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青藏線遠行之六 天路誕生的地方

沿著青藏線遠行之六 天路誕生的地方

格爾木,是蒙古語“河流密集的地方”的意思。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慕生忠將軍和他所帶領的解放軍戰士要開拓祖國內地通往西藏的“天路”。隊伍開拔到這一片茫茫荒野上,他們要尋找一個適合生存的“格爾木”。可是荒野漫漫,“格爾木”在哪裡?慕生忠將軍將鋼釺一揮,把界樁一插,對著喀喇崑崙,大吼一聲:“我把鋼釺插在哪裡,哪裡就是格爾木!”

從此,這裡就誕生了一個將天路修到拉薩的神話。

我來到格爾木,首先走進的是將軍樓主題公園,這個主題公園以當年慕生忠將軍的住所和築路部隊辦公樓舊址為核心,坐落著具有紀念意義的慕生忠將軍雕塑、反映當年築路大軍艱苦開路的群雕“築路忠魂”、反映軍墾拓荒的雕塑“鑄劍為犁”、反映崑崙文化的雕塑“巍巍崑崙”、反映民族團結的雕塑“和諧”等。

我的眼前是一幢極為陳舊的二層小樓,是格爾木歷史上建起的第一座樓房,它有個不平凡的名字叫“將軍樓”,為的是紀念被人們稱作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

時間像一部打樁機,一點一點把我的記打進了歷史的深處。

1950年春天,為和平解放西藏,中國人民解放軍分別從四川、西北、新疆和雲南四個方向進軍西藏,把和平的曙光帶進了千年古城拉薩。

沿著青藏線遠行之六 天路誕生的地方

但那時西藏與外界還沒有通行的道路,為了向西藏運送糧食,從全國各地徵集來三萬峰駱駝,浩浩蕩蕩地向著冰川、向著戈壁、向著荒漠進發。這悲壯的駝運,以沿途每500米就倒下一頭駱駝的慘痛代價,將400萬斤糧食運到拉薩。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裡,三萬峰駱駝僅乘四千峰左右。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慕生忠向中央申請,要在崇山峻嶺中修一條生命通道。

那時我們的國家,是真正的一窮二白,拿什麼修路呢?

後來,經周恩來總理、鄧小平副總理批示,撥款舊幣30億元,只相當於人民幣30萬元。

相關資料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全面清點當時修築青藏公路的全部家當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除中央撥款的30萬元以外,慕生忠只得到了從西北軍區撥來的1500公斤炸藥、3000件工兵鐵鏟、100名工兵和配有一名司機的軍用吉普車;再就是充當築路工的1200名駝工、10輛美製十輪大卡車,還有全線唯一的一名工程師——鄧鬱清。這些家當,與我們今天修建青藏鐵路的設備和投入,簡直是令人不可思異的差別!”

按照最初的設想,慕生忠準備走與1300年前唐蕃古道大致相同的路線,從青海香日德向南翻過崑崙支脈巴隆大坂,渡過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穿過玉樹,到達藏北重鎮那曲。但是,慕生忠深知這條路上必經的黃河源頭地區有著大量的泥沼地帶,還有那通天河天險水大浪急,以當時的條件,跨河大橋也無法建設。

沿著青藏線遠行之六 天路誕生的地方

後來他聽當地駝工講,還有一條土質堅硬、極少沼澤、河床平淺的路線。這條路線是由香日德西行至格爾木,再折向南行,越過崑崙山和唐古拉山,經那曲去拉薩,傳說這曾是古時候七世吐蕃王北上安西的和親之路。然而,它處於高海拔地帶,一直被外國人稱為“生命禁區”。

經過幾天幾夜的思慮,慕生忠最後決定:“探測新線!”

1953年11月15日,駝運總隊副政委任啟明率領20名警衛、駝工和兩名地圖繪製員,趕著五十峰駱駝、三匹馬、兩輛木輪大車,歷盡千辛萬苦,歷時64天,終於在1954年1月24日到達藏北重鎮那曲,他們發現按這條路線修路是可行的。

1954年5月,在崑崙山下,雪水河畔,青藏公路破土動工。沒有勘察設備,就用一輛木輪馬車丈量;沒有施工機械,就用鐵錘、鋼釺、鐵鎬和鐵鍬。僅用了7個多月的時間,便在世界屋脊上架起了一條1200多公里的長虹。

當年12月20日,新中國的汽車第一次行駛在布達拉宮前的街道上,它向世人昭示了青藏公路的全線貫通。

我走進將軍樓,看著屋裡陳設的慕生忠將軍當年用過的書桌,彷彿看到他工作的身影。“將軍樓”,它的榮譽不僅僅屬於將軍個人,它是人民軍隊歷史長河中的一座豐碑,是對英雄集體的永恆紀念——為了天路的誕生,有762名烈士長眠於青藏高原,把自己的身體砌入共和國大廈的基石,成為山魂、路魂、青藏線之魂!

將軍樓的旁邊就是慕生忠將軍的塑像,他手拄鋼釺,目視遠方,好像還在關注著他腳下這條天路。在將軍的塑像前,當年他那對著喀喇崑崙大吼一聲“這就是格爾木”的情景又一次活現在我的眼前。

這就是金戈鐵馬,這就是氣吞山河。

沿著青藏線遠行之六 天路誕生的地方

追思半個世紀前,幾頂帳篷、幾口鐵鍋開始創業之旅的情景,令人思緒萬千。

令人欣慰的是格爾木人民沒有忘記那段歷史,如今,一個以將軍樓為主題的公園已建成,併成為海西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軍曾經居住過的樓房置於公園中心,矗立於翠柏和綠樹之中,供世人瞻仰。

在這裡,我徘徊良久,沉思良久。

遠看參天古樹籠罩在夕陽的金色餘暉中,彷彿面對一段古老的歷史,傾聽一個遙遠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