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化生陰陽、天地、萬物的過程——中國完人

元氣化生陰陽、天地、萬物的過程

元氣化生陰陽、天地、萬物的過程——中國完人

對於宇宙萬物的形成,老子只講了“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孔子 則說:“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繫辭上》)

《黃帝內經•素問》也僅指出:“清陽(積聚而)為天,濁陰(凝聚而)為地。”

(《陰陽應象大論》)“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化由生。”

(《天元紀大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天元紀大論》)

《元氣論》在《靈憲》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發揮。說:“覆載之根,莫先於元氣。靈曜之本,分氣成元象。昔者,先五步天路,用定靈軌尋諸本元,先準之於渾體,是為正儀,是為立度;而後皇極有所建也,旋運有所稽也,是為經天緯地之根本也……夫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幸,蓋乃道之根既建,方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一氣同色,混沌不分,故曰有物混成然。雖成其氣,未可得而形也,其遲速之數,未可得而化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龐鴻,蓋乃道之幹也。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陰陽構精,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於陽也,象乎道幹,以有物成體,以圓夫覆育,以動而始生。地體於陰也,象乎道根,以無名成質,以方矩載誕,以靜而終死,所謂天成地平矣。既動以行施,靜以含化,鬱氣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山川;有象可效,有形可廢,惰性萬殊,旁通感著,自然相生,莫之能紀。紀綱經緯,今略言之:四方八極,地之維也,徑二億三萬二千五百一十七里,南北則知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人極,地中深亦如之。(原書注:半之極,徑圍之數一半是也,計天地相去一億一萬二百五十八里半地。)

通四度之,乃是混元之大數也。天道左行,有反於物,則天人氣左盈右縮。天以陽而轉,要以陰而停輪,是以天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永施候明。天以順動,不失其光,則四序順節,寒暑不忒;地以順靜,不失其體,則萬物榮華,生死有禮,故品物成形,天地用順。夫至在莫若天,至厚莫若地,至多莫若水,至莫若於日月,至昏莫若於暗虛。(原書注:日月至明,遇暗虛猶薄蝕昏黑,豈況人乎哉。)

夫地有山嶽、川穀、井泉、江河、洞湖、池沼、陂澤、溝壑,以宣吐其氣也;天有列宿、星辰三百四十八座,亦天這精氣所結成,凝瑩以為星也。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所性,期謂懸象矣。(原書注:或雲玄象亦可兩存。)”

元氣化生陰陽、天地、萬物的過程——中國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