制,把自己的幾十個兒子還有宗室都封諸侯王,封王不算啥,可是封實權王就有問題啦。每個諸侯王都有獨立領土和兵權,儼然就是國中之國,中國社會因他亂搞一舉退回到東周列國時期。

最後結果就是,噩夢到開始,他到無數傻兒子和這群親戚,在他死後就開始連年自相殘殺最終把西晉王朝推向死亡!

最後我們看看司馬炎所有不作不死事情到後果和結局。

司馬炎駕崩前的西晉,因為他還在還沒出亂子,就想地震前到平靜一樣,公元290年,司馬炎一命嗚呼,他到死去就像潘多拉魔盒被打開。

因為極端到裁軍政策,西晉王朝失去最有力到軍事保證,指望如城管都不如到少量軍隊完全無法保衛政權。

因為不加管制到民族政策,無數少數民族開始進入中原,看到西晉王朝自廢武功,於是都在蠢蠢欲動,最後不可避免到發生叛亂,五胡亂開始。

因為傻兒子執政,再加上一個操蛋到嫉婦賈南風到煽風點火,胡作非為。最後國家動亂開始,何不食肉糜到典故天下皆知。

因為分封建國到惡果,國家實力本就不咋地到西晉王朝,反而自我分裂,實力更進一步消弱,不僅如此,還叛亂連連。最後國家內亂內耗,完全一盤散沙。

這一系列因果連環之下整個西晉政權在他死後,都在劇烈的震動掙扎,最後徹底崩塌,整個中國大地也將迎來最為黑暗五胡亂華時期!

司馬炎死後僅僅十四年,八王之亂開始,又幾年五胡亂始,內耗外亂,統治者不利,軍隊不利,這一步步走下去,最終結果就是,有近三分之二人口在西晉王朝滅亡前死去。

被吃掉,被屠殺。。。

五胡亂,史書都不忍復讀,不忍直視,於是無數衛道士們都在遮羞。。。。

然後他們不斷說融合,卻從來不在書中說任何屠殺。

司馬炎就是這樣一個開國亡國統一都君主,吃祖輩遺產建國最後胡作亂搞滅國,這樣奇葩也是沒誰啦。


阿斗不傻


竊國之君易出昏君,名義上的開國皇帝易出昏君。

這兩個條件有一人都符合,那就是晉武帝 司馬炎。司馬炎完全是靠祖上的蔭庇才得到皇位,事實上他對上位基本是沒有任何貢獻,只是到了那個時候,眾星捧月,順水推舟罷了。這是一個最為詬病的朝代。

司馬懿是懸崖當中走鋼絲,成功了,收穫對面一座金山,失敗了,萬丈深淵。司馬懿成功了。

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功勞甚大,平叛江淮,廢立皇帝,讓司馬家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威性。其父司馬昭更是擴大戰果,把司馬家這個普通的士族變成徹徹底底的貴族,期間不斷籠絡人才打擊異己。司馬昭壽命不算長,所以鋪平的道路就由司馬炎去走。

司馬炎把好路走絕,通途變泥沼。

吳國未滅時,他還算比較敬業,他的功勞簿上也下了統一全國。但從國力上來講,滅亡吳國並非難事,換做是哪個皇帝都可以做到。


司馬炎強行借鑑歷史,矯枉過正,認為曹氏滅亡的原因就是沒有親族拱衛,曹操時期夏侯氏和曹氏如此興盛,後來曹魏衰落就是親族衰弱。於是他想出來後來顛覆他政權的辦法。廣樹親王。

他不知道親王要是造反,輿論上可以隱蔽的很好。

司馬炎大開奢靡之風,把剛從戰亂中的百姓推向另一個火坑。司馬炎甚至公然幫助親戚和別人鬥富,他們炫富是眼花繚亂,民間可是流民四起。流民日後就發展成起義軍,到劉裕時期還有。

通常情況下一代馬背上的君主,司馬炎不是,二代文治之主,司馬衷也不是,司馬衷連自己的老婆都弄不明白,就別提治理國家了。最後八王之亂接著永嘉之亂,西晉算是二世而亡。

趙構算是不上開國之君,但是卻開啟宋朝新階段——南宋,個人認為他是個昏君,不僅對大臣加強打擊還提早退休,退休也就罷了,依然干涉新皇帝北伐,這樣的人豈不是昏君?

至於亡國皇帝的明君,這個很難判斷,亡國之君通常無所作為,再怎麼優秀也看不出來,唯一讓人惋惜的就是朱由檢,他是不是明君,大家來判斷吧。


大眼大世界


開國皇帝和昏君,本來是有點自相矛盾的兩個角色。因為開國皇帝之所以能夠開國,那必然是有兩把刷子的,不然為什麼能在亂世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帝王呢?

但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歷史的長河中,還真就能挑出來既開國,又亡國的皇帝,他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勗。

話說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最強的諸侯主要有兩家,河東李克用,和中原朱溫。開始是朱溫佔據了上風,最終取代唐朝稱帝。李克用臨死之前,給繼承自己位子的兒子李存勗留下了三支箭,第一支箭是朱溫,第二支箭是自己所扶持後來又背叛自己的幽州劉守光,第三支箭則是契丹人。

李存勗號稱“半截太宗”,在和後梁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就像李世民一樣英明神武,關鍵時刻輕騎繞過敵人大軍,直搗空虛的梁國首都汴梁,梁末帝朱友貞絕望自殺,李存勗也就成了後唐的開國帝王,也就是後唐的莊宗。

李存勗有個愛好,就是唱戲。得到天下之後,他身邊的這些戲子都個個顯貴了起來,有的時候甚至直接封戲子為刺史,而他身邊身經百戰的大將還有很多沒有得到相應的賞賜,由此漸漸的失去了軍心和民心。

就在他得天下的第三年,魏博軍發生叛亂,李存勗派兵鎮壓卻接連失利,不得已啟用了自己冷落許久的李嗣源,而李嗣源到了魏州之後,卻半夜被叛軍劫持,不得已做了叛軍的領袖,反過來進攻洛陽。

李存勗手忙腳亂,決定御駕親征,宣佈開府庫賞賜士卒,但是士卒已經心寒,很多人都直接四散而走。李存勗不得已,決定退往汜水關,和自己的兒子李繼岌合兵一處討伐叛軍。

但是就在此時,他曾經崇信的伶人郭從謙發動了叛亂,亂軍之戰李存勗被射中臉頰,不久死去。手下有幾個忠心的人,把周圍的樂器和衣服之類草草的覆蓋在李存勗身上點火,算是完成了火化,可嘆李存勗百戰得天下,三年便覆亡。而後來稱帝的李嗣源和李存勗之間並無任何血緣關係,可以說天下自李存勗得,也自李存勗亡,可謂是取天下難,守天下更難的佐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