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藥神」,右手「棒棒」,都是同類型的電影,它僅有80萬票房

在不少重慶人的回憶中,有一段又長又彎的梯坎,望著就腿痠,而在這段梯坎上,有一類人,他們挑著一根“棒棒”,用自己厚實的肩膀挑起客人的重擔,在一階一階的梯坎上邁開腳步,在這座名副其實的山城穿梭……

左手“藥神”,右手“棒棒”,都是同類型的電影,它僅有80萬票房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類群體逐漸成為了時代的眼淚,似乎在如今難以生存。《最後的棒棒》便是一部描繪這類人生活狀況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之前,它的同名紀錄片已是廣受好評,惹得不少人落下熱淚。但這部電影似乎不像原作一樣給力,不僅票房墊底,口碑也不如原作,那這部電影看上去“即使不叫座,也應該叫好”的電影到底哪裡出了差錯,才會票房口碑都要寫個“爛”字呢?

左手“藥神”,右手“棒棒”,都是同類型的電影,它僅有80萬票房

一:節奏把握不足

節奏對於一部電影而言,是講故事的能力。把握好節奏能將簡單的故事變得更引人入勝,節奏把握的不好也能使得絕佳的故事變得平平無奇。而紀錄片講求的是真實感,真實地記錄這麼一類人的生活,但電影,需要鋪墊、轉折、高潮……這就使得紀錄片拍電影時更需要在節奏把握上下功夫。這就如同當年熱門綜藝拍電影只為撈一把,忽略兩者的節奏把握一樣,只能是惹得大夥罵聲一片。而《最後的棒棒》剪輯混亂,沒有紀錄片的邏輯嚴密,自然不叫好。

左手“藥神”,右手“棒棒”,都是同類型的電影,它僅有80萬票房

二:演技該怎麼辦

紀錄片追求真實,但電影屬於藝術創作,這就註定了“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基本路線。但一群靠自己力氣掙飯吃的棒棒,是不會有演技的。但《最後的棒棒》就是無視這一巨大的鴻溝,按照紀錄片模式拍電影,不是註定會失敗嗎?正因為如此,《最後的棒棒》的擺拍的感覺太重了,才會變得如此不討喜。

左手“藥神”,右手“棒棒”,都是同類型的電影,它僅有80萬票房

三:後半段刻意過頭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進步,棒棒這一群體必將面臨生存危機,也註定逃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但最後的大團圓結局怎麼看都不像是該有的結局。現在人們都講求劇情發展自然,而不是處處強行“大團圓”或者“發刀片”,本來很悲慘的命運格調,強行搭上一個大團圓式結局就顯得很刻意。總的來說,《最後的棒棒》是一部很可惜的電影,作為紀錄片而言,當然是無可挑剔的,但既然作為一部電影上線,就要對觀眾負責。

左手“藥神”,右手“棒棒”,都是同類型的電影,它僅有80萬票房

其實,《最後的棒棒》完全可以走“藥神”的路線,同樣是關心一小部分人的民生問題,同樣在反映社會現實,還會對社會形成反饋,及時做出解決,這不就是這類現實類電影最終的目的嗎?“藥神”有原型,我們也可以將一位,或者多位棒棒的故事作為原型創作出不錯的社會現實類的電影,以小人物的角度出發,來展現棒棒們的生存狀況。

左手“藥神”,右手“棒棒”,都是同類型的電影,它僅有80萬票房

希望各類優秀的影視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時候,請牢記“隔行如隔山”這句話,電影自然有屬於自己的敘事方式。

截止今天《最後的棒棒》上映已經8天,票房僅85.7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