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青藏线远行之六 天路诞生的地方

沿着青藏线远行之六 天路诞生的地方

格尔木,是蒙古语“河流密集的地方”的意思。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慕生忠将军和他所带领的解放军战士要开拓祖国内地通往西藏的“天路”。队伍开拔到这一片茫茫荒野上,他们要寻找一个适合生存的“格尔木”。可是荒野漫漫,“格尔木”在哪里?慕生忠将军将钢钎一挥,把界桩一插,对着喀喇昆仑,大吼一声:“我把钢钎插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从此,这里就诞生了一个将天路修到拉萨的神话。

我来到格尔木,首先走进的是将军楼主题公园,这个主题公园以当年慕生忠将军的住所和筑路部队办公楼旧址为核心,坐落着具有纪念意义的慕生忠将军雕塑、反映当年筑路大军艰苦开路的群雕“筑路忠魂”、反映军垦拓荒的雕塑“铸剑为犁”、反映昆仑文化的雕塑“巍巍昆仑”、反映民族团结的雕塑“和谐”等。

我的眼前是一幢极为陈旧的二层小楼,是格尔木历史上建起的第一座楼房,它有个不平凡的名字叫“将军楼”,为的是纪念被人们称作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

时间像一部打桩机,一点一点把我的记打进了历史的深处。

1950年春天,为和平解放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别从四川、西北、新疆和云南四个方向进军西藏,把和平的曙光带进了千年古城拉萨。

沿着青藏线远行之六 天路诞生的地方

但那时西藏与外界还没有通行的道路,为了向西藏运送粮食,从全国各地征集来三万峰骆驼,浩浩荡荡地向着冰川、向着戈壁、向着荒漠进发。这悲壮的驼运,以沿途每500米就倒下一头骆驼的惨痛代价,将400万斤粮食运到拉萨。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三万峰骆驼仅乘四千峰左右。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慕生忠向中央申请,要在崇山峻岭中修一条生命通道。

那时我们的国家,是真正的一穷二白,拿什么修路呢?

后来,经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批示,拨款旧币30亿元,只相当于人民币30万元。

相关资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全面清点当时修筑青藏公路的全部家当时,我们惊奇地发现,除中央拨款的30万元以外,慕生忠只得到了从西北军区拨来的1500公斤炸药、3000件工兵铁铲、100名工兵和配有一名司机的军用吉普车;再就是充当筑路工的1200名驼工、10辆美制十轮大卡车,还有全线唯一的一名工程师——邓郁清。这些家当,与我们今天修建青藏铁路的设备和投入,简直是令人不可思异的差别!”

按照最初的设想,慕生忠准备走与1300年前唐蕃古道大致相同的路线,从青海香日德向南翻过昆仑支脉巴隆大坂,渡过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穿过玉树,到达藏北重镇那曲。但是,慕生忠深知这条路上必经的黄河源头地区有着大量的泥沼地带,还有那通天河天险水大浪急,以当时的条件,跨河大桥也无法建设。

沿着青藏线远行之六 天路诞生的地方

后来他听当地驼工讲,还有一条土质坚硬、极少沼泽、河床平浅的路线。这条路线是由香日德西行至格尔木,再折向南行,越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经那曲去拉萨,传说这曾是古时候七世吐蕃王北上安西的和亲之路。然而,它处于高海拔地带,一直被外国人称为“生命禁区”。

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虑,慕生忠最后决定:“探测新线!”

1953年11月15日,驼运总队副政委任启明率领20名警卫、驼工和两名地图绘制员,赶着五十峰骆驼、三匹马、两辆木轮大车,历尽千辛万苦,历时64天,终于在1954年1月24日到达藏北重镇那曲,他们发现按这条路线修路是可行的。

1954年5月,在昆仑山下,雪水河畔,青藏公路破土动工。没有勘察设备,就用一辆木轮马车丈量;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铁锤、钢钎、铁镐和铁锹。仅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便在世界屋脊上架起了一条1200多公里的长虹。

当年12月20日,新中国的汽车第一次行驶在布达拉宫前的街道上,它向世人昭示了青藏公路的全线贯通。

我走进将军楼,看着屋里陈设的慕生忠将军当年用过的书桌,仿佛看到他工作的身影。“将军楼”,它的荣誉不仅仅属于将军个人,它是人民军队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是对英雄集体的永恒纪念——为了天路的诞生,有762名烈士长眠于青藏高原,把自己的身体砌入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成为山魂、路魂、青藏线之魂!

将军楼的旁边就是慕生忠将军的塑像,他手拄钢钎,目视远方,好像还在关注着他脚下这条天路。在将军的塑像前,当年他那对着喀喇昆仑大吼一声“这就是格尔木”的情景又一次活现在我的眼前。

这就是金戈铁马,这就是气吞山河。

沿着青藏线远行之六 天路诞生的地方

追思半个世纪前,几顶帐篷、几口铁锅开始创业之旅的情景,令人思绪万千。

令人欣慰的是格尔木人民没有忘记那段历史,如今,一个以将军楼为主题的公园已建成,并成为海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军曾经居住过的楼房置于公园中心,矗立于翠柏和绿树之中,供世人瞻仰。

在这里,我徘徊良久,沉思良久。

远看参天古树笼罩在夕阳的金色余晖中,仿佛面对一段古老的历史,倾听一个遥远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